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程度远高于现代。那时的人群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点。
汛期是每年一度的突出自然现象。此时雨量集中,水患频繁,又值作物生长旺期。据二战后发掘的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农业发源于山区和高地。土地肥沃和面积辽阔的平川地区因汛期水患而无法定居和种植作物。但是,农业只有从山区转移到平川,才有迅速发展的条件,并为古文明起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故治理水患就成为文明古国产生的前提。据考证,因气候条件不同,四大文明古国治水过程差异很大,发展命运也各不相同。
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河中下游属干旱气候。降水极少,汛期是河流上游客水造成的河水泛滥。治水主要为了蓄水灌溉和防御洪峰。河谷之外为干旱不毛之地,发展空间不大。
中国古文化发源地黄河中下游属季风气候区。这里汛期暴雨频繁、降水很多,又有上游洪峰不时到来,洪涝灾害都十分严重。同时,这里又毗连地势低洼而辽阔富饶的黄淮海平原。因此,中国古代治水就更为艰巨复杂,还牵涉到广阔土地的开发。其工程之困难、工期之漫长,远非其它文明古国可比。
根据史料,中国治水从夏禹开始,经历约两千年,到战国时代才最后结束。治水后,在中国建成了古代世界最大和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丰富多彩的历史舞台。
治水还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课堂。它教会了人们面对滔天洪水,正确处理“堵”与“导”的辩证关系。这未尝不是我国后来古代朴素辩证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的“阴阳学说”的最早起源。治水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教会人们综合应用已有的各种知识与技能,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论思想的应用。这两种思想以后发扬光大,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形成独具特色、并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思想。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下的古代治水工程使中华民族经受了婴幼儿时期的严重考验,但也受到了更多的锻炼教育,使之更加强健与聪明,并为以后的继续发展提供日益扩大空间与资源的机会。这也许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中国古文化与科学思想永葆青春活力的一个因素。
(
来源于1995年
10
月
23
日 《中国气象报》作者:张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