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收藏
0 有用+1
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 时期(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 华北抗日根据地 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 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 聂荣臻 率一部分部队和军政人员留驻五台山,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晋东北、察南、冀西三个游击区。11月7日成立了 晋察冀军区 ,初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2]
中文名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外文名
Jincha Ji Anti—Japanese base area
别    名
晋察冀边区
时    期
抗日战争
司令员
聂荣臻
分布地区
位于沧县、石家庄、太原、商都、赤峰、锦州之间

成立背景

播报
编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央军委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1000多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大捷后,毛泽东同志指出,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的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7 ] 1937年10月11日,毛泽东指示聂荣臻努力克服困难,在五台地区加紧发动群众,建立武装,为创建根据地打下基础。随后,毛泽东估计日军占领太原后,华北形势必然发生极大变化,指示朱德早做准备,将八路军总部南移,第115师主力转移到吕梁山地区,该师独立团则留在晋察冀三省交界之恒山和五台山地区坚持长期游击战争。 [8 ]
10月下旬,第115师主力南下的同时,聂荣臻受命留驻五台山,率领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的两个队,总部特务团一部等部队,以及第343旅派往平山、井陉、平定地区的工作团,第120师第359旅派往平山、孟县地区的工作团,第685团的1个连和随营学校,共计约3000余人,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8 ] 聂荣臻率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 武装群众 ,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2]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领导创建的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基地, [10 ] 位于太行山脉北端,山西省、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三省交界之恒山、五台山、燕山山脉地区,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太行山地区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直接威胁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敌人的战略要点,成为日军的心腹之患。 [8 ]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首战告捷后,留下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及地方工作团等,以五台山区为依托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成立中共晋察冀省委(后改为晋察冀区委)。 [10 ] 11月7日,中共晋察冀军区成立,标志着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 [9 ] 中央军委任命聂荣臻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任命唐延杰同志为参谋长,舒同同志为政治部主任,查国祯同志为供给部长,叶青山同志为卫生部长,在山西省五台县河东村成立了晋察冀军区 [7 ] 。同月中共晋察冀省委成立,黄敬任书记。 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移至河北省阜平县。12月,以115师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这个学校短期内培训了1500多名干部,满足了开辟根据地和扩充部队的迫切需要。 [7 ]
1938年1月10日,军区在河北阜平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会议用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推举聂荣臻、宋劭文、胡仁奎等9人为委员。 [7 ] 15日,晋察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宣告军政一体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9 ] 边区行政委员会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八路军首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此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 [5] 同年5月初,中共冀中省委(同年8月后改称冀中区委)成立,黄敬为书记。中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同时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 [11 ] 同年11月,成立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 [10 ]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中共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各方面的工作。 [2]
1939年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改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后改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辖中共晋察冀(后改为北岳)、冀中、冀热察3个区党委, [10 ] 由彭真任书记。 同月,根据中央指示,贺龙、关向应同志率领120师由晋西北来到冀中平原,帮助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并在当地扩大部队。 [7 ]
1940年,晋察冀军区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建立了80余个县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10万人。
1941~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党政军民积极发展抗日统一战线,采取多种方式坚持游击战争,战胜了日军在华北采用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
1943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转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并开辟察北、热南及辽西大片新区。1944年,晋察冀军民对日伪军实行攻势作战。同年秋冬,相继成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中共区委、二级军区和行政公署,下辖18个中共地委、军分区、专员公署和100余个县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改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局。 11月,成立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山西)、热河(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两个省人民政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拥有近4000万人口,辖164个县、4个自治(区)县的广大地区。 [10 ] 抗战胜利时,晋察冀军区已解放控制了察哈尔、热河两省全部、河北大部及山西、辽宁两省各一部,晋察冀解放区已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和东北区连成一片。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90万余人。 [3]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1946年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晋察根据地政府迫转移到河北阜平。1948年5月,晋察根据地与晋鲁豫根据地两区政权合并,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晋察冀根据地建制撤消。 [9 ]

敌后抗战

播报
编辑
晋察冀根据地在自1937年起进行了三次反“扫荡”。
日军的第一次“扫荡”是1937年11月24日, 日本侵略军调集2万以上兵力,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等路沿线,分八路围攻刚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面对猖獗的日军,抗日武装勇敢地进行了还击。不到一个月,打死打伤敌军10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品。敌人除占领了根据地边缘地区的几座县城外,别无所获,于12月下旬全线撤退。 [7 ]
日军的第二次“扫荡”是1938年3月4日,平汉路沿线日军集中1.2万多人,兵分四路对根据地“扫荡”,到4月11日敌人“扫荡”被全部粉碎。
日军第三次“扫荡”开始于1938年9月,日军集中精锐5万,兵分二十五路,沿交通要道推进,具体计划是“分进合击五台,并打通灵、代”。针对日军围剿,八路军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从9月23日到11月7日,45天中作战70余次,歼敌四、五千。
1939年9月,陈庄歼灭战毙敌旅团长以下1300余人。10月,八路军粉碎了敌人对北岳地区的扫荡,并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1942年,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五一”大扫荡,巩固了根据地。 [4]

制度措施

播报
编辑

“三三制”

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2]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

货币政策

晋察冀根据地创建初期,内部货币市场非常混乱。国民党政府曾于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实行法定货币来统一全国货币。晋察冀根据地处于三省交界部,货币流通极为复杂,主要有河北钞、法币、晋钞,还有平津杂钞与地方钞等,急需统一货币。 [12 ]
为自力更生地发展根据地经济,解决军政费用开支,打击日伪的经济掠夺,晋察冀根据地设立银行来统一根据地的金融事业。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诞生,行址设在五台县石咀村,资金共10余万元。
1938年8月17日,毛泽东、刘少奇等致信聂荣臻、彭真,指出边区应有比较稳定的货币,边区纸币数目不应超过市场的需要量;边区的纸币应有准备金。由于日军占领城市及封锁线,中共据有农村,因此,边区应有适当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货币政策之后盾。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应着眼于将来军费之来源。
晋察冀边区遵循中共中央指示,边币的发行以粮食、棉花和法印作保证。在边区76个县里设有银行代办所或办事处。银行经营储蓄、汇兑、贷款和兑换等业务。边区银行还负有代理金库的使命。银行成立不久,就有边区银行办理各级金库暂时章程的制度,金库负责边区公款及地方款的保管和支付。边区政府提出的货币政策是:边币为边区的本位币,独占发行,边区内部贸易一律使用边币;法币及各种杂钞在一定时期内允许使用,在使用中逐步加以清理,以保证根据地货币一,绝对禁止法币外流,使其不为敌人吸收;严禁伪钞入境等。 [13 ]

减租减息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旧有的土地关系极不合理,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集中现象十分严重。繁重的地租和高利贷,加上各种苛捐杂税,使广大贫农、中农走向破产。为调动起广大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生产恢复并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民族战争,晋察冀根据地按照中共中央命令推行减租减息。
1938年2月9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这是华北敌后根据地第一个完整的减租减息条例。条例规定:“地主之土地收入,不论租种伴种,一律按原租额减少百分之二十五”。“钱主之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年利率不准超过一分,(即百分之十)。”并规定废除正租之外各一切杂租和各种名目的高利贷。
1940年2月1日,晋察冀边区政府修正公布了减租减息条例。规定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耕地正产物收获总额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和承租人的永佃权。此后,边区减租减息运动进入高潮。据1941年夏季的统计,边区一般的地租约等于农民总收获量的20-25%。
1942年3月,晋察冀边区政府第二次修正公布了减租减息条例,明确规定:①减租减息后,必须交租交息多;②死契地一律不能回赎身;③副产物不得超过地正物十分之一,超过部分以正产物论。与此同时,还要求各地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减租减息的重点。
通过减租减息运动,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土地集中的趋势变为逐渐分散,土地占有较前合理。据北岳区35个村的调查,1942年与1937年相比,地主由占有全部土地的16.4%下降为11.7%,富农由占有土地的21.92%降为19.35%,贫农由占有17.92%上升为19.37%,中农由占有41.69%上升为49.14%。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团结了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也削弱了封建剥削,改善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激发了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热情,从根本上巩固了根据地政权。 [14 ]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6]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位于中国河北省阜平县城南20公里处的城南庄村,南临胭脂河,北依菩萨岭,群山环绕,松柏苍翠,风光秀丽。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入选“河北最美30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