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生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开始刻苦攻读,专心致学。 [149 ] 后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于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四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 [150 ] 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皇帝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后为匡复唐室,冒死进谏,促使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升为内史。于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 [151 ]
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 [152] 令狐楚评价其:“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维更张,明辟乃复”。 [153 ]
概述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 [142] [145]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 科举 ,以 明经 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 阎立本 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 年间,狄仁杰升任 大理寺丞 。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 侍御史
调露 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 度支郎中 ,并加 朝散大夫 。随唐高宗巡幸 汾阳宫 (在今山西 静乐 ),充任 知顿使 明代《历代古人像赞》中的狄仁杰画像
垂拱 二年(686年),狄仁杰外放 宁州 刺史。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当时,御史郭翰巡察 陇右 ,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 宁县 )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 冬官 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之地遍布 淫祠 (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 祀典 的祠庙)。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供奉 夏禹 太伯 季札 伍员 的四所祠庙。不久,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又于同年九月出任 豫州 刺史。 当时,越王 李贞 在豫州(治今河南 汝南 )起兵反抗 武则天 。宰相 张光辅 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 张光辅怀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 复州 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周,史称武周。狄仁杰于次年九月由 洛州 司马升任 地官 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成为宰相。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大为叹服。 狄仁杰彩像
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 来俊臣 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负责看守的 王德寿 并未起疑,让人送交给狄仁杰的儿子 狄光远 。狄光远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罢帛书,召来俊臣前来质问。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连他们的冠带都未曾剥下,饮食寝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如何肯承认谋反?”武则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来俊臣先给狄仁杰等人穿戴齐整,然后让周綝入内查看。周綝惧怕来俊臣,只是唯唯诺诺,甚至都没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还命人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谢死表》,让周綝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她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谢死表》,方知道表章是伪造的,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到 彭泽 ,担任县令。此后,魏王 武承嗣 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狄仁杰 复居宰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 孙万荣 作乱,攻陷 冀州 ,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 魏州 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 契丹 ,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 紫袍 龟带 。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狄仁杰立像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 鸾台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 光禄大夫 。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 安西四镇 ,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 安东都护府 ,复立高氏为 高句丽 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 纳言 之职,兼任右肃政台 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 突厥 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 河北道 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 便宜行事 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 易县 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 内史 ,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 文昌右相 ,谥号文惠。
神龙元年(705年), 唐中宗 复辟,追赠狄仁杰为 司空
景龙四年(710年), 唐睿宗 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天宝六载(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 配享太庙 ,附祭于中宗庙廷。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狄仁杰被 后晋 朝廷追封为 太师

狄仁杰 无暇语俗吏

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曾有门人被害。 县吏 前来查问,众人都争相申辩,只有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他面对县吏的责问,回答道:“我正在与 黄卷 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

狄仁杰 出身豪族

狄仁杰的高祖狄湛,字安宗。狄湛祖父与曾祖都曾为北魏略阳公。《魏书·吕罗汉传》: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仇池氐、羌叛逆遂甚,所在烽起,道路断绝。……略阳公伏阿奴为都将,与罗汉赴讨,所在破之。”伏阿奴应该是狄湛的祖父或曾祖父。依据现有资料,天水狄氏确切无疑是羌人或者说汉化过程中的羌人。到后秦狄伯支时定居长安,到狄恭时定居太原并生狄湛。到狄孝绪及狄仁杰时,自然就是太原人了。 [144]
五胡十六国以来,狄氏家族一直是东羌豪族。历代先人所任地方官职(包括遥领),都在甘肃天水一带,最低官职也是秦州府主薄,军职则有镇西将军。狄湛本人在东魏北齐所任官职都与此类似,说明其出身背景始终都在起作用,负有替朝廷绥抚本族民众的使命。甚至到了唐朝初期任命狄仁杰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也不能排除利用其家族历史背景的可能性。狄氏家族由羌族部落豪强,发展到以名相狄仁杰为代表的名门望族,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型例证。在封建社会里出身“夷狄”显然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史籍在涉及狄仁杰家世时隐晦其词,语焉不详,可能反映的是狄氏家族对这件事的态度。 [144]

狄仁杰 白云亲舍

狄仁杰在并州做官时,父母远在 河阳 (治今河南 孟县 )。他登上 太行山 ,回首南望,见一片白云在飘飞,对左右的人说:“我的双亲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他伫立怅望良久,直到白云散去方才离开。 后世遂用“ 白云亲舍 ”、“ 白云孤飞 ”等作为客居他乡,思念父母之辞。
狄仁杰画像
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后世遂用“ 斗南一人 ”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狄仁杰 整肃纲纪

高宗年间,左司郎中 王本立 倚恃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 法司 审理。但唐高宗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谏道:“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后来,狄仁杰弹劾司农卿 韦机 ,称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室太过壮丽。 唐高宗 遂将韦机免职,自此朝廷风纪肃然。

狄仁杰 劝谏皇帝

左威卫大将军 权善才 、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 昭陵 唐太宗 的陵墓)柏树,论罪应当免职,但 唐高宗 盛怒之下却要处死他们。狄仁杰却上奏辩护,认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们砍伐昭陵柏树,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狄仁杰直言道:“ 汉朝 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 汉文帝 想要灭其族。 张释之 当廷诤谏道:‘假如盗取 长陵 一抔土,又将如何治罪?’汉文帝因此只杀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悬挂在宫外阙门上,罪不至死而要处死他们,如何取信于天下?现在只因误砍一棵柏树,便杀掉二位大臣,后世又将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气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杰担任宰相时,有 太学生 要求谒见皇帝,得到武则天的批准。狄仁杰劝谏道:“君主只有生杀权柄不能假手于人,其他的都应当交付给相关部门处理。太学生告见,这是 国子监丞 主簿 负责的职责。如果天子连这种事都允许,那些贵胄弟子多达数千人,得下多少诏令呢?陛下只要将明文规定告诉他们就行了。”武则天听取了他的意见。
武则天到 三阳宫 避暑时,答应 胡僧 去参观埋葬 佛舍利 。狄仁杰跪在武则天马前,劝谏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让皇帝屈尊驾临。胡僧诡计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况且,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多少侍卫。皇帝乃是万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则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气。”
武则天晚年时,欲铸造一座 浮屠 佛像,需要花费钱财数百万,因府库不足,便让天下的僧人每日施舍一钱相助。狄仁杰进谏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庄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终究是由地里长出来的。这么做损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边境尚未安宁,您应放宽徭役,免去不需急办的事务。即使雇请工匠劳作,以此接济穷人,但耽误农时,也是放弃国家根本。铸造佛像,既费官府库财,又耗人力,如果一方发生灾难,到时又用什么去救济呢?”武则天遂作罢。

狄仁杰 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阳宫时,途径 妒女祠 。当时,民间认为穿着华丽的衣服经过妒女祠,会招致风雷之灾。并州长史李冲玄打算征发数万民夫,另外开辟一条御道。狄仁杰道:“皇帝出行,有 千乘万骑 扈从, 风伯 为之清尘, 雨师 前来洒道,还怕什么妒女之害?”李冲玄遂停止征发徭役。唐高宗得知后,叹道:“狄仁杰真是个大丈夫啊!”

狄仁杰 囚徒哭碑

越王李贞之乱后,武则天为惩治乱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他密奏武则天,认为一旦按此定罪,将牵连甚广,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是被迫作乱,并非本心所为,可以赦免,武则天便下诏赦免他们的死罪,改为发配丰州。囚犯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囚犯们遂相互搀扶着前往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后又斋戒三日,方才离开宁州。他们到达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

狄仁杰 不惧凶宅

武则天时,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其宅向来不吉,之前的刺史死的人已经十余辈了。狄仁杰初至,官吏直言官舍久凶,先后无敢居者。且榛荒棘毁,已不可居,请居住到其他地方。狄仁杰说:“刺史不住本宅,何别舍乎?命去封锁葺治,居之不疑。”
许多晚上,闹出的灵异事件不可胜纪。狄仁杰怒谓曰:“我是刺史,这里就是我的住宅。你曲我直,为何不识分理,反乃以邪忤正?你如果是神,速听明教;如果是鬼魅,何敢相干!我没有怕你之心,你不必千变万化。既然要相见,何不以礼出来?”
不久,有一人具衣冠上前说:“某是某朝官,葬在大堂台阶的西树下,但体魄被树根所穿,痛苦不堪。之前许多公家,多想要自己陈述,其人就死了。到不了阴间,以至于今。使君如果能改葬,怎敢在这里徘徊!”说完就不见了。次日,狄仁杰下令发之,果如其言,乃为改葬,从此灵异事件就不再出现了。

狄仁杰 直责宰相

宰相张光辅讨平越王之乱后,纵容部下将士恃功勒索,但却被狄仁杰所拒绝。他怒道:“你这州官怎敢怠慢 元帅 ?”狄仁杰正色而言道:“您率三十万大军平定叛乱,但却不能约束士卒,反而纵容他们对百姓施暴。越王李贞祸乱河南,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又生出了一万个李贞。那些被胁迫造反的人主动放弃城池,归顺朝廷,您为何要纵容贪功的将士,去追杀这些人呢?您就不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吗!我如能请来 尚方斩马剑 ,必要斩杀你这罪人。到时我就算是死,也心甘情愿。”

狄仁杰 怒斥酷吏

狄仁杰被诬陷下狱时, 御史台 酷吏王德寿对他道:“您曾与 杨执柔 同在礼部为官,我想请您攀连杨执柔入狱,作为我升迁的台阶,可以吗?”狄仁杰怒道:“ 皇天后土 在上,你竟然让我狄仁杰做如此不义之事。”他以头撞柱,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赶紧溜掉。

狄仁杰 愧对娄公

娄师德 曾推荐狄仁杰为宰相。狄仁杰对此丝毫不知,反而在拜相多次排挤娄师德,使得娄师德最终被放为外任。武则天问狄仁杰道:“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道:“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道:“臣曾与他同朝为官,从没听说过他知人。”武则天拿出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奏章,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狄仁杰大惭,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清代《吴郡名贤图传赞》中的狄仁杰画像
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谁比较合适?”狄仁杰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宰臣 李峤 苏味道 便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您若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 张柬之 了。张柬之年纪虽老,但却有宰相之才。”武则天遂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道:“我此前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道:“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道:“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 秋官 侍郎,不久又拜其为宰相。 [146]
保荐契丹降将
李楷固 、骆务整是契丹将领,曾参与侵略唐朝边境,数次挫败唐军,最终兵败降唐。法司认为二人末路来降,请求依法论罪。但狄仁杰却道:“李楷固、骆务整皆骁勇绝伦,若恕其死罪,抚以恩德,他们必会感恩戴德,为国家尽心竭力。”他不顾亲友的劝阻,请求赦免二将,并道:“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又怎能只为自己打算。”武则天遂赦免二将,委以官职,让他们征讨契丹余党。
后来,李楷固、骆务整扫平契丹,在含枢殿行献俘之礼。武则天大宴群臣,席间向狄仁杰举杯劝酒,道:“这都是您的功劳。”狄仁杰答道:“这全靠陛下威灵,将帅尽力,我又有什么功劳!”
内举不避亲
武则天曾命几位宰相各自举荐一人为尚书郎,狄仁杰便推荐自己的儿子 狄光嗣 。狄光嗣因此被拜为地官员外郎,而且非常称职。武则天赞道:“您可以和内举不避亲的 祁奚 相比了。”
外举不避仇
狄仁杰早年被贬官时,路经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结果被开封县令 霍献可 勒令当日离境。狄仁杰贬谪彭泽时,霍献可已为御史,又当庭叩首苦谏,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后来,狄仁杰回朝复相,却举荐霍献可为 御史中丞 [42-43]
武则天欲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的意见。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武则天第三子 李显 ,即唐中宗)不可。”武则天大怒。 后来,武则天做了一个梦,便让狄仁杰解梦。关于这个梦,史籍记载有两种说法:
1.武则天梦到自己下 双陆 (古代一种棋盘游戏),却始终不能赢。狄仁杰道:“双陆不胜,是因为没有子了,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天下就危险了。”
2.武则天梦到一只大鹦鹉,两翼全部折断。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二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相王(武则天第四子 李旦 ,即唐睿宗)二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
狄仁杰解完梦境,又道:“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对此很不高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道:“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后来,武则天逐渐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她将李显藏在帐后,然后召见狄仁杰,故意说起庐陵王之事。狄仁杰恳请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则天便将李显唤出,对狄仁杰道:“朕现在将皇太子还给你。”狄仁杰叩头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却无人知晓,人言纷纷,如何才能让人相信呢?”武则天便先将李显安顿在龙门,然后按礼节迎回宫中。满朝文武、天下百姓无不欢悦。
但李显对狄仁杰却稍显凉薄。一次,武则天在三阳宫病重。狄仁杰为了巩固李显的太子之位,趁机建议让其监国,最终因大臣的反对而未能实现。李显复辟后,方才知道这件事。他对宰相杨再思道:“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岂有皇帝刚刚得病,就让太子监国的道理。这是狄仁杰在树立私惠,想趁机讨好我。”

狄仁杰 君臣相知

武则天非常敬重狄仁杰,常尊称他为 国老 ,从不直呼其名,对他的退休请求始终不予批准。她不让狄仁杰行跪拜之礼,道:“每当看到您跪拜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此外,武则天还免除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班的义务,并告诫官员道:“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就不要去打扰狄公了。”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后,朝廷每有大事不能决断,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叹道:“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

狄仁杰 桃李满门

狄仁杰任相期间,先后举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 姚崇 、监察御史 桓彦范 、太州刺史 敬晖 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唐代名臣。曾有人对狄仁杰道:“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门下啊。”狄仁杰却道:“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 后世遂用“ 桃李满门 ”、“ 桃李满天下 ”比喻一个人学生众多,到处都有。

狄仁杰 纵博褫裘

武则天曾把 南海郡 进献的集翠裘赏赐给男宠 张昌宗 ,让他当面穿上,一起玩双陆游戏。狄仁杰正好进来奏事,武则天便让他和张昌宗一起玩双陆。狄仁杰道:“三局两胜,臣用身上的紫袍赌张昌宗穿的这件皮袍子。”武则天笑道:“他这件皮袍价钱超过千金,您这紫袍无法对等。”狄仁杰正色道:“我这件紫袍,是大臣朝见天子时所穿的服饰,高贵无价;而张昌宗的这件皮袍,只不过是因宠幸而得的赏赐。两件相对,我还不服气呢!”武则天只好应允。张昌宗感到羞赧沮丧,气势不振,沉默无语,连连败北,最后将集翠裘输给了狄仁杰。狄仁杰出宫后,将集翠裘送给一个家奴穿上,策马而去。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狄仁杰画像
武则天 :地华簪组,材标栋干。城府凝深,宫墙峻邈。有八龙之艺术,兼三冬之文史。雅达政方,早膺朝寄。出移节传,播良守之风;入践台阁,得名臣之体。岂惟怀道佐明,见期于管乐;故以谒诚匡主,思致于尧舜。九重肃侍,则深陈可否;百辟在庭,则显言得失。虽从容顾问,礼被于皇闱,而基酌轻重,事隆于紫诰。 (《授狄仁杰内史制》)
宁原悌 :自天授以来,二十余载,周兴、来俊臣等,谮害忠良,壅蔽正直,先皇旧臣,夷灭殆尽,唯有狄仁杰、魏元忠尚存。仁杰等处先帝之朝,犹为小吏。及周室之际,实谓忠臣,或树绩当时,徇身王室。
张鷟 :粗览经史,薄闲文华,箴规切谏有古人之风,剪伐淫祠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胆气坚刚。明而能断。晚途钱癖,和峤之徒与。
高适 :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 (诗作《三君咏·狄梁公》)
杜甫 :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 (诗作《狄明府》)
令狐楚 :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维更张,明辟乃复。
冯宿 :后不可以独临,必诞生岳灵,扶既倾,系将绝,兹梁国狄公是已,兴于天授之朝,蕴深谋,奋奇节也。 (《魏府狄梁公祠堂碑》)
吕温 :梁公以武氏篡盗,国命如缀,翊安宗社,非我而谁,是用蒙大耻,履大险,耸节振美,以持世心,闲高祖天下于方寸之地。盗力虽盛,莫之敢窥。唐复为唐,ム公是赖。后代昧者,颇归功于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 (《狄梁公立卢陵王传赞序》)
张祜 :失运庐陵厄,乘时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储皇位,深然国老勋。圣朝虽百代,长合问王孙。 (诗作《读狄梁公传》)
唐文宗 李昂 :朕详观列圣纪册,祖宗盛业,粲然在前。或道有污崇,政有善否,未始不系乎当时辅弼。……如褚遂良之委笏面诤,名垂史书;狄仁杰之恢复庙社,事形先觉。 宋璟 之文吏骨鲠,功参理平;元纮之守规画一,时成有裕。
裴敬:唐朝以诗称,若 王江宁 宋考功 韦苏州 王右丞 杜员外 之类;以文称者,若 陈拾遗 苏司业 元容州 、萧功曹、 韩吏部 之类;以德行称者, 元鲁山 阳道州 ;以直称者, 魏文贞 、狄梁公,以忠烈称者, 颜鲁公 段太尉 ;以武称者, 李卫公 英公 ;以学行文翰称者, 虞秘监 。唐之得人,于斯为盛。
皮日休 :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让贞观之世,是遵何道哉?非以敬任公乎? (《狄梁公祠碑》)
  • 五代
石敬瑭 :唐室中圮,贤臣挺生。凛然英风,迥冠千古。不有典册,曷旌忠良?唐梁国公狄仁杰,禀五行正气,耸九谏直操。鼎祚危而复安,黔庶否而获泰。惠流河北,名振寰中。惟尔事君,无愧臣节。用光遗像,式示明恩。论道经邦,著周官之贵位;贞魂毅魄,焕魏土之灵祠。昭是宠嘉,永光缇素。 (《赠狄仁杰太师诏》)
刘昫 :天子有 诤臣 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许之太甚。答曰:当革命之时,朋邪甚众,非推诚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与于此乎!狄仁杰流死不避,骨鲠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大义。竟存天下,岂不然乎!
  • 宋代(含金代)
赵匡胤 :武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范仲淹 :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商有 三仁 ,弗救其灭;汉有 四皓 ,正于未夺。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鶱,诉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一朝感通,群阴披攘。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当! (《 唐狄梁公碑 》)
孙甫 :武后临朝僭窃二十余年,所用之人奸正相半,然持大权者多贤才也。如狄仁杰、 姚元崇 相于内, 娄师德 郭元振 将于外,天下事何虑乎?故虽凶残不道,不至祸败者,以此也。
欧阳修 :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狄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故唐 吕温 颂之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授五龙,夹之以飞。”世以为名言。
苏颂 :昔狄梁公之拊循江表、李卫公之防察是邦,皆尝翦除淫祠、澄清郡邑,当时美之,唐史称焉。
苏轼 :如汉 汲黯 萧望之 李固 ,吴 张昭 ,唐魏郑公、狄梁公,皆以身徇义,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正色而立于朝,则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祸于未形,救危于将亡。
苏辙 :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 (《狄仁杰论》)
徐积 :李氏山河势若终,手提长剑截长虹。请将唐室中兴事,可比汾阳再造功。直道不为邪党败,逆鳞深得诤臣风。儒生若有逢时幸,未必勋劳尽在公。 (诗作《书狄梁公传》)
张商英 :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狄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杨时 :狄仁杰在武后时能拨乱反正,谓之社稷臣可也,然亦何尝挟数任术。观史氏所载,其议论未尝不以正。当时但以母子天性之说告武后,其滨于死者亦屡矣,卒至武后怒而言曰:“还汝太子。”夫岂尝姑务柔从,以阴幸事之成乎?
李纲 :或谓平勃从吕后,而卒安刘氏,与狄仁杰从武后,而卒正唐室异世而同科,此不然。平勃亲与高帝之盟,当 诸吕 术王时,可止而不止,其后乃以计灭之。仁杰晩相武后,以至诚感悟后意,遂返中宗,仁杰其为优欤。 清代《南陵无双谱》中的狄仁杰画像
李弥逊 :武后擅有天下,在位日久,变置之谋既成,而仁杰一言遂反唐祚,难矣!盖后知为身谋,而不知为天下计。仁杰为天下计,而借后之利害以悟其心,故言之出不得不为之感动也。自古无不可谏之君,无不可回之事,在进言者得其道而已。 (《狄仁杰感悟武后卒复唐嗣》)
王十朋 :武火方炎李欲灰,忠良何力可能回。斗南人有擎天手,为向虞渊取日来。 (诗作《咏史诗·狄仁杰》)
洪迈 :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 魏征 王珪 褚遂良 、狄仁杰、魏元忠、 韩休 张九龄 杨绾 崔佑甫 陆贽 杜黄裳 裴垍 李绛 李藩 裴度 崔群 韦处厚 李德裕 郑畋 ,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完颜雍 :狄仁杰起自下僚,力扶唐祚,使既危而安,延数百年之永。
杨万里 :举朝皆武氏之臣,而狄仁杰以一身徇唐,非孤立于睽离之世乎,乃下荐洛州司马张柬之,荐一柬之而五柬之,合与仁杰而六,周复为唐,仁杰之志行矣。
张栻 :夫所贵乎权者,谓其委曲以行其正也,若狄仁杰是已。其始终之论,皆以母子天性为言,拳拳然日以复庐陵王为事,然其所以纡余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则用功深矣。潜授五龙,夹日以飞,仁杰岂必功业于其身者哉。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济大事者,当以狄仁杰为法。
留正 :忠言之于国,犹脉理之于身也。脉理通而后身安,忠言用而后国治,否则手足不相为用,君臣不能无异意矣。汉高祖、唐太宗俱以能听言而开创大业,武帝奢纵,能容一汲黯;武后淫虐,能容一狄仁杰,而不至于乱亡,言之有益于人之国也如此。
蔡戡 :唐武后以一女子不出房闼,屠戮士夫不可胜纪,独狄仁杰、 徐有功 ,抗颜正论,无所畏忌,不但免祸,亦多信用其言。武后所以终其身不及于难,唐室未至大乱者,职此之由。故曰:国不可以无直臣,无直臣则国非其国矣。
赵秉文 :若汉之 汲黯 萧望之 杨震 李固 杜乔 ,唐之狄仁杰、 颜真卿 段秀实 ,招之不来,麾之不去,生以理全,死与义合,国存与存,国亡与亡,斯可谓社稷之臣矣。
关耆孙:唐因隋旧,以进士取士,其始也,得士如狄仁杰、 张九龄 、姚崇、宋璟、裴度,则亦能为唐强;而其末也,如郑朴、 杨知至 ,则为唐之亡矣,取士一也,何始末之异也。
吴箕 :狄仁杰、娄师德在唐,俱为大臣,狄之登用,由娄荐拔。及其并位,狄必欲挤娄于外,何也?为其所容,而不自知。狄公之贤,其不及娄也,审矣。
真德秀 :古之大臣有身系安危,而不容以家国异视者,曰 世臣 ,曰 社稷臣 。若商之 伊陟 巫贤 ,周之 吕伋 召虎 ,世臣也;汉之 平勃 ,唐之狄仁杰,社稷臣也。
杨果 :牝鸡声里紫宸寒,神器都归窃防间。一语唤回鹦鹉梦,九霄夺得凤雏还。荒坟寂莫临官道,清节孤高直泰山。为问模棱苏相国,当年相见愧何颜。 (诗作《狄仁杰墓》)
徐钧 :天理何曾一日亡,始终感悟为存唐。平生独有知人鉴,身后功名付老张。
  • 元代
王奕 :周纪唐纲一线间,旋乾容易转坤难。不将庙祔来雄辨,焉得宗祧可再安。国事固当元老定,德碑留与具臣看。寄言彭泽亲民者,须学好人为好官。 (诗作《题彭泽旧县狄梁公祠》)
察罕 :当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贤相也。
吴澄 :韩司徒张文成侯、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业不尽同,而其为百代殊绝之人物则一。文成身事汉而心在报韩仇,文惠身仕周而心在复唐祚,常人莫能测知,卒能克遂其志。故邵子称其忠,且言忠武扶汉于末造,文正佐宋于盛际,而器局公平广大,设施精审详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时虽异,易地则皆然。故朱子称其磊磊落落,无纤芥之可疑也。 (《跋张葛狄范四公传》)
郑玉 武曌 以一妇人灭唐篡位,奄有天下,南面称制,莫敢谁何,此古今所未有之大变也。革命之际,百官宗戚,百姓四夷,合辞而劝进者,六万余人。方是时也,人心天理盖荡然矣,岂复知男女内外之定位,君臣上下之大伦哉。李昭德虽有姑侄相篡之言,不过诡计以夺武承嗣之权;吉顼虽有请还庐陵王之语,不过为二张长保富贵之策。不有梁公,心在王室,志复我唐,智识足以破其奸谋,至诚足以折其诈伪,忠言谠论足以沮其邪心,婉辞曲意足以兴其善念,卒还中宗,又荐张柬之等,诛除奸恶,以成反正之功,则天下为周,唐室不复,夺攘篡弑之祸兴,诛讨征伐之事起矣,生灵受祸,何时而已乎。唐之宗社,又岂复有二百余年之血食哉? (《狄梁公论》)
赵景良:我于汉唐得诸葛公、狄梁公、 郭令公 ,天下服之,社稷生民赖之。
陈应润:娄师德、狄仁杰立于恶人之朝,外视若柔,内实刚介,故能免祸,能复中宗之辟,志行也。 狄仁杰苏州石刻像,《沧浪亭五百名贤像》
危素 :大江从西来,万里流荡荡。维唐社稷臣,勲业载旂常。天子在房陵,女后御明堂。晨闻牝鸡鸣,腥闻溢穹苍。猗公秉忠义,耿耿立庙廊。周旋极黾勉,论议忽慨慷。载御卷冕归,宗社赫有光。岂徒保国祚,实欲扶天常。云孙江州牧,宫庙荐烝尝。豆笾孔严洁,丝石载铿锵。再拜久屏息,低回想忠良。作歌劝臣子,百代踵遗芳。 (诗作《梁国狄文惠公新庙诗》)
朱右 伊尹 志在致君,卒肇商祀;张良志在报韩,卒成汉业; 邓禹 志垂竹帛,卒兴南阳;狄仁杰志复唐室,卒摧僭周。数子者,志立于事,为之先志,遂乎功成之后,非志前定,其孰能成盖天之功,以信天下后世乎。
林弼 :武氏暴忍权数,秽窃宸极,亲若二子,犹不见容,唐祀不绝如带矣。幸梁公特被信重,而公周旋其间,所以不忍引去者,为李氏地也,他日折三思,复庐陵,卒于移周为唐,微公反复进谏之力,将何赖哉?呜呼,忠矣! (《书狄梁公进谏图》)
李昱 :狄公正笏持朝纲,直辞凛凛生秋霜。神尧大器安可攘,储君不复我涕滂。没身事付桓与张,虞渊日落回重光。瑶图三百汉共昌,至今青史传芬芳。 (诗作《狄仁杰谏复庐陵王图》)
王翰 :峩峩太行山,悠悠行子心,凭髙望乡国,白云翳遥岑。目触心亦驰,亲居宛在临。欲发久裴回,悒悒伤中襟。孝哉狄文惠,才器真遗珠。推毂五龙起,扶日升天衢。元功照简策,存与天地俱。许公纯孝心,羮墙见昏晓。辞家旷定省,作郡理纷扰。懐亲慕昔贤,襟韵同表表。惟此逺业期,令誉庶终保。 (诗作《望云生》)
徐有贞 :公心本自不臣周,唐祚中兴实有谋。故邑遗民犹感德,独存祠宇向千秋。 (诗作《谒狄梁公祠》)
陈献章 :梁公仕唐,在武后朝以一身系唐宗社之重,扶阳抑阴,光复唐祚,事载简册,昭若日星,夫梁公可谓大有功于唐矣。
郑纪 :汉有天下四百余年,唐则几于三百,宋则三百有奇,虽创业中兴,各有贤主,然申公之劝力行,狄梁公之复唐祚,韩范富欧诸公之定储靖国,纵非 周召 之偶而社稷之功。
程敏政 :先儒谓狄仁杰未及复中宗,年七十以卒,所荐张柬之等嗣而成之,柬之亦年八十矣,使天不假年,则事机一失,国祚终倾,仁杰之不早计于此,有遗恨焉。是大不然,凡事之成虽出于人,然其所以成者,天也!当武后末年,中宗已还东宫,而仁杰居相位,其间岂无事机可乗,而迟回以至于死,固不可以言智。然中宗既还东宫,则天下者东宫之天下,不言可知。智者于此,正当持重,以销羣慝而要其成,固不可为万一尝试之举,此仁杰之心,而柬之幸其功,凡此皆天也。就使柬之不幸亦死,而唐命未改,天下岂无狄张之徒哉?论者乃以其衰莫不早计为恨,末矣。 (《狄仁杰论》)
李东阳 褚遂良 来济 韩瑗 死武氏之立,狄仁杰不死武氏之簒,君子谓遂良守经、仁杰近权。然观遂良之仗节,见太宗纳谏之效,数年之士气未衰;观仁杰之成功,见太宗致治之效,数十年之人心未去。此亦不可得而诬也,顾其所处犹有不同者。若易地而观,则仁杰必能直谏于将立之时,而遂良未必能成功于既簒之后。故为遂良死者难而易,为仁杰生者易而难。邵子谓任天下之事,不若死天下之事;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是也。然臣子不幸而当此,能为仁杰则为之,不能则必为遂良,乃不失正。
张志淳 :张留侯、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业不同,而同为百代殊绝之人物,遭时虽有异,易地则皆然。
梅纯 :狄梁公虽始终为唐,卒授五王反正大统,功固高矣,然非守道者所宜取法。何也?盖君子于义有所不安,不敢须臾处以成事,有命难取,必于将来也。若梁公之事,后虽幸而成功,其身固已委质为臣,而处于其所不安矣。况或不能终遂其志,遂又将何以自献于先王乎?
方鹏 :颖考叔、狄梁公、韩魏公,善处人君母子之间者也; 张子房 李泌 ,善处人君父子者也; 田叔 郅恽 ,善处人君兄弟者也。
孙绪 :狄仁杰之失身武后,与 冯道 之徘徊五季,其罪等耳。君子深鄙于道,而不责于仁杰者,道为身谋,仁杰为唐谋也。
崔铣 :① 唐有三臣焉,曰狄仁杰之密、 宋璟 之坚、 郭子仪 之大。② 诸葛公之相蜀,狄梁公之复唐,一人而任社稷,微二臣则其国亡。
孙承恩 :妖后乱唐,王祚欲绝。批龙扼虎,几蹈祸烈。拨乱反正,捧日再升。社稷之功,孰能与争。 (《古像赞·狄梁公》)
薛应旗 :①狄梁公岂直社稷之臣哉,推其心万物一体而无间者也。向使其功不成,而此心不白于天下,亦安然受之矣。②汉诸葛武侯、唐狄梁公、宋范文正公,皆三代以上人物也。岂唯功名事业而已哉!虽谓之圣学亦可也。 ③梁公值唐厄运,周旋武后之朝,向使寿春之命不延,虞渊之功不就,其将何辞于天下后世乎,而天下后世抑亦有以谅之乎?
归有光 :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骖、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则如 曹参 周勃 丙吉 、狄仁杰、 郭子仪 裴度 吕端 王旦 韩琦 之徒是也。 [100]
王世贞 :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体近实,泌用近玄;狄仁杰、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圆,璟则方;陆贽、李绛识相似也,贽达绛遂;杜黄裳、裴度略相似也,黄裳近疏度近密。
李贽 :梁公始者几危,后得免于虎口,遂悟 黄帝 老子 之旨,同流合污,与世委蛇。对主禠裘,当朝蒲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躯,其事伟矣。又可喜者,娄公实荐梁公,而反以为不知人;梁公实重娄公,而反数挤之于外。朋党之疑不开,二张之交已合,后虽忮忍,不知反正之权,已在此老掌握之中矣。所谓污其身以善其君者,梁公有焉。奈何作史者往往添足其间,欲以为梁公讳也?故撮其畏者,录之于篇,亦以见当斯之际,尚有能为之人,则天下决无不可为之时,无不可为之事矣。特未有善学 黄老 如梁公者,徒使人扼捥叹息,恨不得起之于九原耳。 (《大臣总论·狄仁杰》) [101]
郭子章:洛水献石,永昌受图,垂拱长寿之间,唐已周矣。而庐陵相邸,不即殒绝如线者,则李昭德、狄仁杰之力也。……庐陵之所以复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且侄姑之说,狄发于李,又恶知狄不祖述其说,以动武曌,安庐陵乎。……梁公立朝,其荐公者,公不知德,其谮公者,公不知怨。桃李之植,归之为国,参术之收,备之吾笼。周旋淫佞,不罥罟获,潜授张崔,取日虞渊。则岂非其愚不可及者乎。 (《狄仁杰论》) [102]
唐伯元 :古之大臣斡旋宇宙,弘济时艰,竟臻厥成,而身安名显,如张留侯、狄梁公、裴晋公诸君子。 [103]
袁宗道 :叔孙强谏之时,则有张子房为大人;顾厨挑祸之日,则有 陈太丘 为大人; 裴炎 廷争之日,则有狄梁公为大人;谢、刘去国之日,则有李文正为大人。当其迎 四皓 、吊 张让 ,褫裘牝朝、周旋逆竖之时,比肩共事之人,谁不厌其作伪,罪为谄佞,诟其秽浊,而卒之大有济于时艰。 [104]
谢肇淛 :狄梁公之仕女主也,有取日之绩; 姚广孝 之佐靖难也,有化国之勋。 [105]
袁宏道 :三代而下,亦有一二至人,与龙德相近者。汉之子房、 东方朔 黄叔度 ,晋之阮嗣宗,唐之狄仁杰是也。子房当 烹狗藏弓 之世,时隐时见,托赤松以自保。方朔事杀人如麻之主,玩弄儿戏,若在掌股。叔度居乱世,君、公、顾、庖皆其师友,而熏禁不及。嗣宗纵酒污朝,口无臧否。梁公身事女主,与淫奴为伍,纵博裸裘,恬不知耻。使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尽,我根潜伏,恶能含垢包羞,与世委蛇若此?
张燧 :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岂以祸乱之根生于母子之间,不如是则必至于毁伤故耶?张玄羽曰:“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萨行忍辱行,自非小圣所测。” [106]
王夫之 :①若夫社稷臣者,以死卫主,而从容以处,期不自丧其臣节,如 谢安 之于 桓温 ,狄仁杰之于武氏,亦岂矫矫自矜以要权奸之知遇乎? [107] ②仁杰骤贵于武后之朝,当高宗之世,未尝位大臣、秉国政,权固轻矣,故不能不假权于武后以济大难。 [108] ③狄公之与张柬之皆有古大臣之贞焉,故志相输,信相孚也。 [109] ④狄仁杰之仕于伪周也,庙已改,君已囚,无可仕矣。而仁杰当高宗之世,未与大臣之列,则舍武氏不仕,而更无可执国柄、进忠贤、以为兴复之基。灼知其逆,而投身以入,不恤垢辱以与从逆之臣齿,非但一死之不惜,操心愈隐,怀贞愈烈,尤非夫人之所可托者也。 [110]
  • 清代
黄鹏扬:狄梁公忠足匡主,智能完躯,卒之庐陵复辟,柬之反正,伊谁之力。以余观之,其胆识机权,尤非当时诸贤所及,洵当代第一流人也。
叶燮 :吾于唐狄仁杰反周为唐之事而致叹于前,此诸贤之为其难者之可伤也。史称仁杰以一言悟主而,庐陵复位是已。殊不知姑侄子母孰亲之论,不自仁杰始发也。吾不能不窃议仁杰之后矣,徒见武氏末节旋有悔心可以转移,故言之易入,非真有回天不可能之力也。独是仁杰知张柬之将帅才,荐之武氏可谓为明,然何以待柬之已老而始荐之。反周为唐者,成于姚元之之荐柬之为相也,非专出仁杰也。乃仁杰独居其功而有其名,彼裴炎与李昭德之徒身死而名弗彰。 (《狄仁杰论》)
陈廷敬 :武后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举其子光嗣,时比之祁奚,失其指矣。盖与左师 触龙 谏赵太后,请 长安君 为质事绝相类。当时武承嗣、武三思营求为太子,仁杰每从容进谏,劝召还庐陵王。他日,武后语仁杰“梦鹦鹉,两翼折”。仁杰对以“武者,陛下之姓;两翼,谓二子。起二子,则两翼振矣。”鹦鹉之翼释以二子,权也,举子之事,亦权也,而遂正告之矣。故左师之怜舒祺,仁杰之举光嗣,其迹虽殊,所以感其心者则一也。卒之长安君为质于齐,而 赵国 不被兵;中宗复辟,而唐社稷卒不变。 (《狄仁杰举子论》)
乔莱 :①如陈平之事 吕后 ,狄仁杰之事武后,亦巷遇矣,卒成安刘反周之功,可谓不失道者。②汉七国之祸, 周亚夫 为将则济;昌邑之废, 霍光 为大将军则济;唐武则天之祸,狄仁杰为相则济; 安史之乱 郭子仪 为节度使则济;明土木之陷, 于谦 为兵部尚书则济;宸濠之变, 王守仁 为巡抚则济,皆大过人之才也。
康熙帝:狄仁杰在当时为诸臣第一,武后亦以第一流目之,人臣特患不能竭忠为国尔,若果尽诚无二,不以身家为念,虽当艰危之际,亦可深防主眷,况朝廷清明乎? (《阅史绪论·狄仁杰卒太后泣云朝堂空矣》)
李塨 :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之计于狄文惠,答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使非平日天覆地载,贤奸仝在驾御间,何能使之听哉。后每以天性感动后,后悟,使人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文惠语庐陵事,文惠敷陈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斯言也,一若还太子专为文惠者,一若太子为文惠之太子而还之者。至诚感人,乃能至是,千载下读之,犹泫然交颐也。 [111]
金维宁:梁公荐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敬晖等五王成反正功,此唐一大功臣也。而来俊臣罗告公等谋反,从来首恶之名无过谋反,独于武后时不得以此名律之。……公何畏死,非畏死也,不轻死也,不轻死所以图反正也。忠于武氏者不可谓忠,忠于唐者乃其忠,荐贤为国者忠,荐贤复废主,不使国家庙社移于他族者,尤可谓尽忠。……公以反正为心,而俊臣途知有谋反之名足以陷公,计何左也,又何浅且陋也?小人之识如是而已矣。
任启运 :汉之 诸葛武侯 、唐之狄梁公、李邺侯、陆宣公、宋之韩魏公、李忠定公、明之于忠肃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旋乾转坤之力。武侯固以 管仲 自比,其实狄梁公以下诸贤,其经世之学,皆深于仲者也。 [112]
蓝鼎元 :仁杰心乎唐者也,忍辱事牝主,君子谅之,谓其机深谋长,欲成匡复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向令仁杰洁身以去,亦自为谋,则忠于唐祚,究何补焉?随流合污从容岁月,使老妪不疑,群宵不忌,然后房州帝子得有反正之日,盖用心苦矣。
江日升 :身为宰辅,当如萧相国筹饷关中,以佐军需;否则,如狄梁公汲引人才,以巩皇国。 [113]
张烈 :狄梁公于武后可谓辱身矣,然正言侃论于群小,无所让调护太子,武后为之感动,卒能反周为唐。 [114]
秦笃辉:予尝以狄梁公、郭令公、李西平为唐再造三忠。 [115]
蔡世远 :苦心调防,输忠报国者,狄梁公、李邺侯也。 [116]
杨以贞:宋儒谓狄梁公献忠悃以感悟武氏,卒能反周为唐。以愚考之,武氏始终无复唐之心也,其不终于周而仍易为唐者,天也,非梁公之力也。若梁公者,亦始终心乎唐室而已。
乾隆帝:①狄仁杰一再相彼尽心乃事,而后世反以复唐之功归之,是皆托于明哲保身宽柔以教之论,而未终读夫子至死不变之语,是非倒置莫甚于此。②仁杰不承则死于拷掠之对,明是贪生。论者以为留其身以复唐祚,然终仁杰之世,唐祚何尝复哉?虽云善善欲长,未免阿其所好。③仁杰叹师德盛德,足见恩怨分明,未忘芥蒂。盖当时有名者莫如仁杰,不惟师德称贤,即后世读书无识者,孰不以仁杰为贤乎?余少时亦有仁杰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韬晦,且以复唐自任之论,今以武氏始终夺唐祚,及仁杰不能匡复观之,未免失言。 [117]
弘昼 :当武氏废唐簒立之秋,宗族诛戮殆尽,正士君子隐而难仕之时也,而仁杰独能毅然自任,若预知李氏之必兴,武氏之必败,而优防岁月,卒以成功。呜呼,此殆非常人之所能为也,仁杰可谓忠矣。
陆锡熊 :当时人才辈出,如狄梁公、张汉阳、魏高要等,皆有拨乱反正之才。 [118]
陈懿典:则天擅政,李氏几绝,而狄公念念唐室,挽回天下,唐之所以复血食者狄公为之也,乃真纯忠也。
刘风起:狄梁公不愿闻谮己者名,与 吕圣功 不欲知朝士姓名,皆真宰相之度也。
方东树 :尝谓狄梁公自是一时伟人,而其仕伪周也,实为忘耻。武后之毒虐淫丑,世谓之无双,则梁公之忘耻,亦与之为无双焉也。彼梁公之仕伪周,岂亦有不屑不洁之念而出于不恭乎哉?而仁杰宴然仕于其朝,徒以小忠小信小节固宠邀名为自免计,尚得为有耻乎。彼其与张昌宗夺裘而弃之也,如同蛆虫处溷而茹秽不咽,以明洁将以欺天下,万世皆无人乎。虽名声煊赫,耀艳千古,久而论定,要不能解其妄耻,善乎! (《狄梁公论》)
刘宝楠 :唐祚之复,诸臣皆与有功,后人但归美于仁杰,未考之甚矣。
解鉴 :梁公大忠大智于庐陵,反正一事今备载之。……梁公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憾,故卒复唐嗣。
周池:梁公此答,顺逆两踹,不及李安静所对远甚。岂预知其必有复唐之功,而姑为保身之明且哲邪。
汤鹏 萧何 贤,则援曹参;诸葛贤,则援 蒋琬 ;仁杰贤,则援柬之;士安贤,则援 寇准 。是辅也,于己则荣焉,于人则利焉,以气类之感酬吾道,以天地之心酬吾友,以举能其官酬吾君,以普被其泽酬吾代。是故大力者善援引,则贤之后又杖贤焉;杖贤者亡不安,则庇人材以庇社稷焉。 [119]
刘蓉 :如狄梁公、李文正之为者,其所处为最难,而用心为特苦,千载而下,犹将鉴其孤忠。盖宛转以运机权,而不诡于正,论者或诮其委曲已甚,不知非此不足与有为也。 [120]
刘启襄:吾于唐得社稷臣三,曰:狄梁公、郭汾阳、裴晋公。 [121]
陈澹然 :武之于唐,犹吕之于汉也。武氏僭立伪周,竟移唐祚,仁杰独貌承武氏,九死不归,卒之假梦兆以返中宗,荐五王以安唐室,君子且怜而嘉予之。……武之废唐,仁杰未尝授之隙,君子不得不略其相周之罪,而予之以复唐之功。 [122]
蔡东藩 :当日者嬖幸擅权,盈廷芜秽,无一非武氏家奴,惟娄狄二公,以功名终,颇有重名,然 娄师德 只务圆融,不知大体,所 差强人意 者,惟狄仁杰一人。 [123]
狄仁杰著有文集十卷,《家范》一卷。 [128-129] 此外,《 全唐诗 》、《 全唐文 》等文集还收录有他的诗词、奏疏、文告等作品。具体详见下表:
狄仁杰诗文作品
诗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奏疏
《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
《请拔安东表》
《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
《请曲赦河北诸州疏》
《谏造大像疏》
《谏杀误斫昭陵柏者疏》、
《乞免民租疏》
文告
《檄告西楚霸王文》
《吁神文》
表格参考资料: [130-131]
关于狄仁杰的去世时间,《新唐书·狄仁杰传》记为“圣历三年”,《旧唐书·狄仁杰传》与《旧唐书·则天本纪》记为“圣历三年九月”,而《新唐书·则天本纪》、《新唐书·宰相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皆记为“久视元年九月辛丑”。据史籍记载,武则天在圣历三年五月改元为久视。圣历三年与久视元年实际上是同一年,即公元700年。 [54-55] [132-135]
但据查证,公元700年阴历九月并没有辛丑日。此外,“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撰书”的《大唐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铭》(即《 袁公瑜 墓志》,出土于洛阳 北邙山 ,现藏于 千唐志斋博物馆 )中,也有“久视元年十月廿八日,合葬于洛阳县之北邙山”的记载。以上两点,皆与狄仁杰去世于“久视元年九月辛丑”的记载有所冲突。
根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狄仁杰病逝当年,曾劝谏武则天,反对命“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建造大像。但在《旧唐书· 李峤 传》、《旧唐书· 张廷珪 传》中,均将武则天建大像一事记在长安四年。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狄仁杰的去世时间当在长安四年,即公元705年。 [136]

狄仁杰 狄公祠

狄公祠位于江西 彭泽县 黄岭乡姚家村西,原为唐旧县街北门衙狱。据彭泽 县志 记载,狄仁杰任彭泽令期间,将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狱侧积成小丘,称为“纵囚墩”,后人在纵囚墩上建狄公祠。 [137]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片名
饰演者
1939年
电影
武则天
黎明
1963年
电影
武则天
1974年
电影
Judge Dee and the Monastery Murders 》中文翻译:《狄判官和寺庙凶杀案》
1984年
电视剧
武则天
1985年
电视剧
吴风
1986年
电视剧
吴风
1986年
电视剧
《狄公案》
1986年
电视剧
1986年
院线电影
1986年
1995年
电视剧
武则天
王冰
1996年
电视剧
《狄仁杰断案传奇第一部》
孙承政
1996年
电视剧
《狄仁杰断案传奇第二部》
1998年
电视剧
不详
1999年
电视剧
不详
1999年
电影
钟伦理
2002年
电视剧
2002年
《狄仁杰公案》
2003年
电视剧
2004年
电视剧
2004年
电视剧
2004年
电视剧
2006年
电视剧
2006年
电视剧
刘伟明
2006年
电视剧
大祚荣
奇元浩
2006年
电视剧
梁冠华
2007年
电视剧
梁冠华
2008年
吴晓蕾 (配音)
2010年
电视剧
梁冠华
2010年
电视剧
2010年
院线电影
2011年
电视剧
2011年
电视剧
太平公主秘史
2011年
电视剧
2012年
电视剧
2012年
电视剧
2013年
院线电影
2014年
电视剧
2015年
网络剧
2015年
电视剧
2015年
电视剧
2015年
网络电影
2015年
电视剧
2016年
电视剧
神探狄仁杰之琼花金人案
2017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院线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8年
网络电影
2019年
电视电影
2019年
网络电影
狄仁杰之天神下凡
李晟荣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狄仁杰探案 之天外飞仙》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0年
网络电影
2021年
网络电影
2021年
网络电影
2021年
网络电影
张佳航 [143] 《旧唐书·狄仁杰传》: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御史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及入宁州境内,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既授馆,召州吏谓之曰:“入其境,其政可知也。愿成使君之美,无为久留。”州人方散。翰荐名于朝,徵为冬官侍郎。 《旧唐书·狄仁杰传》:充江南巡抚使。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旧唐书·狄仁杰传》: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光辅质其辞,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旧唐书·狄仁杰传》:光辅不能诘,心甚衔之。还都,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 《旧唐书·狄仁杰传》: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 《旧唐书·狄仁杰传》: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谓德寿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德寿不之察。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以告变。 《旧唐书·来俊臣传》:则天览之愕然,召问俊臣曰:“卿言仁杰等承反,今子弟讼冤,何故也?”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寝处甚安,亦不去其巾带。”则天令通事舍人周綝视之。俊臣遽令狱卒令假仁杰等巾带,行立于西,命綝视之。綝惧俊臣,莫敢西顾,但视东唯诺而已。俊臣令綝少留,附进状,乃令判官妄为仁杰等作谢死表,代署而进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则天召仁杰,谓曰:“承反何也?”对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何为作谢死表?”曰“臣无此表。”示之,乃知代署也。故得免死。贬彭泽令。武承嗣屡奏请诛之,则天曰:“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涣汗已行,不可更返。” 《旧唐书·狄仁杰传》:万岁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动,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惧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曰:“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俄转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后自制金字十二於袍,以旌其忠。 《旧唐书·狄仁杰传》:神功元年,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乃上疏曰:“……伏惟陛下弃之度外,无以绝域未平为念。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此李牧所以制匈奴也。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冠无所得。自然贼深入必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仁杰又请废安东,复高氏为君长,停江南之转输,慰河北之劳弊,数年之后,可以安人富国。事虽不行,识者是之。寻检校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旧唐书·狄仁杰传》:圣历初,突厥侵掠赵、定等州,命仁杰为河北道元帅,以便宜从事。突厥尽杀所掠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仁杰总兵十万追之不及。便制仁杰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朔人庶,多为突厥逼胁,贼退后惧诛,又多逃匿。仁杰上疏曰:“……臣闻持大国者不可以小道,理事广者不可以细分。人主恢弘,不拘常法,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自然人神道畅,率土欢心,诸军凯旋,得无侵扰。”制从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军还,授内史。圣历三年,则天幸三阳宫,王公百僚咸经侍从,唯仁杰特赐宅一区,当时恩宠无比。是岁九月,病卒,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旧唐书·狄仁杰传》:中宗返正,追赠司空。 《旧唐书·狄仁杰传》:睿宗追封梁国公。 《唐会要·卷十八》:中宗庙八人。侍中谯国公桓彦范、侍中平阳愍王敬晖、中书令汉南郡王张柬之、赠太尉博陆文献王崔元暐、中书令南郡王袁恕己,并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敕。赠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赠尚书左仆射齐贞公魏元忠、赠太子少保琅邪郡公王同皎,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旧五代史·晋高祖纪》:(天福六年冬十月)壬寅,诏唐梁国公狄仁杰可赠太师。 《新唐书·狄仁杰传》: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新唐书·狄仁杰传》: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新唐书·狄仁杰传》: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新唐书·狄仁杰传》: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旧唐书·狄仁杰传》: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 《旧唐书·狄仁杰传》:时司农卿韦机兼领将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宫狭小,不容送终之具,遣机续成其功。机于埏之左右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莫不壮丽。仁杰奏其太过,机竟坐免官,由是朝廷肃然。 《新唐书·狄仁杰传》: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新唐书·狄仁杰传》:时太学生谒急,后亦报可。仁杰曰:“人君惟生杀柄不以假人,至簿书期会,宜责有司。尚书省决事,左、右丞不句杖,左、右丞相不判徒,况天子乎?学徒取告,丞、簿职耳,若为报可,则胄子数千,凡几诏耶?为定令示之而已。”后纳其言。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新唐书·狄仁杰传》: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僧日施一钱助之。仁杰谏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傜,省不急之务。就令顾作,以济穷人,既失农时,是为弃本。且无官助,理不得成。既费官财,又竭人力,一方有难,何以救之?”后由是罢役。 《旧唐书·狄仁杰传》: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高宗闻之,叹曰:“真大丈夫也!” 《旧唐书·狄仁杰传》: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丰州。豫囚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九》:则天时,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其宅素凶,先时刺史死者十余辈。杰初至,吏白官舍久凶,先后无敢居者。且榛荒棘毁,已不可居,请舍他所。杰曰:刺史不舍本宅,何别舍乎?命去封锁葺治,居之不疑。数夕,诡怪奇异,不可胜纪。杰怒谓曰:吾是刺史,此即吾宅。汝曲吾直,何为不识分理,反乃以邪忤正。汝若是神,速听明教;若是鬼魅,何敢相干!吾无惧汝之心,徒为千变万化耳。必理要相见,何不以礼出耶?斯须,有一人具衣冠而前曰:某是某朝官,葬堂阶西树下,体魄为树根所穿,楚痛不堪忍。顷前数公,多欲自陈,其人辄死。幽途不达,以至于今。使君诚能改葬,何敢迁延于此!言讫不见。明日,杰令发之,果如其言,乃为改葬,自此绝也。 《旧唐书·狄仁杰传》: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仁杰曰:“若何牵之?”德寿曰:“尚书为春官时,执柔任其司员外,引之可也。”仁杰曰:“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流血被面,德寿惧而谢焉。 《新唐书·娄师德传》: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溻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又有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及孙万荣死,二人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等并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馀党,悉平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秋,七月,献俘于含枢殿。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召公卿合宴,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将赏之,对曰:“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府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 《太平广记·定数一》:唐狄仁杰之贬也,路经汴州,欲留半日医疾。开封县令霍献可追逐当日出界,狄公甚衔之。及回为宰相,霍已为郎中,狄欲中伤之而未果。则天命择御史中丞,凡两度承旨,皆忘。后则天又问之,狄公卒对,无以应命,唯记得霍献可,遂奏之。恩制除御史中丞。 《太平广记·嗤鄙二》:则天法峻,多不自保,竞希旨以为忠。献可头触玉阶,请杀狄仁杰、裴行本。 《新唐书·狄仁杰传》: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 《新唐书·狄仁杰传》: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於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新唐书·狄仁杰传》: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旧唐书·魏元忠传》:顷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阳宫不豫,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进状云不可。据此,则知元忠怀逆日久,伏请加以严诛。”中宗谓杨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罗织元忠,岂是道理。”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太平广记·宝六》:则天时,南海郡献集翠裘。珍丽异常。张昌宗侍侧,则天因以赐之。遂命披裘,供奉双陆。宰相狄仁杰,时入奏事。则天令升坐,因命仁杰与昌宗双陆。狄拜恩就局。则天曰:“卿二人赌何物?”狄对曰:“争三筹,赌昌宗所衣毛裘。”则天谓曰:“卿以何物为对。”狄曰,指所衣紫絁袍曰:“臣以此敌。”则天笑曰:“卿未知。此裘价逾千金。卿之所指,为不等矣。”狄起曰:“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乃嬖幸宠遇之服。对臣此袍,臣犹怏怏。”则天业已处分,遂依其说。而昌宗心赧神沮,气势索寞,累局连北。狄对御,就脱其裘,拜恩而出。至光范门,遂付家奴衣之,促马而去。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全唐文:卷九十五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八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朝野佥载:卷四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二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5]
  •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10-13]
  •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诗:卷五百一十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6]
  • 全唐文:卷七十一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10-13]
  •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全唐文:卷一百十五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4-02-27]
  • 宋史全文卷一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范文正集:卷十一 .文学100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唐史论断:卷上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苏魏公文集:卷六十四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30]
  • 苏东坡全集:卷九十四 .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2016-09-28]
  • 栾城后集:卷十 .汉典古籍 [引用日期2016-09-26]
  • 黄石公素书注 .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4-06-11]
  • 李纲《梁谿集》(第7部分)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11-03]
  • 容斋续笔:卷十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金史:本纪第七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张栻《南轩集》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09-26]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一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4]
  • 真德秀《西山文集》(第2部分)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11-03]
  • 宋元诗会:卷七十 .文学100网 [引用日期2016-09-30]
  • 王奕《玉斗山人集》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赵景良《忠义集》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陈应润《周易爻变易缊》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09-26]
  • 朱右《白云稿》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11-03]
  • 林登州集:卷二十三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陈白沙集:卷一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东园文集:卷七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篁墩文集:卷十一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09-26]
  • 南园漫录:卷五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梅纯《损斋备忘录》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5]
  • 矫亭存稿:卷六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8]
  • 孙绪《沙溪集》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11-03]
  •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5]
  • 文简集:卷四十一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方山先生文录:卷三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方山先生文录:卷二十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震川先生制科文》 .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4-06-10]
  • 李温陵集:卷十四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六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10-13]
  • 醉经楼集:卷五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白苏斋类集:卷二十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10-13]
  • .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4-09-25]
  • 千百年眼卷七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5]
  • 读通鉴论:卷十 三国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读通鉴论:卷十二 惠帝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读通鉴论:卷二十一 中宗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12-09]
  • 宋论:卷十 高宗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4]
  • 阅史郄视:卷二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12-09]
  • 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一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台湾外记:卷二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5]
  • 王学质疑:序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读史剩言:卷二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蔡世远《二希堂文集》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7]
  • 乾隆御制《评鉴阐要》 .国学大师 [引用日期2016-10-13]
  •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七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7]
  • 浮邱子卷九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5]
  •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十三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6]
  • 天咫偶闻:卷八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09-25]
  • 陈澹然《寤言》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6-09-25]
  • 唐史演义:第三十五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尽职归天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旧唐书·狄仁杰传》: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 新唐书·卷七十四 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狄氏)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9-10-30]
  • 《旧唐书·狄仁杰传》:长子光嗣,圣历初为司府丞,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乃荐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开元七年,自汴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坐赃贬歙州别驾卒。 《旧唐书·狄仁杰传》: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新唐书:艺文志三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新唐书:艺文志四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全唐诗:卷四十六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古籍文献网 [引用日期2014-02-27]
  • 旧唐书:本纪第六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11-14]
  • 新唐书:本纪第四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11-14]
  • 新唐书:宰相表上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11-14]
  •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6-11-14]
  • 王京阳 袁宪 .唐狄仁杰卒年考辨[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5.2(01) .中国彭泽网 [引用日期2014-02-27]
  • 从狄公祠到狄梁公街 .太原道 [引用日期2014-02-27]
  • 山西历史地名(7) .三晋红e网 [引用日期2014-02-27]
  • 狄公案:附录 校点后记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02-27]
  • 狄仁杰:长安变 一幅画引发的离奇杀人 .优酷 [引用日期2021-03-31]
  • .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 [引用日期2021-04-10]
  • 狄仁杰之通天教主 .豆瓣电影 [引用日期2021-07-11]
  • 唐代名臣狄仁杰:据墓志考证其祖先并非汉人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21-08-20]
  • 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 .名人图像 [引用日期2022-10-29]
  • 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传》宋祁,欧阳修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21页。 梅耀元主编.嵩山名人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12.第280页 李新民著.河南名人墓,上[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09.第351页 乔继堂主编.正说历朝八十臣,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05.第453页 《群书治要续编》编辑委员会编;郝时晋,梁光玉,萧祥剑主编.群书治要续编,全注全译,2[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01.第286页 梅耀元主编.嵩山名人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12.第280页 .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引用日期2023-06-01]
  • 朱红霞著.代天子立言,唐代制诰的生成与传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9.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