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由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四十七期:“ 自(新)媒体的规律与秘密——以城市秘密为例” 在西溪校区田家炳书院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 杭州底层逻辑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老师 ,他曾任浙江电视台影视文艺频道节目部主任、浙江影视集团文学总监、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是一位经验颇丰的媒体人。

“城市秘密”的由来

讲座伊始,王群力老师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从“城市”这一中心出发,讲述了“城市秘密”的由来——

城市是中国未来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城市能否再提升、如何再提升,作为社会公众如何为城市规划提供建议、发表意见,成为了“城市秘密”的缘起。“城市秘密”是有普遍共识的、心智模式的声音,它以城市为抓手和触点,使对城市有兴趣的人达到共情、共识和共鸣。

“城市秘密”的谋篇布局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的提纲列出后,要求有事、有人、有情,有共情、共识和共鸣,这之后才是寻找秘密。王老师说,“秘密需要揭秘,揭秘是一个很‘性感’的词。”一开始被制造出来的媒体产品,不具有解释的机会,需要具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这就是新媒体必备的“性感”。

为了达到“性感”,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平台究竟要如何契合读者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一词的灵感来源于苹果公司,王老师举了许多例子,例如通过铰链使笔记本电脑可以单手操作任意产品,做高纯度不锈钢logo使之不用通电也可以自然发光,他认为苹果公司的底层逻辑就是定义,定义市场、定义美感、定义使用方法,这是典型的以审美为导向的心智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以KPI为导向的模式。以饮料为例,娃哈哈是以KPI为导向的,农夫山泉则是以审美为导向的,以审美为导向就特别容易“捕获人的心智”。传播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达到共识“捕获人的心智”,那么传播也仅仅只是工具而已,不能成为真正有魅力的产品。

至于人、事、情这三个抓手,王群力老师提出,在表达时需要注意层次,做到“事中有人,人中有事”,这也就是节奏和叙事的构成。对于短视频,同样的三分钟,有人能讲五个层次,有的人只能讲一个层次。层次越细分,故事曲线越丰富,节奏越紧凑,叙事更完整,情绪和情感就更饱满,情感和情绪能够表现情怀。

随后,王群力老师以“城市秘密”湖滨专题为例,细致分析了自媒体作品的选题、立意与效果。他说:“看似自作多情的城市规划,只要足够专业,也能用真情触动真正的城市规划者。”王群力老师的作品成为唯一被选入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民间设计,这再次印证了自媒体应当形成 “信任——共情——传播——共鸣——共识(共振)” 的闭环。

自媒体创作要求“美好颗粒度”

内容之外,传播模式也十分重要。王群力老师以“罗辑思维”为例,认为“罗辑思维”在创立之初,虽然内容优质,但是大量信息的直接涌入容易造成受众接受上的困难。后来出品的“得到”APP以新颖的“得到大学”的模式,找到切入口,为传播添加了一道关节,更易为读者所接受。王群力老师将传播比作聊天,传播找共振点,正如聊天要找话题一样理所当然。

接着,王群力老师讲到了解构。自媒体创作的应当是拥有美好颗粒度的内容,颗粒度指我们在写文章时细致到何种程度。颗粒度太大,就可能过于粗放,内容太少;颗粒度太小,就会过于注重细节,太过琐碎,失去创新能力和目标。美好颗粒度,即指颗粒度应当合适,不粗放,也不杂碎。至于内容,则是实证角度的要素,首先,它应当是具有美感的、多样性的,文字、海报、视频和音频等形式都能够参与构建美感,达到传播界面友好的效果;其次,它应当具备建设性、技术性、操作性,三性结合最终会达到信息真实、现实可能、包含务实精神的效果,这也是解构的逻辑性要求。

王群力老师还补充道: “秘密就是规律,规律就是经验感知的表达,表达的本质是传播。” 他说,所有传播,想要做到高级,共有的秘密是“隐性诉求”,既要包含字里行间的意涵,区别于标题等显性的表达,也要学会声东击西,在不公开真实的诉求对象的情况下达到传播效果。

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王群力老师也再次细致解释了“城市秘密”的徽标,并为想要从事自媒体原创内容生产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图文 | 华晔

编 | 陈芷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