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積極互賴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積極互賴」是指學生能知覺到自己與小組是浮
沉
與共、休戚相關的,自己的成功有賴於整個小組獲得成功,小組若失敗,自己也就失敗了,因此小組內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共同努力,以完成任務。
二、
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
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
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是合作學習第二
個
要素,透過此一要素的安排,組內學生可以相互助長彼此學習的成功,例如鼓勵組內其他同學的成就、努力完成任務、達成共同目標等等。
知識是社會性的產物,即知識是認知個體經由不斷地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因此,
人際間的互動
對個體的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三、
個人學習績效責任(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
個人績效或稱個人責任,這是合作學習的第三
個
要素。合作學習當中,小組的成功是界定在組內每一個人的成功,而不是以小組某一個成員的成功來代表小組,不顧其他成員的表現。
一般人往往以為合作學習會抑制個人的學習,其實不然,因為,如果沒有優秀的個人表現,也就不會出現優良的團體。因此,合作學習除了強調小組的整體表現外,同時也強調個人的績效。
此外,
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學生易於察覺到個人的努力
攸
關小組的命運,所以反而會更促使自己表現得更好。因此,合作學習是「共同學習,獨自表現」。
四、
人際與小團體技巧
(
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
)
人際技巧和小團體技巧是合作學習的第四
個
要素。合作學習小組的每一個成員比須進行兩方面的學習,其一為學業有關的任務工作
(
taskwork
)
,其二為參與小組學習必備的人際技巧和小團體技巧,此種能力合稱為小組工作
(teamwork)
。
成員若有良好的協同工作技能,則將會有高品質、高效率的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的情境,鼓勵互動,故爭議在所難免,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
1.
相互認識和相互信任;
2.
清晰地溝通;
3.
相互接納和支援,
4.
化解衝突。
五、團體歷程(
group processing
)
團體歷程是合作學習的第五
個
要素。小組學習效能的展現有賴於每
個
小組能夠檢討其運作狀況和功能發揮程度。團體歷程辨識分析小組目標達成程度,小組學習中成員一起工作得多好,其行動表現是否有助於目標的達成,並決定何者宜繼續存在,何者宜調整的活動,以促使小組成員合作努力達成小組目標。
要成為真正的「合作學習小組」其合作學習方法必須具備這五項基本要素,以塑造一合作學習情境,透過學習與反省的歷程,促使小組成員互動、協調合作,以達成團體共同目標,並增進學生的人際關係、合作技巧或社會技巧,提高學習的效果。然而,「一般學習小組」,僅只是把學生分成小組教學,只是讓學生有面對面互動的機會和僅強調個人績效責任,但並沒有凝聚小組共同的目標以產生積極的相互依賴,更不是將合作技巧的培養視為小組必備的社會技能,且不注重小組團體歷程反省的工作,也因此,可以了解到「合作學習小組」與「一般學習小組」的不同。
因此,
合作學習有其獨特性,和其他教學方法是有區別的。合作學習並不是將學生置於小組中學習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組織合作小組,促進小組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並非不是讓學生圍坐在一起,讓每
個
學生做作業而已。合作學習並非由一個學生撰寫小組報告,其他學生搭便車簽名即可。合作學習不等於小老師制,由某一學習快的學生教導學習遲緩的學生。合作學習不等於讓學生做在一起和其他同學討論教材,協助其他同學。合作學習也不等於一般的小組討論,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在一起討論。
真正的合作學習小組,每
個
成員是互相依賴,互相幫忙,分享資源,彼此相互助長學習。以下為合作學習團體與傳統學習團體的差別。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主要奠基於社會學及心理學基礎上
,形成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理論頗多,大致可歸納為社會
互賴論
、動機論、認知論等取向,以下針對這三方面加以陳述。
一、
社會互賴論
社會
互賴論源於
1900
年代初期完形心理學派創始人
Kurt
Kafka
,他提出團體是一個動態整體的理論,認為各團體之中成員的互賴有其差異性。心理學家
Kurt
Lewin
在
1935
年,修正
Kafka
的觀點,他認為:
1.
組的重要本質是其
成員間的相互
依賴,這樣的
互賴使小組
成為一個動力的團體,若小組中任何一個成員或次團體的狀態發生變化,都將影響其他次成員或次團體的狀態。
2.
依賴的形式有賴團體目標的建立,小組成員藉由內部的張力狀態,促動團體朝向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
社會
互賴論假定
社會互賴的組織方式,取決於個人與他人間的互動,進而決定了結果,積極互賴產生增進的互動,團體成員彼此鼓勵並幫助他人努力學習,消極互賴(競爭)產生敵對的互動,團體成員會互相阻礙,阻止他人達成目標,倘若缺乏互賴,團體成員都是獨立工作彼此不會有互動(
Johnson
、
Johnson & Holubec,1998
)。
就學習目標來看,合作學習教學進行之前,教師須界定學業目標及社會技巧目標,故目標對學生而言是重要的。就教學活動言,合作學習能適用於任何教學工作,越是複雜的工作越需要結合大家的心智和才能。就師生互動關係而言,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任務在於適時介入學習小組教導合作技巧,以促進學生使用各種技巧的能力,增進彼此的互動,師生的互動是雙向的。就同儕的互動言,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彼此互助與分享,創造一種積極互賴的關係。
David Johnson
擴展
Morton
Deutsc
的理論成為社會
互賴論
。假定社會互賴的組織方式,決定個人之間的互動,進而決定了結果:積極互賴
(
合作
)
產生助長式互動,消極互賴
(
競爭
)
產生對抗式互動;如果是缺乏互賴的話,個人之間彼此便不會有互動,個人都是獨立工作而不受干擾。
二、動機理論
從動機理論的觀點,合作學習之所以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可由獎勵與目標結構兩方面來談:
Slavin
(
1990
)指出獎勵結構包含個人績效責任與小組獎勵,前者促使個人盡最大的努力,為小組爭取最好的成績;後者則是提供小組同學共同完成目標的公開誘因,以增進學生學習表現。
所以,團體內的成員會由於內在的緊張狀態而激發他們完成共同目標的動機,朝向目標而行動,因此在個體實現目標的驅力下將引發合作、競爭與個別的行為。其後,
Morton Deutsch
於
1940
年代晚期,從目標結構建立合作和競爭的理論。
Morton Deutsch
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
(
Slavin
,
1990)
合作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可以協助他人獲得目標。
競爭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會妨礙他人獲得目標。
個人的目標結構:個人的目標取向努力與他人獲得目標無關。
Jonhson
&
Jonhson
(1994)
更進一步將這三類目標作了一比較說明。
表
2
合作、競爭、個別學習三者之比較
三、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假設是當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
便能精熟
重要的學習概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亞傑
(
J. Piaget
)
和維高斯基
(
L.
S.Vygotsky
)
,在此即就此二人所主張之發展理論加以介紹:
1.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
Johnson & Johnson,1994
)
Piaget
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是個體經由與環境主動的不斷互動而逐漸發展的一種過程,強調個體認知發展的主動性和自我調節功能。
2.Vygotsky
的認知發展理論
Vygotsky
(1978)
認為個人認知結構是外在社會活動逐漸內化的結果,
並提出「
近側發展
區」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指出「真正發展層次」和「潛在發展層次」
間的差距
。所謂「真正發展層次」是經由學習者獨立解決問題時,
所表現出的能力水準;
「潛在發展層次」是經由其他成人的導引或其他同學的合作之後,
所表現出的問題解決能力水準。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差距,
稱為學習的潛能。
Vygotsky
認為
學生間的合作
學習可以促進成長,
因為年齡相近的孩童的基本發展區運作類似,所以合作的團體學習,
較個別學習的表現好。
Vygotsky
這一派認為知識具有社會性,
經由合作學習,
理解和解決問題而建構起來,
團體成員藉由資訊和見解的交換,
發現彼此推理上的弱點,相互矯正,
奠定於別人的理解之上來調整自己的理解。
合作學習教學法
黃政傑
(1996)
曾提到,合作學習教學法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希望透過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習成效,讓能力高的學生只到能力較差的學生,或讓經驗豐富的學生協助沒有經驗的學生進行學習。第二的理由是希望經由合作學習來增進人際互動機會,培養人際關係能力,解除社會隔離的現象。
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已有許多的研究和發展,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學生小組學習法(
Student Team Learning
,
STL
)
所有合作學習實驗中,最為被採用的方法是學生小組學習法(
STL
)。
STL
法包括以下五種,包括「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AD
)、「小組遊戲競賽法」(
TGT
)、「小組輔助個別化學習」(
TAI
)、「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
CIRC
)與「拼圖法第二代」(
Jigsaw
Ⅱ),以下針對這四種教學法進行分析。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udent
temas
-achievement divisions
簡稱
STAD)
:
l978
年由
Slavin
所發展,讓學生進行異質小組學習,在此過程中使每位
學生均學得
學習內容,最後給予一獨立完成的測驗,且不得相互協助。它是最容易實施的一種方法,因為它所使用的內容、標準和
評鑑均和一般
的教學方法沒有太大的差異
(
林佩璇,
1991)
。
小組遊戲競賽法(
Teams Games Tournaments
,簡稱
TGT
):
小組遊戲競賽法設計非常近似
STAD
,其中異質分組、教學架構及工作單三者是一樣的。
TGT
採取了一項學業競賽的過程,而不用小考方式。把各小組能力相當的人集中在同一競爭桌競賽,
TGT
的小組學習
採
異質方式,但學習競賽時卻是採用同質方式。
小組輔助個別化學習(
Team 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
,簡稱
TAI
):
小組加速教學法也叫做小組協助教學法,融合了個別化教學和小組學習,適用於中小學數學教學。先進行異質分組,然後根據安置測驗結果,指導學生學習適合自己程度的個別化教學材料,但仍依自身的層次和速率學習。小組成員依照答案單交換記分。小組表現係依每週小組學完的單元數和單元的正確性來判斷。合乎既定標準,給於表揚。
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
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
,簡稱
CIRC
):
CIRC
課程包含三種主要要素:讀本的相關活動(
basal-related activities
)、閱讀理解的直接教學(
direct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以及語文與寫作的統整(
integrated language
art and writing
)。這些活動都在異質性的學習小組中進行,活動實施的內容是:教師授課、小組練習、個別練習、
同儕預評
(
peer
preassessment
)、課後練習(
additional practice
)以及測驗等步驟反覆進行
(
Slavin
,
1995
;簡妙娟,
2000
;張新仁編著,
2003
)
。
拼圖法第二代(
Jigsaw
Ⅱ)
拼圖法最早是由
Elliot Aronson
及同僚在德州大學和
Santa Cruz
加大發展出來的,後來
Slavin
修改為拼圖法第二式。在
Jigsaw
Ⅱ
中,學生先分為
4
-
5
人的一直小組,而學習材料也分成幾個部份。每
個
小組成員先閱讀主題資料,包含自己負責部分的資料,然後各小組負責同一部分的學生,集合在專家小組中去討論各自負責的主題,熟練之後回到原來的小組,教導小組成員其所熟悉的主題。
Jigsaw
Ⅱ和
STAD
一樣強調異質分組、個人進步分數。不過
Jigsaw
Ⅱ的特徵是採用了專家小組的設計,小組成員學習某一
主題時具交互
依賴的。
共同學習法(
LT
)
共同學習法(
LT
)是
Johnson & Johnson
所發展出來的合作學習方法,是最簡單的合作學習法,應用上相當普遍。此方法是使學生在四至五人的異質性小組中,根據教師分派的工作單一起學習,而後每小組繳交一份代表成員努力成果的工作單,以此為小組獎勵的依據。其實師特別強調共同學習前的小組建立(
team-building
)及小組運作中的團體歷程。到了
1984
年他們修改上述方法,並將之稱為學習圈(
Circle of Learning
),倡導建立二至六人的異質小組,小組成員彼此分享資源和互相幫助,考試成績
採
個別計算,當小組整體表現或是成員個別表現達到預設標準,即可獲得獎勵,但小組和小組之間的關係可以是競爭,也可以是合作,其形式由教師決定。
團體探索法(
GI
)
團體探究法適用於需要資料的取得、分析、綜合的問題解決工作。此法之核心乃是學生合作計畫代他們所要進行的探究工作。
在團體探究法中,學生的分組也是異質性的,但也參考學生對主題的興趣。小組成員必須分工,從事資料的蒐集分析歸納,並參與討論交換意見。評鑑時要注意學生的高層思考能力。
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功能,不但在教導學生合作能力,也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這些都是備受稱道和肯定的。不過,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實施上也有一些困難值得注意。例如小組成員的行為表現不良,或者小組成員彼此合不來,都會影響到小組學習成果。學生缺席,使得小組組成產生的噪音太大,會干擾彼此的學習;小組練習時未能善用時間;組內成員能力差距太大,這些問題教師都必須留意,加以解決。
合作學習教學法可以和其他教學方法結合運用,最重要的是能夠發揮其精神和特徵,而不是死板地遵循其教學程序而已。
合作學習之優點
王岱伊
( 2001 )
將合作學習的
優
點
列舉如下
:
在合作學習的鼓勵
下
,個人知識及
經驗
的分
享
獲
得支
持,在與
團
體
交流
之後,可以提出更多變的觀點與
經驗
,
針
對學習
事物
能
夠
有更深一
層
的
瞭
解。
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是主動的參與者,學習者會主動地建構知識並參與學習的
歷
程。
在合作學習的互動中,會讓成員
產
生使
命
感
、認同
感
與
歸
屬
感
。
在合作學習的
歷
程
當
中,學習者
要經
常
發表、修正自己學
到
的
內
容
, 並
且把
新
舊
的知識加以
融
合,同時獲
得
成長。
Qin,
Johson
, &
Johson
( 1995 )
整理發現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優點:
1.
促進學生產生更高的成就表現與生產力。
2.
提昇學生的關懷、支持與認同感。
3.
使學生具備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社會競爭力與自尊等。
由合作學習的
特
質得
知實
施
合作學習可達成
九
年
一
貫課
程改
革
之基
本
理念中的「自
我
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
包容異
己、
團
隊
合作」,
呼
應
國
民教育
階段
應
培養
之基
本
能力中的「
欣
賞
、表現與
創
新,表達、溝通與分
享
,
尊
重、
關懷
與
團
隊
合作,獨立思考與解
決
問題」
(
教育
部
,
1998 )
。
合作學習可以提昇團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加彼此互動,增進小組成員情感,促使組員凝聚共同體的心理感受,擴增上課參與機會,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蛻變成主動的知識追求者,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意和技能方面的表現,提高學習興趣,容易了解課程的內容與意義,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訓練學生學習適當的社會技巧及培養帶得走的能力,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學會尊重他人看法與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成就個人和團體的雙贏局面。
王岱伊
(2001)
。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何素華(
1996
)國小普通
班和啟智
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文
景書局。
林生傳(
1992
)。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圖書。
林達森
(2002)
。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
10(2)
,
87-103
。
林靜萍
(2005)
。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
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政傑
(1996)
。
創思與
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
1996
)。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Johnson
,
D.
W. &Johnson
,
R.T.
(
1987
)
.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
Cooperative
,
Competitive
,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Englewood
Cliffs
,
NJ
:
Prentice-Hall.
Nattiv,A
.
(
1994
)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
(
3
)
,285-297.
Parker
,
R.E.
(
1985
)
.Small-group
coopet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Nass
Bulletin,69
(
479
)
,PP.48-57.
Slavin
,
R. E.
(
1985
)
.Cooperative
learning
: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Joural
of Social Issues
,43
-62.
Slavin
,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Celin
Roger
s
: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
Sharan
,S
.&Shachar,H
.
(
1988
)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N.Y.:Spring-Verl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