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千米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2016年11月,在对秦始皇陵最新的钻探工作中,新发现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积甚至达几千平方米。
此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共发现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余座,本次钻探新发现了几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发掘的陪葬坑里,基本以陶制品为主,在秦始皇陵陵区外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为石制。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些武器应该不用于实战,因为石制物品不仅沉重而且很脆,用这样的装备上阵杀敌,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实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022年6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11日上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当日首次对外公布刚刚修复完成的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
2002年0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2005年07月30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为陕西帝王陵保护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批准《GIS在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秦始皇陵区为例》(课题合同书编号:2003021)课题通过结项验收,同意该课题结项。
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负责秦始皇陵遗址的总体规划、长远建设、考古发掘、科研业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2009年07月07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09〕50号)。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陕西秦始皇陵和汉阳陵、唐大明宫遗址三处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1年04月8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秦始皇陵博物院等13单位馆藏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100号),原则同意《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彩绘青铜水禽保护修复方案》。
秦始皇陵兵马俑
2013年01月27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帝王陵保护立法工作。这是陕西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立法保护帝王陵。
2013年05月27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秦始皇陵列入“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
2013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门建设及广
场环境改造项目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168号,原则同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门建设设计方案二、入口标志设计方案二以及大门前广场、二道门入口广场改造方案。
2014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该评估对第一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1—2013年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视。专家组和第三方机构打分平均值显示,陕西大明宫、汉阳陵、秦始皇陵名列前三。
2021年10月1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2022年6月11日,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会场活动现场,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宣布开工,标志着秦始皇陵园内外两重城垣的遗址保护展示即将完成。
该工程入选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名单。
世界遗产证书和秦始皇帝像
世界第八个奇迹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俑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建筑影响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稍后的应劭也有相同的说法,帝王陵园专门设寝当始于秦始皇。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都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皇家威严和权威,同时也为了让自己在死后也如同活着时一样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始皇帝打破了秦之前人们祭祀先王不在墓地进行的传统,从自己开始,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将“寝”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建到了陵墓的边测,即活着的时候有“朝”(又称庙),死后也要设“朝”,活着的时候有“寝”,死后也要有“寝”。这种新制度有效地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帝王陵寝制度。
艺术影响
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震撼世人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气势磅礴,体现出秦人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则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作品写实主义的风格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高超的古代艺术范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秦代的极富价值的历史记录。
科技影响
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改写了人们对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认识,以大量的实证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现的秦代冶金和金属加工技术比以往的估计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铜防锈技术的大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在当时已是一种很成熟的技术,秦俑出土的绝大多数兵器表面都涂有这种保护层。这种绝技从汉代以后就失传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千多年后的1937年,现代镀铬技术才在德国产生。在这项技术上,中国领先世界两千多年。
2、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确印证了秦简中关于“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是一种标准化概念,秦人在标准化实践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标准化既是秦人管理艺术发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标志。秦人加工的青铜弩机器件精密、形体标准,相同规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换。许多特殊的加工工艺,如青铜铍脊上的纹饰生成,纤如毫发的金属小孔钻刻技艺,也都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工艺至今还是不解之谜。由于古代统治者们有重政治、重伦理、崇人事而轻科技的倾向,史书关于科技的记载往往简略残缺,正因为如此,秦俑考古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更加重要。
军事影响
秦始皇陵兵马俑
俑坑数千兵马俑所展示的军事内容无疑是军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资料之一,许多资料使人们对古代军事领域的认识更进一步。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譬如,关于当时的兵种构成、组合搭配和结阵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护装备,军伍组织结构和指挥系统,甚至军伍士卒的来源等,都有珍贵的资料价值。二号坑弩兵的单独结阵,骑兵、轻车兵的编队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详的重要资料,以之对照《
孙膑兵法
》中关于车、步、骑配合原则的论述,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古代军事著述中关于兵器配置中长短相杂、相救的原则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观表现,同样有其军事科学上的研究价值,所以有人将秦俑三坑称为一座内容丰厚的秦代军事博物馆。
历史影响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多而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丰富,是秦代物质成就的直接见证。让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秦朝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如关于帝王权力的重新认识、秦代文化的特质、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等等。
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
秦始皇陵
MausoleumoftheFirstQinEmperor
入选时间:1987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vi)
地理位置:N342260E1090560
遗产编号:441
遗产描述:
秦始皇陵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也称骊山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
兵马俑坑在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
遴选依据标准(i):
由于其卓越的技术和艺术品质,兵马俑和青铜陪葬车是汉代之前中国雕塑历史上的主要作品。
遴选依据标准(iii):
这群兵马俑雕像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和短暂的秦帝国(公元前221-210年)的军事组织的独特见证。在现场发现的物品(长矛、剑、斧头、戟、弓、箭等)的直接证据是显而易见的。一组高度写实的雕塑,没有任何细节被忽视——从战士的制服,他们的武器,甚至是马的笼头——其纪实价值是巨大的。此外,从雕像中收集到的关于陶工和青铜器工人的工艺和技术的信息是不可估量的。
遴选依据标准(iv):
秦始皇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这是一个独特的建筑组合,其布局与都城咸阳的城市规划相呼应,故宫被城墙包围,自身被其他城墙环绕。秦王朝首都是中国的一个缩影。秦始皇希望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死后也得到兵马俑军队的保护。
遴选依据标准(vi):
秦始皇陵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有关:公元前221年,由一个绝对的君主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首次统一了中国的领土。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围围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小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60-61]
陵墓飞雁
秦陵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秦陵坐向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历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
有人认为,
徐福
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东方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基于此,秦始皇陵坐西向东。
还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死后仍要威慑东方六国。
第三种说法是,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秦汉时期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坐西向东。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早期越为明显。
秦始皇陵兵马俑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又不一致。
在兵马俑的身份界定上:有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说的“常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就是单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认为兵马俑是现实秦军的反映,但具体是何种编制,又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东巡
卫队
的象征;第二种观点认为,兵马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
宿卫军
,三军拱卫京师;第三种观点认为,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第四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不是左、中、右三军,而是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不是指挥部,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宋代被盗
据清人
徐松
从《永乐大典》所辑出的《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三至四载,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盗
。在历代的史书文献中,也有过多次秦陵被盗掘的记述。对这一观点,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编纂《史记》,距秦始皇入葬仅百余年,《史记》中有专门篇章论述秦始皇,但对陵墓被盗掘一事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
郦道元
却做了详细记述,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从秦始皇陵
铜车马
的出土位置来看,其位于封土下的地宫西墓道耳室里。如果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屡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才对。以铜车马如此的体量和贵重,不可能为盗墓者所忽略。
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至于封土层,除当年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几个战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这一事实更是秦陵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水银河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引起诸多的争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
史记·货殖列传
》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而
巴寡妇清
是唯一一个因经营丹砂入选的人,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认为,在当时有能力提供这100吨以上水银的人,只有巴寡妇清。
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一边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是地宫建设与不死之药的原材料“生产大户”,而这或许便是两者之间神秘关系的纽带。
发掘秦陵
多年来,在是否发掘秦始皇陵问题上争论不断,同意发掘的人列举出诸多好处,但具体主张却陷入了认识的误区。
首先,
国家文物局
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在对局部或外围尚且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对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