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信息知识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了解了很多从前不可想象的事物。最近几年比较火的网络传言,有这么一条:在夏朝之前,中国还有一个王朝,叫虞朝,这个虞朝比夏朝早多少多少年。


首先我们来看看虞朝,“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注意“虞朝”只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部落,他还没有形成朝代的意思。


关于虞朝的说法,有种说法叫“虞夏商周”,夏商周我们都知道,是三个朝代,虞败在夏前边,因此很多人认为虞和夏商周一样是个朝代。

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完全可以说,虞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什么呢?唐朝。

没错,你没看错,是唐朝。

虞朝的虞,其实指的是虞舜在位期间,舜与其说是上古的帝王,不如说是一位部落大酋长,把大酋长主政称之为一个王朝,严格上说是不对的,毕竟原始社会酋长更替,和王朝更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虞舜之前的酋长,是唐尧,如果说虞舜是虞朝,那唐尧可不就是唐朝么?

说白了,唐尧也好虞舜也罢,属于原始社会的概念,和产生国家意义的夏朝,是完全两个概念,或者说性质不同。


唐朝,是上古时代唐尧建立的王朝,后世之人经常把唐朝与虞朝并称,史称“唐虞”。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史称唐朝。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从资料上来看,不论是虞朝还是唐朝,个人认为都是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础和开端,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王朝。


但也有史料记载: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宋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时代以前。”

《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而且多是转述春秋时人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这两部书成书于战国时代便断定其中所记春秋时人的对话统统是战国时人的假论。况且,“三代”是一个随时代迁移而变动的概念,春秋时人基有西周已亡而东周仍存的事实,当谈话须要分辨周亡或周续的不同角时,就曾经分别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证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后”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异姓也。“于今为庶”者,谓此三后在周以前都曾贵为天子而其姓为嫡,今日却早已随着天子地位的丧失而沦为庶姓了。春秋时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后”中夏商二代均为独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须例外?不仅如此,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谓周世“尊贤不过二代”的说法将陈排除在外而只备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黄帝之后和封于蓟的尧后一并增入而合称“五恪”?


从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唐虞之治的心神向往之。个人认为唐虞盛世在古人心中有着非常圣神的地位,就像我们现今所知的狂热朝圣,是不可侵犯、无可代替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中圣地呢,也许是因为记载中,唐虞刚开始建立王朝政治制度,从氏族部落步入奴隶社会王朝,制度的兴革可以说是任人唯贤、量才任用的典范。古人对于这样选取官员、仕途讲能力、进步靠实力的任用形式所产生的向往圣世。

在古代封建王朝并没有这样任人唯贤、量才任用的制度,官员的任用只是在贵族之间任用,或地方官察举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官员的任用基本就是靠关系讲出身的。

再说氏族部落的物质需求,应该还不能和王朝制度时官员的物质享受相比,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相对朴质,就像现今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向往着从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随处可见互帮互助、大公无私一样。

毕竟我们没有亲身验证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历史,只能根据古时的记载加上自己的思路去领悟。每个人心中的向往都各不相同,每个人心中都会留有着自己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