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屋发源于室町时代后期(15世纪),是寺院开办的主要以庶民子弟为对象的初等
教育机构
,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
江户时期
共有2万多所。当时,寺院已经开始实行一定的世俗教育,许多武士家庭和少数庶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到了江户时代,武士子弟纷纷前往学者的私塾和幕府或藩设立的学校就学,只有庶民子弟仍在寺院学习。因当时的大寺院主要致力于培养僧侣,实施这种世俗教育的一般是一些小寺院。随着庶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学儿童大量增加,小寺院已经难以全部容纳。为此,一些破落武士、町人\浪人、神官、医生和有能力的庶民等开设了实施初等教育的民间教育机构,这些民间教育机构也被称为即寺子屋。
- 中文名
- 寺子屋
- 发 源
- 室町时代后期
- 类 型
- 初等教育机构
- 对 象
- 庶民子弟
发展
在享保以前,寺子屋并不多,但到文化、文政以后,寺子屋有了大幅增加,仅在文化到庆应年间设立的就有近万所,其设备逐步得到完整,数量亦不断增加,遍布于都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其教学内容系以阅读、书写、珠算为主,强调封建伦理。。著名的历史学家石川谦指出,正德、享保期间寺子屋 在江户府内兴盛起来,《近道子宝》、《诸职往 来》、《四民往来》及《文材节用笔海往来》等教科 书在这时开始出版。对寺屋、寺子、寺入等词源 词义的议论也是这时候,手习 被奖励推广也 是这一时期。据《有德院殿御实记附录》(卷10) 记载,享保七年江户府内的寺子屋有800所.
明治五年(1872),日本颁布《学制》,各地纷纷设立小学,寺子屋遂逐渐消失。
教育形式
寺子屋在教习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还教授地理,人名,书信写作,以及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技能技巧。教材有‘庭训往来’,‘商卖往来’,‘百姓往来’(书信礼仪),‘
千字文
’(识字),‘名头’,‘苗字尽’(人名),‘国尽’,‘町村尽’(地名),‘
四书五经
’,‘六谕衍义’(儒学),‘国史略’‘十八史略’(历史),‘唐诗选’,‘百人一首’,‘徒然草’(古典诗词)。其中往来书信频繁被作为教材,因此往来物也是教科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