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感,汉语词语,指个体在环境中获得类似回到家的感受,这种感受包含安全、放松、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能够疗养身心并消除担心、暂住、寄人篱下的逃离感,强调长期稳定的安心状态而非短暂愉悦
[3]
。
该概念既存在于个人生活场景,也延伸至组织文化领域。大学文化中需要通过建立核心价值观、营造家庭式氛围来强化师生归属认同
[1]
,艺术创作则通过保持文化差异性来维护归宿感
[2]
。
学术研究方面,叶琛于《诗刊》2021年24期发表专题论文《归宿感》,姜汝祥于《科学大观园》2011年10期探讨“高效的归宿感”
[3]
。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通过教代会制度提升教职员工归宿感
[4]
。
只要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或者到异国他乡,找不到归宿感是很正常的。
故乡的归宿感来源于熟悉和适应,人的出生地是能选择的,是因为时间让人适应了故土和家乡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一旦背井离乡思恋故土故人是人之常情。
城市越大,陌生人越多就越难找到归宿感,人很容易陷入陌生的海洋中,缺乏归宿感。
人生就是一次知道归宿的旅行!
在异国他乡如何找到归宿感呢?
归宿感首先是熟悉和适应,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熟悉而喜欢、开心而安全这样就有了归宿感。
适应的东西包括地方的气候、饮食、居住、风俗习惯等。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不能适应的原因大多是情感驱使下的心理排斥。
主动适应、学习和参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会获得当地人的更多的互动,收获更多更多的朋友,人际互动的关键在于主动和为他人着想,这样朋友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有了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