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则有关防辐射服的新闻一经播出,瞬间点燃了准妈妈们敏感的神经,“怀孕到底穿不穿防辐射服”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事情的源头还要从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真相调查》说起,在节目中,央视记者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实验,对一件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的防辐射能力进行了检测。而得出的结果则令人出乎意料:防辐射服反而会让辐射强度变大。

央视调查引发恐慌

在该调查中,央视记者来到了一家电子检测的实验室。校准好仪器后,实验人员把防辐射服挡在了接收天线前面。此时,仪器上的读数有了明显的变化。经在场的科研人员解读,数据反映出防辐射服能阻隔90%的辐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市面上的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还是有效果的。

实验做到这里,并没有任何异常,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辐射源来自于各个方向,为了测试真实环境中的辐射值,央视调查组又进行了第二个实验。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

对此,进行试验的工程师给出的解释是,“电磁波在防辐射服里边有反射,相当于对信号有了一个收集。但是首先是必须有空隙让电磁波进入到防辐射服内,然后它在防辐射(服)内,反而跑不出去了,就相当于你是多收集了一点。”而这就意味着,在不穿防辐射服的情况下,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但是如果穿了防辐射服,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防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反而会使辐射强度增大作用于人体。

由此开始,“防辐射服会放大辐射的说法”甚嚣尘上。

在育儿论坛上,一些网友对报道的内容产生了恐慌,有网友说,“坑人啊,想着都很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辐射强度变大! ”而另一位网友也表示“我现在都会提醒身边怀孕的准妈妈,一定不要再穿防辐射服了。”持这类观点的网友在论坛中不在少数。而不少媒体也都纷纷转载央视的报道,指向明确地提出“防辐射服有害论”。

防辐射服市场大受影响

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淘宝网上销售防辐射服记录达几千件的店铺。其中一位店员说,自从这一说法出现后,人们购买防辐射服的热情“一落千丈”。以前每天能卖出去八九十件防辐射服,而现在只有二三十件。而另一个家店铺的情况则更为惨淡,“新闻出来以后,我们家原来很畅销的防辐射服,销量急转直下,现在更是几乎为零。有一部分店员因此已经提前放假回家了。我现在天天看新闻,我相信会有媒体站出来,给大家一个公正的说法的。”这家店的店主说。

而即使在已经购买了防辐射服的买家的留言中,也能看出人们对防辐射服的担忧。一位买家这样说道:“当我买回来的时候同事跟我说防辐射服现在不能穿了,穿了反而会加重辐射,说是中央电台报道的,害的我现在都不敢穿,过年了又懒得退货,纠结。”

针对央视报道,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也立即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报道对防辐射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

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理事兼发言人黄建华表示,据企业反映的情况显示,央视的节目播出后,防辐射服装的确受到很大冲击,许多大型商场、超市对于防辐射服均实行下架和暂停销售策略,许多已经购买防辐射服的消费者纷纷要求退货,目前整个行业“人心惶惶”。

同时,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陆福敏也在声明中表示,“孕妇防辐射服有作用是肯定的”。她表示,“此前他们已经对市场上众多品牌的孕妇防辐射服进行了防电磁辐射试验,包括吊带、马甲等款式,发现市场上的防辐射服能够遮挡大部分的电磁辐射。”但是她同时强调,防辐射服装不可能100%地防辐射,而且防辐射服只能保护被覆盖的区域,裸露在外界的头部、手部仍然会受到电磁辐射。

但事与愿违,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的发布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的声明被很多网友认为是“维护行业利益”。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防辐射服到底会不会扩大辐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报记者致电播出节目的央视新闻台,试图了解更多当时实验的过程,但是记者根据央视查号台提供的电话和联系方式,试图联系当时节目的编导和制作人员,但直至发稿前,对方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试验结果,电磁辐射并没“变本加厉”

为了弄清楚事实的真相,记者来到了清华大学,对防辐射服也进行了一次现场试验。

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系楼是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式建筑,而电磁辐射测试的实验室就位于这栋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这间实验室不仅用于清华大学教学实验,也作为第三方机构对一些家电、电子类产品进行电磁辐射的检测。此外,在北京地铁安检系统辐射超标的传言最盛时,这个实验室的几位老师也曾带着学生们对其进行过测试,检测结果显示传言只是流言。

推开208室的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的家用电器,若不是还有一些测试仪器,还以为是错进了一间储物仓库。

在和清华大学倪建平、辛理科老师进行了沟通后,记者首先拿出了本次试验的主角――防辐射服。为了试验特意购买的这件背心裙样式的防辐射服价位在市场上属于中档水平。防辐射服颜色为紫红,吊牌上没有注明服装的材质,但就手感而言稍显“僵硬”,说不上舒适。

两位老师决定用微波炉这个家电中的辐射大户来测试防辐射服的功能。

而实验过程中,计划先使用便携式电场仪进行测试,这种便携装备是个大小与老式闹钟差不多大的立方体,顶部竖有天线,正面有一根指针,用来显示电磁辐射量,为了让我们这两个外行人看得更清楚,辛老师还给它加上了一个数字读数器,可以直接显示出数字。

在启动微波炉前,我们先在微波炉正前方28厘米处测定了一下本底数(当前环境中的辐射水平),数值约显示为1.3伏/米左右。辛老师解释,之所以会有读数,是因为此时,电灯,电脑以及其他仪器都在工作,我们其实无时无刻都身处被辐射的环境。

记下“1.3伏/米”这个数字之后,辛老师开始使用微波炉加热一杯清水,这个过程中他又调整了几次测试仪的位置,最终我们决定把测试仪放在离微波炉28厘米左右的位置。在这个距离上,我们综合了三次数据得出了平均值:4.2伏/米,其中有两次都达到了最高峰值的5伏/米。

接着,我们开始检测防辐射服。首先我们将防辐射服挡在测试仪和微波炉中间,此时的电磁辐射减量了近一半,数值在2.5~2.6伏/米,证明防辐射服能够降低一半左右的辐射量。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我们将电场仪、微波炉等物品搬进了隔壁实验室,由于金属能够阻挡电磁辐射,这间实验室的墙壁内附有一层金属板,而增加了隔离处理,测试结果也就能更稳定。

还原好测试物品的位置后,我们再次启动微波炉,这一次的数据比较平稳地停留在一个区间值内,不像之前指针左右抖动得非常剧烈。这一实验可以证实防辐射服的确可以屏蔽部分的电磁辐射。不过倪建平老师指出,尽管试验数值同样降低了一半,但也只能说是量变,不能算是质变,而且其效果和服装合体程度也有关,领口、袖口这些地方越是贴身,遮挡的作用就越大一些,如果过于宽松,效果也就更差。

在确定防辐射服有一定阻挡的效果后,我们开始测试它的反射问题。经过一番商讨,最终确定将便携式电场仪放置在服装内部进行测试。

这一次数据依然维持在2.5~2.6伏/米上下。而当记者穿上防辐射服,并将便携式电场仪放置在衣服内部的时候,数值在4.5~5伏/米上下。辛老师解释,之所以数值有所增加,是因为人体本身携带静电造成的。

为什么检测数值没有出现辐射大幅增加的结果呢?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倪建平告诉记者,虽然根据电磁辐射理论的确会出现“反射”的情况,但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防辐射服本身没有那么好的密闭效果,无法达到多次反射电磁辐射的“硬件需求”。所以就实验的结果来看,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测试的数值会有些许的升高,但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变本加厉”。

适当的辐射有益无害

“其实无论读数是否增高或者减半,对于人体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差无几。”倪建平告诉记者。

要想弄清楚这个原因,还要从电磁辐射的源头说起。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会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所以在自然环境当中,就存在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同时围绕在人类身边的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所以人体本身就是可以承受一部分辐射的。

同时电流的趋肤效应也使得辐射不会过多地进入人体内。辛理科说,简单来说,就是由于电阻变大,大部分电流会从人体的皮肤表面流走,从而减少了人体对辐射的吸收。

目前,环保部门在电磁辐射方面的执行标准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其中规定我国的电磁辐射标准对公众的限值是40伏/米。也就是说在这个数值下的辐射对人体都是安全的。

而在记者的试验中,防辐射服内最高测得的读数也不过5伏/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只要是在安全的范围内,4伏/米和5伏/米对人体的差别微乎其微。”辛理科表示,所以从这个结果也能看出,其实穿不穿防辐射服对孕妇和胎儿的保护都是一样的。“就像我老婆怀孕时,只买了一件很便宜的防辐射服,因为知道它用处不大,权当是安慰剂的作用。”在辛理科这位常年和电磁辐射打交道的业内人士看来,“也许常常坐着不运动的危害对孕妇来说,比辐射还要大。”

人们对辐射的恐慌的确有些夸张了。

据了解,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X光、CT都属于电离辐射。而电脑、电磁炉、微波炉等生活电器产生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特点是可以使人体中的分子、原子被电离成离子,离子本身的不稳定性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不宜经常进行 X光或CT的检查。而非电离辐射能使人体的分子、原子产生震动,从而产生热量,比如微波炉就是这个原理。

“但是磁场强度随距离衰减得很厉害,距离稍微远一点,磁场强度就会变弱很多。”倪建平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与电视、电脑、手机等辐射源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电磁辐射问题开始研究也只有短短一二十年,到底电磁辐射对人体能够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处在研究中。

过量辐射虽然对人体的危害还不明确,但是适当的辐射却有益无害。“我们做生物学研究发现,在一个利用铅板把所有辐射都屏蔽掉的特殊环境中养殖生物,它的寿命比正常环境生长的生物寿命要短,因为适量的辐射,实际上有一种兴奋效应,它能刺激生物的代谢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平坤也告诉记者,如果辐射在安全剂量内,还有助于生物的生长。比如广东阳江的研究也发现,虽然这里辐射水平比其他地区整体水平要高,但是这个地区人群的免疫水平和免疫功能却比其他地区的人群高。所以辐射量如果在安全的范围内,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实验结束后,记者试图联系在央视节目中出镜的科研人员陈峰。虽然并没有联系到采访,但他在博客中对实验进行了解释。在“防辐射服有可能比不穿更差吗?这是实验结论吗?”的问题中,陈峰回答说,“虽然这种情况极少出现,但是有可能的,片中播出的是两个极端试验描述了这种情况。”但是他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可能定位周围一切辐射来源及其波长和传播方向。如果防护服不是全封闭的,那么它在多数情况下具有防护能力,也不排除出现变差后果的小概率状况。”

潜伏的电磁辐射

得出这个结论后,记者打算再测试一些其他的电子类产品,来确定网络上那些电磁辐射的说法是否正确。

第一个接受检测的是电吹风机,测试的用具是专业的电场仪,可以对高频、低频分别检测,它的数据直接被传送到电脑,研究人员就根据坐标轴上的一条条曲线来进行分析。

通过屏幕可以看到一条横向基准线非常明显,辛理科表示这条线是一个关于电磁辐射的标准,低于这条线就可以说明测试的物品是合格的。这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基准,而是应用中的质量标准。在常用的家电、数码产品上都标有CE或3C标志,这表示该商品质量合格,其中也包括关于电磁辐射标准。

记者首先打开电吹风的低挡,此时的数值约为0.9伏/米,但切换到高挡位时,数值立即上升至1.5伏/米。接下来,记者又拿出了手机、手机充电器、平板电脑、无线鼠标等日常必备的电子产品做测试,但电场仪的检测数值和检测前的数值没有看出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这些产品的电磁辐射非常微弱。辛理科表示,如果接入WIFI电磁辐射将会有所增大,但记者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好作罢。

不过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曾做过关于WIFI的实验,当时的数据为0.78~0.88伏/米,同时,如果一个范围内,基站越多,其实辐射相对越少,这主要是因为基站的密度越大,基站发射的功率就越小。同时,与基站越近,手机发射功率也越低。也就是说,基站建得越多,人受到通信设备的辐射反而越小。而如果基站稀少,手机就会努力地释放搜索信号,这样电磁辐射也会增加。就好比某个特定环境里,两个人远距离说话,就要费大力气大声喊,而在理论上WIFI比3G的辐射要小。

老实说,记者觉得测试显示的数据,似乎比传说中的要小,倪建平解释说,可能是记者带来的产品质量较好,如果是“山寨”产品辐射的确会增加一些,因为电子产品布线是否合理,软硬件是否很好地兼容等,都会影响辐射的大小,由此来看,购买正规厂家的电子产品,至少在辐射水平上,是令人放心的。

此外,记者还测试了其他一些电子设备。而这次用到的设备叫做电磁接收天线和EMC分析仪。

在微波炉的测试中,记者将一瓶550毫升的矿泉水倒入碗中,然后将接收天线放置到距离微波炉半米远的地方,这个距离也是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通常会站立的距离。打开微波炉的高温加热开关30秒后。分析仪中的电磁波曲线由一条直线变成了曲折向上的山峰状。这时测到的电磁辐射数值约为12伏/米。接下来,又将接收天线挪到2米远的位置,相比上一次的数据,随着距离的增加,这次测得的数值降低到了10伏/米。

而在手机的测试中,实验发现,如果将手机放在紧贴耳朵的位置,在手机接通的一瞬间。电磁辐射达到了5伏/米,而在接通后几秒,辐射值降低到2伏/米,并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而当手机距离测量仪器为一臂远时,电磁辐射的水平,降低到了0.5伏/米,在待机时几乎测不到辐射。实验证明,手机的辐射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很明显,所以打电话时在能听清通话的情况下,应尽量远离耳朵。此外,在使用手机的蓝牙功能进行文件传输时,实验也检测到了电磁波微微增强。

流言应止信息对等

□文/记者 鲍妍

不知始于何时,电力部门在城乡电网建设的时候常常要面对无数当地居民愤怒的反对,建设工地几乎成了双方对峙的战场,大量的变电站建设项目立项后却迟迟无法开工或被迫中途停建。这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地方的问题了,在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的区域内,这逐渐成了一个家常便饭,成了电力建设部门最头痛的拦路虎。企业和居民都很委屈,企业在持续牺牲着成本和效率,居民则牺牲着平静的生活和心情。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电磁辐射”,约有191,000个相关页面,除去各种防辐射产品的广告帖、宣传帖,也不乏“小心!吹风机电磁波辐射也很高”“如何减少电磁辐射”等内容。

所有人的压力都在持续增加,但有没有人想过,这样尴尬的状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在本次测试过程中,记者最大的一点感受就是,信息不对等是造成误会的最大原因。比如,记者一直在追问研究人员“手机在收到短信的一瞬间是不是辐射增加?”“手机信号不好时辐射是不是特别大?”“微波炉对人体健康是不是会造成很大损害?”等问题,数据表明,具体数值在科研上几乎属于可忽略的量。

但是,虽然科研上可忽略,但对个人而言,想尽量少接受辐射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尤其像孕妇这类特殊群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在京郊某小区,由于距离变电站很近,一对准备要小孩的夫妇在装修新房的时候,竟然打算用十几万元,在家中所有房间的墙壁内加铺金属板。后来,某个环保组织得知这个消息,免费为他们做了电磁辐射检测,并讲解了相关知识,才使这对夫妇放心,并停止了这个“荒唐”的施工项目。

而这个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免费检测电磁辐射的报名热线的忙碌程度,几乎不亚于火车的电话订票热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普通民众对于“真相”的渴求程度。

在测试过程中,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的两位老师不断地给记者普及关于电磁辐射的“常识”。和核辐射不同,电磁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有什么危害,在学界都还没有统一定论。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进行计算机辐射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持续着,毕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难以离开各种电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产品会释放极低或无健康损害的X射线与以红外线为主的电磁辐射,在日常使用时不会对健康产生风险。而统计医学方面也没有证实电磁辐射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有直接关系。

人们进入电器时代还不算久远,科研时间比较短暂,我们也只有期待未来科学更上层楼,搞清电磁辐射的真相。

但或许就是因为这种不明不白的状况,才让人们有了“辐射肯定不好”的印象,也造成了人们对电磁辐射的种种恐慌。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即使穿越回原始社会,也无法避免被辐射――光、声、热都拜辐射所赐。

如果解释辐射的定义,就是,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273.5度)以上,都会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无论理论上还是现实中,电磁辐射都无法和核泄漏、X光检查、癌症放疗等电离辐射相提并论。

要解决信息不对等这个问题,的确需要广泛、深入、有效的宣传,让大家都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国家权威的环保标准,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尽最大可能消除人们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带来的困扰和不安。

而且,关于电磁辐射的标准并不缺失,只是被人们忽略了。据了解,国家早已经制定有“环境电磁波防护标准”、“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等,能直观看到的在电器上都会标注“GE”、“3C”等标志。其中对频率范围、限制、基本标准等都有明确规定。这些标准均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容许范围远低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当然,这些标准让普通人了解清楚存在一些障碍,但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也不该全盘避免,而过分夸大辐射的影响,造成人们无谓的恐慌。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关于非专业类的防辐射产品目前还缺少相关标准,产品自然就良莠不齐。而当务之急自然是制定出可行的行业标准,标明此类商品的功用,让消费者自己判断是否购买。

如何预防电磁辐射

1.收音机测出安全距离

利用可接收AM(调幅)频道的收音机,打开后将频道调在没有广播的地方,并且靠近所要测量的电视、冰箱、微波炉或电脑等家电产品,就会发现收音机所传出的噪音突然变大。走出一段距离后,才会恢复原来较小的噪音量;这样就可以测出安全距离,平常生活中与这个电器保持测量出的安全距离即可。

2.别让电器扎堆

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特别是电视、电脑、电冰箱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3.勿在电脑身后逗留

电脑的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

4.用水吸电磁波

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的空气等。因为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可在电脑的周边多放几瓶水。不过,必须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绝对不能用金属杯盛水。

5.减少待机

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时间长了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6.及时洗脸洗手

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聚集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部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因此在使用后应及时洗脸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