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 罗氏 汉惠帝 大农令 罗珠 奉守 九江郡 ,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 豫章郡 因此而得名。豫章书院相传为 南昌 罗氏后人,为纪念罗氏理学家 罗从彦 ,弘扬 儒道 而建。 因罗氏郡王豫章,故以堂号命名之。在其他地区“豫章书院”者,也皆为 豫章罗氏 后人所建,如广州豫章书院、福建 宁化 豫章书院等,形成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 各地罗氏聚居地“豫章祠堂”林立,理学家声远,豫章世泽长,形成独特的、统一的“宗祠文化”。清康熙皇帝赐匾:“章水文渊”,历代帝王褒励,获得崇高的殊荣。 后与庐山 白鹿洞书院 、吉安 白鹭洲书院 、铅山 鹅湖书院 齐名,并称为“ 江西四大书院 ”。 [1] 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在 朱熹 理学的影响下,这里成为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元明两朝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元朝 ,因元统治者将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此阶段,豫章书院和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得到一定的发展。 明朝初年,明统治者对书院采取的是不支持不禁止的政策,书院处于停滞状态。 明万历 年间,因为政府的 禁书 院政策而一度被迫停办。后来 江西巡抚 凌云翼 潘季训 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书院在清朝初期恢复了当初的 办学规模 ,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 南昌府 辖地,开始选拔江西各 府、州、县 、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 马如龙 重建,聘南昌进士 熊飞渭 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其后的 雍正 乾隆 也对书院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江西巡抚 陈宏谋 郝硕 则从院规与院舍两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 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以及政府的重视,豫章书院在 清中叶 发展到达顶峰:名师云集、藏书丰厚,成为当时全国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道光 (1821—1850)及 同治 (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 藏书量 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 晚清,受 西学东渐 观念的影响, 光绪 (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 孝廉书院 ”,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