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教出出色的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压力于是产生。
近年来受到儿虐、家暴、性侵害、自我伤害、青少年犯罪、吸毒、中辍等比率日渐攀升,特别是数起校园霸凌事件震惊社会,引发各界关注,让这些多数在菁英教育下被边缘化的孩子受到注意,閞始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而家庭功能重建是政府积极想推展的项目。
根据2020年9月卫福部之统计,至2019年,全国儿少保案件中施虐者的分析发现,全国12862件施虐者施虐因素中【习于体罚或不当管教】占28%,【负向情绪行为特质】占16%,【缺乏亲职教育知识】占13%,【亲密关系失调】占8%,【经济因素】占6%,其他因素占16%,,亦即前五项因素占了71%。 2012年内政部儿童局之统计相对照,儿少保案件中施虐者的分析发现,全国19447件施虐者是父母的或养父母的占13854人,亦即占了约71%,施虐因素中【缺乏亲职教育】43%,其次是【婚姻失调】占20%,再者是【贫困】占了9%,亦即儿少保案件中,父母因缺乏亲职教育观念或方法、婚姻失调、经济压力三项占了造成儿虐事件的72%。回溯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2005) 于儿童少年保护个案的分析统计,儿童少年受到虐待的类型以【疏忽】、【虐待】及【不当管教】三类型为最高。该报告也显现施虐者的身份为受虐者的父母所占比例超过八成为最高。此份报告也显示在施虐者的个人因素分析中,以【缺乏亲职知能】 占64.9%为最高,其次为【婚姻状况】占44.9%,此外尚有【缺乏支持系统】、【情绪不稳】、【贫困】等因素。前后资料之对照可发现,7年的资料皆显示,施虐者【缺乏亲职知能】是导致儿童及少年受虐的主要原因,其次【婚姻状况】、【个人因素】及【经济能力】也都会影响亲职教养的功能。由此可见对儿虐行为人加强亲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
比对2005年的资料到2019年,发现父母【缺乏亲职教育知识】、【亲密关系或婚姻关系失调】、【经济因素】是儿虐事件持续的高风险因子,然而2020年的统计更发现,新增的分类系统中,父母的教育风格中【习于体罚或不当管教】及个人【负向情绪行为特质】更是在诸多因素中更关键的高风险因子,表示对儿虐议题的预防与协助除了提父母亲职教育知识, 强化婚姻关系,更重要的是协助父母辨识其教养风格及觉察个人负向行为特质对教养角色的影响及在家庭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朱美冠(2012)整理出施虐父母的样貌,包含身心成熟度不佳、缺乏教养孩子的知识与技巧、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孩子本身有特殊的身心状况、儿时被教养的经验不佳、家庭支持系统不佳、家庭危机、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现况等,可见减少施虐者本身弱功能的因素在强制亲职教育中是很值得注意的重点,若不能协助施虐者一定程度的改善个人状态,要进一步学习有效亲职技巧,父母的身心恐怕也无法承受,学习效果将很有限。
刘美淑(1996)探讨施虐父母的压力源与压力因应方式,发现受访的四位受虐父母认为对孩子施虐是因为A.没有其他可选择的管教方式,B.无法控制情绪,C.认为打很有效,另外对虐待的看法发现,受访者以严重身体伤害及父母管教动机为主要的判断标准;认为父母的管教动机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受访者认为以管教为出发点的处罚不应列为虐待。受访者在定义“虐待”时,最困难的是区分“管教”与“虐待”。显然在进入裁判儿童虐待之时,以管教之心出发,但不知轻重为何的父母将感到被冤枉或误会,可能怀着受伤的心进入强制亲教育中。
部份也有家暴史的家长情绪充满愤怒,对他人有高控制性,经常对教养过当的伤害归因为外在因素,对法律界限及自我觉察知觉很低,王行,郑玉英(2001)强调“强制性亲职教育”工作关系建立的特性与重要性。强制性亲职教育辅导的对象是违反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的施虐父母或儿童之主要照顾者,在东方人强调家庭的隐私与父母的管教权双重价值环绕下,更强化了施虐父母的非自愿性案主的属性。因此,与非自愿性案主工作时,关系建立非常重要。因此不同的家长背景同时进入强亲,需要不同的进入模式。
而针对一般亲职教育之父母,其中儿少性剥屑家庭及协助可能与其他议题有些不同,研究发现这些家庭多有贫困、经济能力不佳、视性产业为解决方式之一、家庭缺乏温暖等议题,且发生之儿少年龄九成为青少女,即使安置后返家可能仍有极高比例无法取得家中的温暖,而孩子也可能成年,故转而进入新的人际圈,快速进入亲密关系、或因生活及高收益,再度进入性工作,对儿少之身心影响非常大,因此进行儿少性剥削父母的亲职教育,将与其他父母不同,而更重视性剥削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冲击与影响,以及法律的界限。
禾心心理谘商所自105年承接台南巿亲职教育辅导服务方案,由于许多父母或儿虐行为人以受罚的状态来谈,本身缺乏来谈的动机,来谈之参与度亦不高,本中心亲职教育团队中之师资擅长以表达性的媒材,如游戏互动、沙游、艺术、绘画、戏剧、音乐、园艺、绘本等方式启发当事人的参与度,并示范如何在家庭或互动中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过去五年陪伴436位实际来谈的家长,发现家长的接受度高,也增加了来谈及改变的意愿。因此第六年的亲职教育工作规划除了参考以上分析及过去执行之经验,持续提供父母需要的知识性亲职教育教养观念,将更重视行为人对自身教养风格及自身负向情绪的觉察与管理为重点。以“游戏模式促进亲子关系”为基调的表达性治疗概念,将之简化应用于促进父母或照顾者,促进其学习适当的自我调适方法,对孩子的发展及教养策略有足够的认知,以重塑其与孩子之间信任感、安全感、对环境的控制感,正向自尊及友善的人际互动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