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俊秀的灌汤包  ·  宋代茶盞特展·  2 周前    · 
俊秀的灌汤包  ·  宋代建盏·  2 周前    · 
憨厚的绿豆  ·  使用docker ...·  11 月前    · 
干练的茶壶  ·  Fortran程序: ...·  1 年前    · 
留胡子的打火机  ·  Python ...·  1 年前    · 
豪爽的针织衫  ·  MFC中static控件 ...·  2 年前    · 
收藏
0 有用+1
0

宋代建盏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中国宋代八大名瓷
宋代建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产自福建建阳水吉镇建窑,因宋代 斗茶 文化兴盛而发展,属 黑釉瓷 代表。其器型口大足小呈漏斗状,胎体采用含铁量高的瓷土呈紫褐色,釉色以乌金、兔毫、油滴等窑变纹著称,因松木龙窑高温烧制形成自然结晶斑纹,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性 [1] [3] [5] 。盏身厚重利于保温,釉面垂流形成滴珠状,口沿釉薄处氧化后呈毛糙质感,底足留有垫饼残迹 [1] [4]
建盏随北宋斗茶之风鼎盛,被 宋徽宗 及《茶录》推崇为御用茶具, 元代 后随饮茶习俗改变渐衰 [2-3] 。1979年通过考古复原重启兔毫盏烧制,2011年建盏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匠人在传承宋代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推动建盏成为地方文化符号 [1-2] [4] 。宋代精品现存于 故宫 大英博物馆 及日本静嘉堂等机构,日本 曜变盏 被列为国宝 [2] [5]
中文名
宋代建盏
外文名
Built in Song Dynasty
说到建盏,很多人并不是了解它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建盏产自建窑,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它是宋代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是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
宋代建盏鉴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宋代建盏鉴定方法一:看外观(造型)。
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 胎釉 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宋代建盏鉴定方法二:看 胎体
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 瓷土 ,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 一氧化碳 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 松木 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宋代建盏鉴定方法三:看釉。
我们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建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 放大镜 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