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个回答
如果以下为实情,赵括作为领军之将,绝对负有主要过失。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数十万大军被两万五千人抄了后路,壁垒守军再被五千骑兵隔绝,对比白起的秦军之锐意进取兵行诡道,赵括的赵军在他们悲剧的起点上,未见有任何作为(也可能有但是没有记载),束手就围的背后,是对敌军战力、意图和战场形势的全面失察,如此复杂的战场运作,赵军也许做对一件就不会陷入绝境,可惜一件也无,一战而败。
反观廉颇,三个月之内连败数场,将官接连被斩杀,丢失壁垒,但败而不乱最后守得住,面对战国后期超一流的秦军,赵军虽武力不如人,廉颇仍算是英名不失。
赵括在被围之后不能正确判断形势:1、越久突围动能越低,包围者准备越充分;2、近五十万人在你手里,国内已无兵;3、即使抽调国人,秦国也一样会抽调;4、就算五国合纵,可有一次月余即成;5、单搬一国兵马,举国大战可敢指望(或许韩魏是赵括决策的唯一凭籍吧,以上几条后人写来有马后炮之嫌,可那是死生之地的大将啊,判断力也该有吧)。
待希望断绝,被围四十余日,粮草不继,军兵吃人肉时才决战突围,不成是必然的,分成四队,反复突击,赵括也没能拿出奇迹,哪怕是数万人突围而出的奇迹。
赵括在短短一个多月,心态从轻敌骄傲、到困顿畏敌、到愤怒崩溃,未见大将风骨。
赵括在几十万大军尚存时愤而率锐卒亲自突围,被秦军射杀导致余众皆降,不是大将所为。
若赵军不降,即便全军战死,秦军也未见算得大胜,惨胜都悬吧。
以上,不讨厌赵括,但他刚出道就作为统帅带兵举国大战,经验来不及积累,没有允许犯错的机会,所以有纸上谈兵一说。
秦军胜了我没感到高兴,赵军惨败我感到惋惜。
战争,想想都觉得残酷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