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专业有哪些?

2020届高三,在关注强基计划,虽然招生简章还没有发,但是关注到之前的信息当中专业比较有限,比如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学等一类好像都没有出现,如果通过…
关注者
18
被浏览
28,698

12 个回答

报强基需要注意这两点
3273 播放

2003年教育部实行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以来,对于多元化评价录取机制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成效,推动了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了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模式来探索高考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
但在各大学自主招生过程中也频频出现了一些乱象,如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规范且不严格执行,个别高校随意设置学科留有人为操作空间等问题,饱受诟病。中途教育部虽多次对自主招生机制进行调整并严格控制,但某些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从本质上维护高考公平公正性和严肃性,2020年“强基计划”开始正式实行。
强基计划的目的在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规范招生流程,其与自主招生方式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表一 “自主招生”与“强基计划”主要区别对比

据上表,可以看出变化还是很大的,改革的方向就是向规范化、标准化靠拢,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并使评价机制逐步统一,开始重视人才培养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维护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严肃性:高考的核心就是选拔人才,无论是强基计划还是自主招生,只是高考招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统一标准。
“强基计划”以高考成绩作为能否入围校考的唯一标准,对于在全国高中各学科联赛中获得金银牌的顶尖学生,可以破格入围校考,但是同样也要通过总成绩排名高低依次录取,同时高考成绩的权重在总成绩中不能低于85%。严谨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公正公平,给每个考生都有充分竞争的权利。
2、规范录取专业种类,保证基础学科的重点发展:在国家战略的需要下,强基计划明确了可招生录取的七个学科范围,对于以往五花八门突破“高考分数论”进行招生的方式进行了限制,确保政策初衷实行到位。
3、注重选拔后的人才培养:以往的各类选拔,只重视“入口”,而忽视“出口”。这次强基计划不仅重视入口的严格控制,还将重点放在了后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制定了单独培养计划以及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实现了招生培养的良性互动。
接下来给大家呈现下2021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津招生情况对比:
表二 高考统招和强基计划招生对比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顶尖名校对于强基计划还是很重视的,在天津投放的强基计划招生指标都占到了统招计划的三分之二。个中原因清华大学的负责老师已经给出,这是因为各名牌大学为响应教育部的要求,要把三分之一的本科名额给强基计划,所以其他专业招生名额被不同程度压缩。未来是否还会进一步提高强基计划的招生数量,须待进一步观察。
下一步我们一起看下强基计划的报考流程:
表三 强基计划报考流程

在此提醒下大家,确认环节是关键点,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确认,则视为自动放弃入围校考资格,千万不要因为犹豫报考哪所学校而忘记确认。
最后谈一下家长和学生关于强基计划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1、强基计划只允许每名考生报名一所大学,且在高考前完成报名,所以需要合理选择报名目标,其中就有一个如何应对高考发挥的问题,建议以保底为主,就是选择高考正常发挥时可以考上的大学作为目标。
2、强基计划目前入围考生数量和最终录取数量在4:1--6:1之间,比例越高的说明竞争越激烈,所以大家要了解作为自己目标的那几所大学和专业的具体比例,作为自己决定选择哪一所报考的重要参考。
3、强基计划目前贯通式的培养模式,不允许入学后转专业,对于这些基础学科较为枯燥,考生是否能一直保持热情读下去,报考前一定要深思熟虑,慎重再慎重。
4、参与强基计划的考生如果未被录取,将不影响后续各批次志愿的填报,没有任何影响。强基计划是在提前批次前录取,大家不必有顾虑。
5、重要一点提醒:如果遇到了高考分数够上复旦大学,而强基计划确认报考了北京大学,这就牵扯到了应不应该为了某所学校而放弃心仪专业?作者得道Albert的答案就是,不忘初心选专业,毕竟大学之路漫长,兴趣才是坚持下来的关键。
附:36所强基计划全部试点高校名单

作者专注天津教育,有任何关于学业规划、教育政策、专业报考、学区择校和中学真题试卷等需求可提问咨询。


本文为Albert原创,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并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