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寂寞的警车  ·  Document.GoTo(Object, ...·  3 月前    · 
爱旅游的蛋挞  ·  JSON Facet API | ...·  2 年前    · 
有腹肌的烈酒  ·  基于 Docker 和 Flask ...·  2 年前    · 
美国杜邦家族有248年的悠久历史,是 世界500强企业 中最长寿的公司。杜邦家族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变革路径: 单人决策 ——集团式经营——多分部体制——到“三马车式体制”。
杜邦家族是 美国 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最大的财富家族。这个 家族 已保持了200年长盛不衰,世所罕见。19世纪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财富1500亿美元,出了250个大富豪,50个超级大富豪。其家族创始人是伊雷内杜邦,靠制造 火药 发财,后来因一次火药大爆炸,家族财富荡然无存。20世纪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头”。他们再次创业,将家族带入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这个家族视家族财富为第二生命,权力传代非常独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内部至少有10对堂表亲之间的 婚配 ,成为美国 近亲 联姻最多的大家族。 伊雷内·杜邦
老杜邦的小儿子伊雷内·杜邦和他父亲完全不一样,对政治没有兴趣,却十分喜欢化学。他14岁就写了一篇火药制法的文章,并得到父亲帮助,进入法国中央火药局,得以追随现代化学奠基人之一拉瓦锡,学习高级爆炸品制作技术。
28岁时,伊雷内随父来美。他偶然发现, 美国 的火药质量奇差,简直与法国货无法比拟。敏锐的伊雷内决定开办 火药 厂。1801年,获得父亲同意,伊雷内和哥哥维克托返回法国,购置了最新的生产设备并吸引了一些投资。1802年杜邦家族在美国 特拉华州 威明顿市的白兰地酒河畔创建了 杜邦公司 ,公司总投资36000美元,发起股计18股,杜邦家族占其中12股,占有绝对的支配权。
杰斐逊顾及和老杜邦的关系给了杜邦公司第一笔政府订单。与 美国历史 几乎同步的杜邦公司,开始了二百年的光荣之旅!
《LIFE》封面之杜邦家族
1902 年,杜邦百年大庆。也在这年,尤金突然离世。几个年迈的董事措手不及,无人愿意担当杜邦的新领袖。他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杜邦公司卖给竞争对手拉夫林·兰德公司,当时的估价是 1200万美元。 艾尔弗雷德·伊雷内·杜邦 董事中唯一的年轻人,创始人伊雷内的曾孙艾尔弗雷德·伊雷内·杜邦对老人们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觉得祖宗基业怎能旁落他人之手,何况是卖给一直以来的手下败将。艾尔弗雷德提议,与两个堂兄弟托玛斯·克莱蒙·杜邦和皮埃尔·塞缪尔·杜邦携手接班,这就是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杜邦中兴三巨头。
当时,只有艾尔弗雷德在杜邦公司工作,另外两个都在其他企业,并且在矿业和铁路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意识到单人决策的局限,决定实行集团式经营管理。新的管理架构决策权依然掌控在家族手中,但是在执行层面上,他们不再亲力亲为,交由执委会执行。
在集团经营的管理体制下,由于实行了统一指挥、垂直领导和专业分工的原则,公司各岗位的职责十分清楚,效率显著提高,大大促进了杜邦公司的发展。而后来,杜邦公司又发现集团式经营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弹性,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于是又进行了改革,实行多分部体制。把权力下放,使得公司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这两次改革都是在集权和分权之间调整。
托玛斯·克莱蒙·杜邦
尤金时代,杜邦公司作为行业联合体的领袖企业,虽然可以通过股份控制其他企业的资产,但是却无法对这些企业实施管理。比如,财务专家皮埃尔等人在仔细盘点杜邦的资产后发现,公司的资产居然两倍于董事们的估计。这说明,企业自身的有效信息传达是不畅通的,资源状况不被管理者掌握,更谈不上资源的有效利用、单位成本的降低以及 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于是,皮埃尔三兄弟借杜邦重组的机会,把这个松散的行业联盟变为一个一体化的集权管理的企业。
在对公司所有资产盘点完之后,他们决定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E. I. 杜邦·德尼莫火药公司。科尔曼利用个人魅力,说服其他企业的股东将股份卖给杜邦,或者置换新公司的股份。在法律和财务层面上的设计完成之后,皮埃尔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在财务、法律、组织三方面都有保证的情况下,三巨头和 J. A. 哈斯克尔、H.巴克斯戴尔一起努力,在6个月内整合了美国炸药工业2/3的资源,包括以4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唯一竞争对手拉夫林·兰德公司。据《美国企业史》作者塞利格曼的统计,自 1902年起,到1905年杜邦共兼并企业64家,实际控制 69家。
艾尔弗雷德喜欢技术,科尔曼具领袖风范,皮埃尔精通财务和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三兄弟接管后,他们在建立 中央集权 的管理组织结构过程中,明确了管理者的两种职责,即企业家活动和运营活动。前者宏观,在乎企业未来发展和运营评估;后者微观,关注日常运营。为此,制造部门和销售部门就有了副总裁和经理两个职位的设置,其他五个职能部门,基本材料部、发展部、房地产部、法律部和财务会计部都直接向 总裁 报告。
家族怪人
在旅美作家 胡曼荻 的文章中,她这样描述约翰·杜邦:“杜邦夫人生了个儿子,叫约翰·杜邦(John du Pont),是杜邦家族的继承人之一,据说他在八十年代就身价两亿美元,在小镇上是显赫知名人物,他的一生充满戏剧色彩,却以悲剧收场,浓缩了富贵金钱并不能带来快乐的哲理。约翰孤僻乖戾,从小在费城郊外最知名的贵族私立男校就读,被 常春藤 盟校 宾夕法尼亚大学 招收,却中途辍学,跑到 迈阿密大学 就读 动物学 ,然后又回到费城郊外的一所大学获取自然科学博士。四十五岁出车祸手受伤,就此认识小他十六岁的 理疗师 ,不到六个月就闪婚,结婚不到一年马上又宣布婚姻无效,结果被前妻诉讼五百万离婚费,被控诉约翰用枪指着她,还把她往壁炉里推, 人格变态 。”
《狐狸猎手》便是这种“人格变态”的再次升级。约翰·杜邦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的一个 摔跤 训练基地。当时著名的奥运金牌摔跤手大卫·舒尔茨与马克·舒尔茨应征入队训练。一直以来,大卫和杜邦都是好朋友,然而在不断的而出过程中,约翰让人捉摸不透,还撺掇马克吸毒,这直接影响了马克的摔跤成绩,再没有获取任何一枚奥运奖牌,直到1996年大卫被杜邦枪杀致死。杜邦最终被专家判定是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患者,被判服刑30年,2010年死于狱中。这也无疑成为了杜邦家族的一段黑历史。
中央集权 组织结构的建立,显示了皮埃尔在企业家和管理者两方面的卓越才能。1909年他接替了科尔曼的总裁职务。为了更大程度地控制 杜邦公司 ,在皮埃尔的精心设计下,科尔曼将股份卖给了他。这个举动遭到艾尔弗雷德的强烈反对。三巨头终于曲终人散。
兄弟阋墙 ,为人不齿。然而,正是因为皮埃尔的举动,杜邦公司慢慢完成了从家族企业向 职业经理人 管理的企业转变。皮埃尔认为,当杜邦家族的某个成员被认为还是有效的管理者的时候,他才能继续担当这个高层的职位。
1914 年 董事会 支持皮埃尔的重组计划,在公司执行委员会和其他高层职位的杜邦老人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精通专业、经验丰富、且效忠于皮埃尔的年轻人。其中包括皮埃尔的亲弟弟伊雷内·杜邦,他担任统管制造和销售的总经理,比前任总经理艾尔弗雷德的职权更大。 1919年,由于皮埃尔必须抽身关注杜邦家族所控制的另外一个大公司 通用汽车 ,便把总裁职位也交给了伊雷内。
由皮埃尔主导建立的中央集权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经过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考验。由于来自欧洲战场的订单剧增,杜邦公司的规模几何级数膨胀。战前的1914年10月,杜邦的三个主要 无烟火药 工厂的年生产能力为 840万磅,到了1917年4月,产量已经达到 4.55亿磅,增长54倍。1914到1918年,杜邦的员工总数由 5300人增加到85000人。
杜邦公司从1990年起,杜邦公司已经达成了自动减排 72% 的温室气体,超出原来自订的减少 65%的 温室气体排放 目标。
这段时间被美国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选为「绿色企业」的首位。又被气候控制协会 Climate Control Group 以下的 Pew Center 的Ceres 报告气候变化类环保奖:美国第一名,世界第二名;评选为温室气体「降低地球碳含量企业 Carbon Cutter」美国第一名,世界第二名。
美国「 财富杂志 」 「美国最受赞赏的公司 」排行榜 – 化学公司类第一名。
接受美国国家安全协会的绿十字安全奖章。
美国环保署绿色化学奖创新类。
企业品牌 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 世界品牌500强 》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百九十七。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二十五。
总收入:2001年总收入为247亿美元。
净收入:43亿美元。
雇员:79,000人,其中大约一半工作在美国本土以外。
全球分布:我们的公司在全世界遍布70个国家开展业务,有135个生产和加工设施。
科研机构:在美国有40多个研发及客户服务实验室,在11个国家有超过35个的实验室。
财富500强:杜邦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杜邦家族 危机

时至今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杜邦公司董事会中的家族成员的比例虽然越来越小,但是杜邦家族仍然控制着公司的主要决策。
杜邦家族非常重视对家族成员的培养,家族所有男性成员都必须从基层工作开始,奋斗五六年后,由几位长辈对其表现做出评估。如果评估的结论不好,他就会被请出公司;如果评价很高,那么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家族的第五代掌门人 科普兰 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市场是不断地变化的,企业想生存下去,就只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以适应它。60年代初,当杜邦公司的许多专利都期满时,一下子出现了很多劲敌。公司面临着重重危机。杜邦家族拥有的 10亿多美元的通用股票被迫出售,杜邦家族多年的优良资产被剥离;而家族控制的美国橡胶公司也被洛克菲勒家族抢走。

杜邦家族 转机

1962年,科普兰临危授命,出任第11任总经理(兼董事长),担当起 “危机时代的起跑者”。
公司经营上出现问题,说明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公司的发展。为了应对这场困境,科普兰提出新的经营方针。1967年底,科普兰把总经理一职史无前例地让给了非杜邦家族的 马可 ,财务委员会议议长也由别人担任,自己专任董事长一职,从而形成了“三头马车式”的体制,体现了“三层金字塔”的组织形式。科普兰认为,这种组织层次,是未来世界性大公司必须采取的安全组织层次。这种 “有效的富有伸缩性的管理工具”的建立,标志着杜邦公司实现了第三次转变:由家族企业向现代巨型公司转变。
科普兰无疑是杜邦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科普兰之前,杜邦家族只是个传统的家族,杜邦家族以外的人不能担任最高管理职务,家族内部甚至采用落后的同族通婚方式以防止家族财产外溢。如今,故步自封的家族习俗被科普兰·杜邦彻底抛弃,他发起了一场跨时代的变革。有人指出,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必定是一个高明的授权人,充分授权是管理企业的最佳手段。正是因为科普兰懂得如何做好一个领导者,有如此宽广的领导者胸怀,才使得杜邦企业能越走越远。
科普兰的变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杜邦公司很快恢复了活力,除了化学事业之外,又向建筑、汽车、钢铁等行业发展。进入 20世纪80年代,杜邦公司以“创造科学奇迹”为理念,加速企业发展。如今,杜邦公司成为一家全球性的工业界领导,带着 “责任关怀”的核心价值观进入了公司持续发展的第三个百年,继续为人们的“衣食住行 ”创造科学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