总需求 (英语:Aggregate demand,简称: AD )是一个 宏观经济学 概念。指在一个指定时期及物价的 经济体系 (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 价格水平 下会 被消费 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 国内生产总值 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 有效需求 ,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虽然这在 微观经济学 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 总需求曲线 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 庇古效应 凯恩斯利率效应 、蒙代尔-弗莱明 汇率效应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 购买力 总量。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 国内投资 净出口 、政府开支、 消费水平 货币供应 等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一)消费者的收入。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 需求结构 会发生变化,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增加,而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减少。经济学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 消费者收入 同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正常品,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反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 劣等品
(二)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人们的偏好一般与所处的 社会环境 及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 替代品 ,如 牛肉 猪肉 苹果 子等。由于它们在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故 一种商品的需求 与它的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替代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 商品需求 的增加,替代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减少。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 互补品 ,如汽车与汽油、影碟与影碟机等,由于它们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互补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互补品价格的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
(四)消费者对 商品价格 的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总需求,如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年龄,政府的 消费政策 等。
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和服务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人们的收入水平、偏好及预期等。
对于 总需求曲线 的理解取决于需求改变被视为收入的改变还是物价的改变。
在“ 凯恩斯交叉图 ”,“计划总开支”(或“ 总支出 ”、“总需求”)曲线(图1中蓝色线)绘成一右上倾斜的线,因为消费者会在当 可支配收入 更高时有更大的需求。而可支配收入与总 国民产出 正相关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在 消费函数 中成 正比 。总需求也会因投资增加而上升(由于 乘数效应 ),虽然增幅会因进口及税收随收入一同增加而减少。在此图中,当总需求 AD 相等于国内产出总量 Y 时(它对应总国内收入)。这里,总需求等如总供应。
在此图中,均衡水平的产出和需求由计划开支曲线与一条表示总收入与产出的均衡水平( AD=Y )的45度斜线的相交决定。在其交点得出 均衡产量 Y
朝向均衡的移动通常经由存货的改变,而存货改变引发生产及收入的改变。若现行产量超于均衡,存货累积,鼓励商人减产,逼使经济回到均衡。类似地,如果 产出水平 低于均衡,存货减少以应付需求,鼓励企业增产,因此收入移向均衡收入。这个推向均衡的过程在当均衡是稳定时发生,即换言之,当 AD 曲线比 AD=Y 曲线平坦时。
在此模式中, 均衡产量 水平决定均衡 就业水平 。(这由 奥肯法则 所连系。)模式本身并没有提出原因解释为何处于均衡的就业水平应该与充分就业挂勾。尽管其他层面的考虑将意味着此关系。
若在各自的收入水平下,任何总需求的成份( C + I p + G + NX )上升,例如因为企业对于业务前景更乐观,整条 AD 曲线会向上移。这使到均衡收入和产量亦增加。同样地,如当中有要素下跌, AD 曲线会向下移,并推低均衡收入和产量(按定义, AD=Y 曲线不会有任何改变。)
图1:凯恩斯交差图
总需求-总供应模式
有时,特别在教科书上,整条“总需求”会关联到一条看似马歇尔的供求图中的 需求曲线
如此,我们可以把“总需求量”( Y = C + I p + G + NX 不论以实质或名义计算)与任何已知的总平均 物价水平 P (例如 平均物价指数 )连上关系。
在此图的 AD 曲线上,典型地, Y 可支配收入 )与 P (总平均物价水平)呈 反关系 。对此,理论上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名义 货币供应 M )是常数, P 下跌意味实质货币供应( M / P )增加,鼓励利率压低及开支增加。这通常被称为 凯恩斯效应
运用供求理论时要小心,不同的是,总供应的范围决定了总需求增加会引致实质产出增加还是纯粹的物价上升。任何 AD 成份在任何已知 P 下的增加会使 AD 曲线向右移动。这同时增加了实质产出 Y 及物价水平 P
不同水平的经济活跃性意味着总 需求变动 会引发不同的产出与物价上升组合。在很低水平的实质 总产出 ,由于有很大量的闲置资源,大多数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学者都认为总需求变动引起的主要改变是产出和就业。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收入时,( Y* ),我们会发现总需求上升时愈来愈多的物价上升会取代实质产出的上升。
超越 Y* ,那会变得更极端,总需求变动会完全化为 物价变动 。更坏的是,超于 Y* 的产出水平不能长久维持。这里 AS 曲线只反映一个短期关系,如果经济仍在 潜在产出 之上运作, AS 曲线会向 左移 ,令到原有实质产出的上升消失。
在低水平的 Y ,世界将更加复杂。首先,大多数现代 经济学家 很少经历到物价下跌。所以 AS 不太可能向下或右移。其次,当他们遭受物价下跌(例如日本),这将引起灾难性的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