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粗眉毛的沙滩裤  ·  Converting Strings to ...·  6 月前    · 
暴走的豆芽  ·  美丽哒韩主播BJ ...·  7 月前    · 
威武的绿豆  ·  华为matebook 14 ...·  1 年前    · 
协同论 主要研究 远离平衡态 开放系统 在与外界有物质或 能量交换 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 协同作用 ,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 有序结构 。协同论以 现代科学 的最新成果——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突变论 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 耗散理论 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 数学模型 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 新兴学科 ,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 相似性 。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 协同学 ”,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 子系统 联合作用 ,以产生 宏观尺度 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 自组织系统 的一般原理。
客观世界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论则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它基于“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像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 社会现象 ,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
协同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系统会研究内容,可以概括地认为是研究从自然界到 人类社会 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应用 协同论方法 ,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类比拓宽于其它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 控制因素 ,进而发挥系统 内子 系统间的 协同作用
哈肯在协同论中,描述了 临界点 附近的行为,阐述了慢变量支配原则和序参量概念,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不同的系统序参量的 物理意义 也不同。比如,在 激光系统 中, 光场 强度就是序参量。在化学反应中,取浓度或 粒子数 为参序量。在社会学和管理学中,为了描述 宏观量 ,采用“测验”、调研或投票表决等方式来反映对某项“意见”的反对或赞同。此时,反对或赞成的人数就可作为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宏观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宏观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
协同论指出,一方面,对于一种模型,随着参数、 边界条件 的不同以及涨落的作用,所得到的图样可能很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很不相同的系统,却可以产生相同的图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形态发生 过程的不同模型可以导致相同的图样。在每一种情况下,都可能存在生成同样图样的一大类模型。
协同理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解决
协同论揭示了 物态变化 的普遍程式:“旧结构 不稳定性新结构”,即随机“力”和决定论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它们的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并且确定应实现的那个新组态。由于协同论把它的研究领域扩展到许多学科,并且试图对似乎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促进”,无疑,协同论就成为 软科学研究 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协同论具有广阔的 应用范围 ,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 管理科学 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比如我们常常无法描述一个个体的命运,但却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群体的“客观”性质。又如,针对 合作效应 和组织现象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可以应用协同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 组织系统 以实现工作的目标。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 群体关系 ,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 共生 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 生物因子 保持协调消长和 动态平衡 ,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应用于 生物形态学 ,提出 形态形成 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某些化学 物质 的扩散与反应形成一种“形态源场”,由形态源场支配基因引起 细胞分化 而形成生物机体。由于协同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类似,因此它试图以远离热动平衡的 物理系统 或化学系统来类比和处理 生物系统 和社会系统,所以协同论除设计了许多物理、化学的模型外,还设计了许多 生灭过程 、生态群体网络和社会 现象模型 。象“ 社会舆论 模型”、“生态群体模型”、“经络模型”、“人口动力模型”、“捕食者----被捕食者 系统模型 ”、“ 形态形成 模型”等等。协同论还探讨了人的大脑中化学图样的形成和求知过程与 脑细胞 之间的联系模型等。
此外,哈肯提出了“功能结构”的概念。认为功能和结构是互相依存的,当 能流 物质流 被切断的时候,所考虑的物理和化学系统要失去自己的结构;但是大多数生物系统的结构却能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样生物系统颇象是把无 耗散 结构和耗散结构组合起来了。他还进一步提出,生物系统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所以把它看作“功能结构”更为合适。
自然,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它的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如 动力系统理论 统计物理学 之间的联系),因此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尽管它已经取得许多重大应用研究成果,但是有时所应用的还只是一些定性的现象, 处理方法 也较粗糙。但毫无疑问,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它为我们处理 复杂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于协同论属于 自组织理论 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问架起了一道桥梁。可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 系统演化 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 运动形式 。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 自然现象 ,而且为我们研究 生命起源 生物进化 、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
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 应用范围 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 自组织现象 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 动力学模型 的形成, 大气湍流 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 化学波 螺线 的形成, 化学钟 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 城市发展 、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 协同效应 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 大众传媒 的作用, 社会体制 以及 社会革命 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 系统理论 ,其广泛的 适用性 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 管理理论 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 思维模式 和理论视角。
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
协同论的 自组织原理 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 有序结构 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
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 管理对象 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协同是现代 管理发展 的必然要求
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 协同效应 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 性功能 就好。如果一个 管理系统 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 1+1 >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现代管理 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环境,如 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纷呈;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越来越快,产品的 生命周期 越来越短;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对 企业的生产方式 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 环境变化 和人们 生活质量 的提高,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 竞争优势
序参量 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
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 系统演化 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 次要因素 ,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因为序参量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
序参量概念对现代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系统如何在 临界点 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序参量的特征决定了它是管理系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只要在管理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管理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管理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自组织 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协同论的 自组织原理 旨在 解释系统 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 稳定状态 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
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 开放性 。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 非线性 相干性 ,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案例一: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 发展能力 动态整合研究
1.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 因素分析
企业存在短命现象,源于企业的产业选择能力、资源 控制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制度激励 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不均衡及其低效整合,制约了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①产业选择和定位,企业无论是在发展初期还是多元化扩张阶段,普遍存在着产业 投资方向 模糊、产业选择 战略思维 缺乏等问题,产业构成不合理以及低效率竞争等现象,结果是 产业结构 雷同、 生产能力 低水平扩张和 低附加值产品 过度增加。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和发展,必须注重产业选择和 产业定位 。首先,要选择有足够发展空间、能给企业带来较长期赢利的产业作为进入产业;其次,通过产业 市场细分 ,选择与企业 比较优势 相匹配的战略 价值链 环节,以形成相对位势;再其次,为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 风险分散 ,应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企业资源 控制能力,表现在企业对可用资源的 有效管理 ,它包括 有形资源 无形资源 内部资源 外部资源 、可控资源和不可控资源等。资源是企业 发展能力 的核心,控制了 物质资源 就控制了市场,控制了人力资源就控制了技术,控制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控制了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因此,企业资源控制问题是企业参与 市场竞争 的最直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式,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持续成长性。而提升企业的基石 创新能力 ,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其次,要加大 技术研发 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积蓄人才力量;再其次,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后,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 企业产品 功效,提升 产品个性化 和差异化程度,形成持久而独特的企业 技术核心能力
企业制度 激励机制 ,使 企业成长 和发展 必要条件 和动力源泉。无数事实证明, 制度规范 制度创新 是企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制度 规范要求 企业建立有效的 经营管理制度 ,一切按章行事,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制度创新要求企业能随着 企业发展 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和变革企业的 管理制度 组织结构 价值观 念。要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因地制宜、不断吸收和利用先进的 管理方法 和管理经验,把规范制度、 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 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企业制度。要强化 管理理念 方法创新 、组织结构变革以及企业文化重塑,为企业获取持久 竞争优势 提供制度保证。
⑤企业的 市场拓展 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 稀缺资源 。企业一旦获取这种 市场权力 ,不仅能够获取权力租金,增强企业抗击风险和危机的能力,而且能使企业获得特殊的、额外的和廉价的资源,得到更多的 市场机会 。诚信经营和 关系营销 、品牌运作和 战略联盟 等,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形成自身的市场权力和 无形资产 。因此,要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仅需要通过诚信经营、关系营销、品牌运作、战略联盟、 公益事业 等,使企业处于被顾客良好的感知状态,并通过企业市场权力的获得,促进企业产业、资源、技术、制度演进,使竞争优势叠加和 连续化
2.基于协同理论的 企业能力 整合
企业 综合能力 的提升不是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能力要素的协同。合理促进产业选择能力、资源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激励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动态整合,优化企业 能力结构 ,是企业持续成长重要环节,只有企业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将企业获取到一定的能力要素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
产业选择力、资源控制力、技术创新力、制度激励力以及市场拓展力是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要素的基本构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形成过程是企业系统内部要素的 协同运动 过程,它们之问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的结果。
企业 持续发展 的能力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速度和水平。 企业协同 机理在于促进产业选择、资源控制、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动态整合和交互协同,驱动企业系统协同的形成和有效运行,不断提升和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编辑]
案例二:基于协同理论的企业 供应链整合
基于协同理论的 供应链整合 管理是以实现供应链的交互式协同运作为根本目标,以供应链 动态联盟 为组织对象,实施全球网络供应链 资源整合 的一种 组织管理 形式。它与 纵向一体化 不同,纵向一体化是上下游企业在所有权上的 纵向合并 ,涉及 产权关系 问题;而供应链的整合集成是通过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达成某种合作意向的激励或约束性 契约关系 ,并通过 信息整合 、功能重组、组织整合、过程重组、 文化整合 及战略 资源重组 等过程,努力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 无缝连接 ,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一) 快速响应 ,提高客户 服务水平 ,提升 企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及 顾客期望 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已从传统的成本领先 竞争模式 转为时间领先的竞争模式, 快速反应 正在成为供应链竞争的焦点。快速反应的核心思想就是缩短供应链反应 提前期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充分协同,要求企业之间合理地共享有关信息,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从而有效地缩短供应链的提前期,降低 安全库存 水平,节约 库存投资 ,提高服务水平,很好地满足供应链在时间上的竞争要求。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使客户定制化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借助现代 通讯技术 让客户实时了解订单的状态,迅速识别并解决问题,确保准时交付,最终提高交货能力,提高按时履行订单的比例,使供应链成员企业更关注于 客户满意度 的提升。
通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协同合作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供应链的 牛鞭效应 ,消除供应链中的盲点,及时地评测供应链 投资回报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提高 预测精度 ,降低 不确定性
供应链管理 中有一个可怕的恶魔,就是“不确定性”。供应链中的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包括预测错误、交货延迟、机器 宕机 、订单取消等。这些问题的发生导致企业中不必要的库存增加,企业甚至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库存,也不知道库存应该放在哪里。为了应对 市场需求 的变化,供应链企业通过共享 库存信息 ,共享销售数据及用户订货等信息可大大提高供应链企业在生产销售方面的预测 准确度 ,降低供应链生产的 安全库存 ,消除或减少由于预测 不准确 给供应链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整合资源,降低产品研发难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新产品开发 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资金 利用率 投入产出比 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 产品研制 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大型、结构复杂、 技术含量 高的产品在研制中一般都需要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不仅涉及的学科多,而且大都是 多学科交叉 的产物,因此如何能成功地解决 产品开发 问题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而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供应链整合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将各种资源统一到企业的战略之下,避免出现研发过程 中资源 分配与工作重点的冲突,各企业从事自己擅长的事情,群策群力,从而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降低 研发成本
(四)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异常事件 处理速度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了上下游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 最终用户 。作为供应链企业的领导者,不仅要注重本企业的发展,还要关心其他节点企业的运营状况,需要和这些节点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协作,以使供应链向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协同的供应链是集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库存技术、 物流技术 及其它先进管理技术于一体的,供应链企业管理者在运用这些技术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个人的管理理念,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于 先进技术 的运用,企业员工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企业的变化,因此,企业员工素质提高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创新。
同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较好的情况下,面对供应链管理 实施过程 中遇到一些异常事件,诸如订单的取消、错误的订单等,供应链企业可以启动已商定的默认的异常 事件处理 策略,并借用先进的 网络通讯技术 ,将这个信息发送到特定的几个节点或广播到供应链的所有节点,以便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事先协同定义的异常事件处理策略及先进的 信息处理技术 加快了异常事件处理的速度,使供应链的运营更加可靠和稳定。

协同理论 协同论

主要研究 远离平衡态 开放系统 在与外界有物质或 能量交换 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 协同作用 ,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 有序结构 协同论 现代科学 的最新成果——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突变论 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 耗散理论 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 数学模型 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协同论 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 新兴学科 ,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 相似性 。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 协同学 ”,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 子系统 联合作用 ,以产生 宏观尺度 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 自组织系统 的一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