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行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方法探究
注
周睿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成都610039)
摘 要:当前设计界愈发推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并占有了主导地位,而过于忽视了“以行为为中心”这一并行的独立的设计理念,然而“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将“以行为为中心”与“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对比研究和实践推行,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归纳了“以行为为中心”的具体研究方法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和途径。明晰地呈现“以行为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产品设计所具有的独特设计视角和设计应用方式。
关键词:以行为为中心,设计方法,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
Research on Design Approach of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for Industrial Design
ZHOU Rui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School of Art,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Abstract:
“User-Centered Design (UCD)” concept is increasingly respected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current design field. Meanwhile “Activity-Centered Design (ACD)” as a independent design concept and parallel with UCD, is long-time neglected, although it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versus analysis on ACD and UCD by comparative study and research promote practice. The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 of ACD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of product design is also inductive discussed. And the unique design perspective and design application mode with ACD is presented.
Key Words:
Activity-Centered Design(ACD), Design Approach, Product Design,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UCD)
一、引言
当前设计界有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 UCD,另一提法为Human-Centered Design, HCD)的设计理念奉为圭臬的趋势,认为UCD是一种**的设计方法,而另一个与之并行的重要设计理念“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Activity-Centered Design, ACD,有的译作“以行动为中心”)却往往鲜有提及。事实上对于很多实体化的产品而言,这种设计方法可能反而会更有价值。“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是以人的行为、行动作为设计核心的一种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行为设为目标来量身设计产品。起源于计算机信息学科的UCD的设计方法广泛地应用于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领域,当前在工业设计领域也开始将其与产品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相结合。但是在某些产品类别、特定的设计目标情况下,UCD的设计方法受到了局限,并不一定适合于实体化的产品设计目标或对象,ACD有着自身的方法特征和优势,而采用将行为作为设计核心则可更加契合设计任务。
二、区别于“以用户为中心”
对于“以行为为中心”(以下简称ACD)来讲,核心考虑的是用户的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来设计产品,而不考虑特定的用户或用户模型。它不是让产品去适应用户,而是以用户能够适应的方式设计产品。对于很多产品来说,这种方法更有价值:把用户理解为人远不如把用户理解为行动的执行者来得重要
[1]
。很多产品的设计都是为了让某项或某一系列特定行为或操作过程更加容易执行,让执行的方式更加一目了然,使操作行为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目标、行为目的。游戏鼠标与键盘产品设计就是最典型的产品例子之一。取决于游戏产品的特性,将游戏的各行为作为了产品设计的焦点。功能与造型均复杂设计的游戏键鼠产品显然与苹果的键鼠产品呈现的设计就可谓大相径庭。
从工具层面讲,ACD它包含了诸多设计方法,重要地需明确的是,ACD应首先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理念,并且应该是独立的,并非像有的设计师误解的那样,是UCD的衍生或是它的补充。ACD与UCD的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甚至它的某些**属性从UCD转换而来。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也有着诸多差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态度:源自设计师的设计取向。此外,毕竟这些行为源自人的活动,行为反映了人的行动的可能范围,能力与制约。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更深入地理解人则仍然是ACD的一部分
[2]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出ACD与UCD的诸多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区别性地适用于研究或设计分析的不同情况(参见表1)。
UCD的设计理念在当前设计界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但不应该被奉为圭臬。尤其在产品设计领域,UCD有的时候相对于ACD而言不一定那么“受用”。当用户的一些行为需要进行限制约束或引导规劝时的情况,ACD显然更加适合。在传统的工业设计范畴,针对某些实体化产品进行设计研发,更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关注,它既包含了操作逻辑序列也蕴含了用户的心理模型,通过功能与造型等来承载行为的高效实现。
|
表1 ACD与UCD的明显不同点
|
|
“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ACD)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
|
|
关注焦点
|
关注操作过程与行为动作本身
|
关于目标人群的需求点
|
|
用户研究
|
用户往往不清楚自己的需求
|
用户局部了解自己的需求
|
|
不受限于受众与目标用户群
|
用户的目标性比较明确
|
|
围绕用户行为
|
呈现用户模型
|
|
研究方法
|
针对性较强
|
普适性性较强
|
|
能挖掘用户下意识的行为
|
比较适合研究明确的行为
|
|
设计应用
|
顺应、迎合、引导、克服
|
承载、适合、应势、发掘
|
三、主要的研究与分析方法
在产品设计领域开展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某些产品类型上应该值得习惯于“言必称UCD”的设计师进行重新审视:把产品的操作行为过程中的用户理解为行动的执行者。使用ACD作为产品设计的根本理念时,也包括了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ACD的研究方法一部分同样与UCD重合,但是在基于不同的关注焦点这一核心基础上展开。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有效地推进ACD在产品设计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分析:
1、操作分析法。设计研发人员去亲自操作产品,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根据研发定位,任务的设定可以是整个使用流程,也可以是局部的操作环节。然后对它们进行行为步骤分解,借助于人机工程学的分析要点,在操作步骤元素中分析研究动作要素,让产品设计过程有效地顺应动作需要。操作分析法尤其关注单个动作元素和序列动作群组,这个方法尤其适合于工具类和设备类的产品设计。
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UCD的常见方法之一。但是,对于ACD来讲,角色体验过程中的行为动作活动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些动作甚至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后天习得:不动作无就经验。只有通过行为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到设计的要点,产品才能真正适应完成相应的行为。尤其在研究极端人群(extreme population)这一角色类型,ACD毫无疑问较UCD有着绝对的优势。譬如,通过针对性的产品与包装设计,让人们每天都用的东西发生改变,变得易于单手操作。有趣的是,经过再设计后,单臂截肢者在使用单手操作产品时,比双手健全者更能干
[3]
。
3、“他者”观察。对于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动作,要通过无论是用户访谈还是焦点小组等UCD的方法去发现和了解显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或者对于某些习以为常的或司空见惯的事,通过再设计去突破与改变,UCD研究方法也往往“尺有所短”。这些情形下,设计人员可以置于“他者”的身份视角去观察用户,挖掘用户自己有而又不为自己所察觉的动作。这些动作包含了他们的需求。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一直是设计研究过程所期待的成果,设计师跳出与用户的干系圈去观察分析,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实验测试。通过测试仪器开展实验,量化地分析用户行为,是当前开展ACD常见的研究方法。其难点在于实验数据往往更倾向于验证性,在数据中发掘有价值的机会点还有依赖于实验人员的设计敏感性和经验性。例如通过行为分析软件可以明确地发现驾驶者看中控台屏幕的GPS信息这一行为对行车视线的干扰性,因此语音导航、微投影投射信息等设计相继产生,都是为了减少偏离行车视线时间,以此增加行车安全。
四、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1、产品功能承载行为习惯
图1 蜡烛音乐播放器(Seokmoon Woo设计)
基于UCD方法的设计往往从研究目标用户需求到产品功能的定义;而基于ACD方法的设计,能够在模糊用户群的基础上探寻功能层面,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去承载动作特征、操作情况、行为方式及其习惯。将日常生活中常态化的、习以为常的动作引入产品的局部功能,从而能获得更为自然或更便捷的功能特征。例如图1中的“蜡烛”音乐播放器功能创新在于关闭功能可以使用吹蜡烛的行为来控制。该数码产品的功能需求挖掘源于“吹灭”这一行为与关闭功能具有恰当的逻辑关系,充分尊重和关注了用户的行为习惯。又例如笔者负责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13年某项目时,专门针对成都市的垃圾桶功能情况、分布和现状展开研究,其中在探索与地方文化结合可能性时,采用了“他者”观察法:观察成都极富当地特色的“串串香”大排档。分析顾客在享用“串串香”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类型和形态、扔弃垃圾的动作集中呈现的惯性;营业主结账时数竹签的动作、处理垃圾的情况;以及两者对大排档街边公共垃圾桶的影响。研究发现细长竹签这一固态垃圾特殊材质和形制,及其扔弃动作,使得目前世面上主流垃圾桶的分类及其功能设置都不能较好地迎合这些行为特征。由此可见,垃圾桶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对垃圾分类国策的简单地号召响应、符合一般大众的行为模式;其功能的考虑还应该结合本地文化、迎合当地人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功能普适性与相关的特色性、地域性、情境性的契合。
2、通过造型匹配用户行为
图2 Smart Design公司设计修枝剪过程对用户动作的研究
“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以人的行动行为作为核心,强调对操作行为的研究,转化到产品造型上,不再以外形审美为造型设计的出发点,而是促进造型顺应和匹配行为需要,造型包含各种行为序列和动作空间。以机械工具产品为例,形式对于工程机械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功能与形式是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式如何与功能性或操作性(操作方式)的特征相匹配凸显得尤其重要。相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工程机械设计主要是以功能性和操作性为核心目标
[4]
。对于此类产品的造型应该充分体现易操作性,方便实现用户的动作完成度:安全、高效和便捷。单一的审美元素应该退而居其次,造型的形式感应该是由关联用户系列动作的操作性的人因工程要素而“水到渠成”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形式追随功能”成立的话,则也可以说,造型迎合并匹配动作、设计顺应其行为方式。如图2所示,Smart Design公司在研发改良修枝剪过程中就特别对修枝动作做了专门的研究分析
[5]
,造型的改变及其设计特色并非出于塑造新颖的形态,而是匹配动作的需要从而形成了手柄的设计亮点。
3、界面恰当对应操控动作
1)图形界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来讲,愈发明显的趋势是实体界面(SUI)的设计空间愈发被压缩,而被愈发多的图形界面(GUI)所取代。这一类产品的设计,传统的实体化的产品设计更多地交集于软界面的设计,包括交互设计和UI设计。它们更多地需要对用户行为方式、动作模式、操作习惯进行关注。既考虑界面交互的经验性传承,又要进行方式的突破、用户情感的考虑,并与产品实体本身进行有机地自然逻辑性地关联。如图3所示,该概念手机设计为人称赞之处,除了自动关联实时天气状况功能和清爽的界面风格外,风格之中蕴含了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指尖动作的设计解读:在布满雾气与水珠的玻璃上写划——谁都有此经历。概念手机的界面设计引发这些动作的经验记忆,充满唤起触发写划、触滑等行为的视觉隐喻和情感联想。
图3 “WINDOW Phone”概念手机(Seunghan Song设计)
2)实体界面
通过产品实体造型,形成实体化的操作界面,并诉求该界面下完成操作所需的行为动作。例如,液压切纸机的启动按钮分布距离较远(如图4所示),需要操作者双手基本伸展开并同时按下按钮才可以启动切纸程序。这样的动作设计,有效地避免单手误操作伤及另一只手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通过研究动作特征,反馈于产品的实体界面,并形成与之对应的造型特征。图5中作为洛可可经典设计的微型心电仪“TOUCH”,成功之处就是通过外观设计引导用户形成正确的使用方式。而这种正确监测的动作,则是由能形成与之契合的实体界面的特别造型来提供合理的布局,从而引发用户可以自然地形成监测所需的弯曲手臂姿势。通过动作研究形成外观设计,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的关注范围,为医疗设备产品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图4 液压切纸机启动按钮的远距离分布设计 图5 微型心电仪“TOUCH”(洛可可设计)
4、产品包装引导动作序列
真正出色的产品包装设计聚焦早已不囿于材料、结构或美观。针对产品的包装设计趋势当前呈现了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开启和使用包装的过程丰富地蕴含了用户的行为动作。通过关注并诉求这些行为,达成包装的信息性、智能化、仪式感、情感化等愈发多元的用户体验诉求。通过“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推进产品包装设计,就是要将设计切入点从包装蕴藏的用户行为出发,除了视觉要素以外,研究重心试图以行为引导来形成包装设计。人的需求最终都需要通过某些特定行为去实现,对消费者在使用包装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进行解码,以确定设计过程中哪些行为步骤可以进行人机交替,实现包装的智能化
[6]
。如图6所示,DELL高端定制性笔记本Adamo XPS的产品包装,从用户**个动作掀开盒盖开始,根据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的连贯性、顺序性和逻辑性,包装设计既符合产品造型及其配件之所需,又让产品包装与用户行为形成了强烈的逻辑对应关系,这些行为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触感材质的匹配,形成了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体验,准确呼应了产品的高端定位。
图6 笔记本Adamo XPS的产品包装(DELL设计)
5、动作引发交互方式的创新
对于图形用户界面来讲,在很多情况下UCD的方法的确可以较好地挖掘用户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出色的人机交互。但针对产品之间或者产品与环境之间的交互,ACD逐步开始显露其研究优势,最近开始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的近场交互就是一个例子。近场交互是一种近距离的设备和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其设备产品包括了诸如移动设备、计算机、电视、刷卡机等等移动商务和家庭误乐电子设备。随着各种新兴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电子设备上通过近场动作促进人-机-环境的系统化交互。这些各类动作的采用(参见表2)一方面使得产品与产品之间也形成了实体化的交互,而非仅仅囿于GUI的层面;另一方面交互方式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物类产品的设计。如图7中的地铁拉手设计,蓝色的矩形体内置了FeliCa读取器和NFC读取器,手机通过靠、贴等动作与之形成近场通讯关联,乘客即可接收广告主提供的诸如优惠劵、视频等营销内容。这里的动作衍变为一种引发通讯的“桥梁”,同时也充分契合了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及用户的乘车姿势。
图7 “Strappy”地铁拉手(日本印刷广告公司Shunkosha设计)
|
表2 当前常见的近场交互动作
|
|
交互动作
|
产品图例
|
应用案例
|
产品案例
|
|
贴一贴
|
|
NFC传输
|
Galaxy S4
|
|
摇一摇
|
|
周围互动
|
微信
|
|
碰一碰
|
|
电子闪付、数据下载
|
Strappy
|
|
滑一滑
|
|
手机之间数据传输与交换
|
Bump
|
|
撞一撞
|
|
手机-计算机 传输
|
Bump
|
|
喊一喊
|
|
蓝牙-车载系统
|
Zoosh
|
|
备 注
|
本表的动作归纳与图例为根据文献[7]整理
|
五、结语
在工业设计领域,某些类别的产品设计,根据它的定位与特征,采用“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及其方法更加适合于设计目标、契合设计任务。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以用户为中心”是**设计方法,甚至是占用“垄断性”的方法论。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同样可以将用户体验的关注导向更为细致明确的、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研究,甚至比UCD更加匹配研究任务。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交互设计,“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都应该值得设计师和研究人员的重新关注与研究,以用户的动作行为作为设计关注的焦点,其方法优势有时可以让设计更加具有价值,更加符合研发预期。
参考文献
[1] (瑞士)Lukas Mathis.亲爱的界面:让用户乐于使用、爱不释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1: 15-16
[2] Donald A. Norman.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 [J]. Interactions. 2005(04): 14-19
[3] Kelley Styring. Extreme Learning for Everyday Design: Lessons From the One-Handed World[J]. Innovation. 2012(Summer): 49-52
[4] 陈国强. 面向工程机械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J]. 装饰. 2013(05): 108-109
[5] 纪录片《Objectified》[CD]
[6] 朱和平,姚进. 智能化包装设计的方法研究——以老年人智能药品包装为例[J]. 装饰. 2013(05):96-97
[7] 近距离的美好——近场交互及应用[EB/OL]. MUX百度无线用户体验部. http://mux.baidu.com/?p=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