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很多特点,它们都可以从力学的基础定律中找到解释。实际上,这条定律是:动物四肢的工作能力与身长的三次方成正比;用来控制它们四肢所消耗的功与身长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动物的身躯越大,它们的脚、翼、触角等肢体就会越短。在所有的陆生动物中,身躯越小的动物,四肢越长。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盲蜘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动物的身体尺寸非常小,那么它们的形状就会跟盲蜘蛛相似。这些现象都可以利用力学定律进行解释。不过,如果它们的身躯达到了一定的尺寸(比如,狐狸),那它们的体形就不再相似了。这是因为,它们的脚会支撑不住身体的体重,而且这会使得它们的行动非常不便。但是,在海洋里面,动物的体重可以通过水的排斥作用进行平衡,所以它们的形状也可能长成盲蜘蛛那样的形状,比如,深水螃蟹,它的身长只有半米左右,但是脚都长达3米。
动物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自由行动。通常,动物可以自如地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但植物却做不到,这是动物和植物的区别之一。动物四处走动可以获取食物并找到栖身之地,可以摆脱食肉动物的侵扰。动物的种类不同,其身体的运动部位也不相同,绝大多数的陆生动物小到臭虫、蜘蛛,大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是靠它们的腿来走动的;猴子和树懒则是依靠上肢的协助攀爬到树上;蜗牛依靠腹部的分泌物滑行;蛇则通过整个身体的扭动前进。动物在运动时肌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椎动物的肌肉与它们的骨骼是紧密连在一起运动,使得动物可以爬行、走动、飞行或者游泳。
在类似草原一样广阔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例如羚羊、瞪羚和斑马,能够急速奔跑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与它们的性命息息相关。只有极快的速度才能使它们摆脱诸如猎豹、狮子以及野狗等食肉动物的追赶,不会成为它们的猎物。这类动物的肌肉主要集中在大腿和躯体上,它们的小腿和脚都比较轻,可以有效地协调往复运动。
两栖动物
是最原始的陆生
脊椎动物
,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
鱼类祖先
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
蝌蚪
)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
胎生
或
卵胎生
,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
古生代
的
泥盆纪
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
壳椎类
,这两类两栖动物在
石炭纪
和
二叠纪
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
壳椎类
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
滑体两栖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