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了很多本书,但是感觉都没有什么写点什么的欲望。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即使同一本书,相信不同的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这个世界上,真的很难找到一个“感同身受”(if you feel what i feel , i will feel u)的人,能够彻底理解到你所理解到的那种味道,故知音难求。

扯远了。说回这本书。严歌苓写得真的很流畅,读来一气呵成,并且把人性写得很通透。

陆焉识的一生,与3个女人纠缠:继母恩娘、老婆冯婉喻、情人沈念痕。置身民国,那个特殊的时代,陆焉识的前半生,可谓是很自由的,想干嘛干嘛,也全然没有读懂生活的味道。

后半生,流放青海,几次差点失去生命,遭遇种种。比如,他徒步20多公里,穿越雪地,去看银幕上小女儿的表演,返回途中,遇到狼群,居然被他自己的呕吐物醉倒,让人唏嘘的同时又忍不住感叹命运的安排有时候真的很离奇。

在20多年的流放中,陆焉识终于对于自己的前半生,有了一个全面的复盘,也才发现冯婉喻,真的是值得一生去爱的那个女人。

回到上海,他已经是一个老头了。冯婉喻也几近失忆的边缘。他携手她度过了她最后的时光。期间,陆焉识在儿子那里,遭受了冷遇。在老婆死后,大龄剩女小女儿终于嫁人,但是最后,又遭女婿排挤,夹在儿子与小女儿家庭之间,他再次成为一个“没用场的人”。

没有用场的人,入木三分地说清楚了陆焉识的一生的遭遇:他会几国语言,还是博士水平,他自视甚高、清高无比、目空一切,但是工作保不住、最后自由也保不住,家庭全靠老婆一个人苦苦支撑一生,最后,他沦为儿子媳妇的洗衣工具,跑腿的,最后上门女婿一家甚至也排挤他,因为他的利用价值,在家庭里面也已经被榨干了。

“没用场的人”可谓是本书的升华,也是点睛之笔:

我想这就是我太祖母冯仪芳说的“没用场”。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我的太祖母冯仪芳说陆焉识“没用场”,正因为此。

其实,现在社会,还有很多“没用场的人”。

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内卷。内卷的意思是说,底层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你觉得收益很少不值,但是人家拼了命也想去做,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竞争之中。资本降维打击之下,这种效应更是明显。内卷,几乎卷席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对于读书人来说,上个世纪,本科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现在,硕士、博士,很多很多很多都已经找不到好工作了,毕竟大厂只有那么几个,这是内卷。

国企事业单位,一个好的职位,几千人上万人去争,这是内卷。

大学教师,评职称,全靠论文数量,你写10篇,我写100遍,这是内卷。

工作来说,非国企事业单位,私人企业,技术技能也是更新迭代很快。996是一种福报吗,那些997,,11116,算什么,这也是内卷,拼时间的堆积。资本眼中,老板眼中,只有帝国。

这样的情境下,人都是很容易迷茫的,不止一个读者在后台留言,让我写点积极正能量的。

这些读者,我相信他们都是一群有理想的人,但是内卷加剧的社会,到处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自我感觉已经是一个“没用场的人”:空有一身本事,到处是比自己厉害的人的感觉。

我觉得,越是到这种时候,越要学会激励自己。信心这回事,真的不是鸡汤,只有靠自己,从内心找到了才有力量。除了认真脚踏实地的加强学习,真的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家里有金矿的除外。

保持学习,保持成长,身心灵或许才能够保持足够的新陈代谢,才能够让自己不再迷茫、行尸走肉一般,越是在失望、迷茫、绝望的时刻,越要加强学习,这不是鸡汤,这是硬道理: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靠自己。靠别人,终究是靠不住的。

每个人,都有适合ta自己的路,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犹如乔布斯所说的那种,内心热爱,能够投入心力、激情、天赋于其中,不觉得累,并有所成就的路。当然,这条路的现实,其实也是你对于社会的“利用价值”,如果你不能够贡献有点价值,那么,或许真的会被沦为一个“没用场的人”。

从社会视角来看,陆焉识生活在当下,他的用场,或许就是从讲师、副教授,一直升到教授。往小了说,每个人的用场,就是一粒螺丝钉。所以,也不用幻想,一定要干多么伟大的事业。

人,很多时候,都是读不懂自己的,读不懂自己的爱。用《陆犯焉识》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很多爱,只有我们自己遭遇了一场流放,以及遭受了一场苦难之后,我们才发现,那才是,人生真正的爱。曾经离我们那么近,但是我们避而远之,不识人间真味。

焉识,焉能识别?到最后,陆焉识,终于成为了陆能识。

这或许也是严歌苓这本《陆犯焉识》的人生隐喻:初读不识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

2021-01-25 阅读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