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诠释凤凰涅槃?长征五号或许是最好的例证。

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承载着万千中国人的期盼奔向太空,这是其时隔两年多后再次执行任务。欢呼鼓舞的背后是长征五号火箭复出过程的“一波三折”,是10余万中国航天人长达900多个日夜的坚守。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家们就开始积极呼吁中国研制使用液氧煤油环保推进剂的运载火箭。2006年,中国正式立项研制长征五号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经过10年攻坚,长征五号火箭于2016年成功首飞。

然而,在2017年第二次发射任务中,长征五号经历了“至暗时刻”。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前几分钟的飞行一切正常,但飞行至346秒时,问题出现了。

“突然之间,(长征五号)飞行曲线就不大对头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测发大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从大屏幕上看到,曲线不是按照他们预定的方向往上跑,而是在往下“掉”。

“那时,我预感到‘完了’,这一次发射要失败了……”龙乐豪说。

彼时,测发大厅内一片寂静,不少人默默流下了眼泪。一位在现场的测控队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心就像大屏幕上的飞行曲线一样,“一直往下掉”。

当晚官方发布任务失利的快讯,阴霾笼罩在中国航天人的心头。

2018年4月1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故障调查情况。根据分析仿真计算及地面试验结果,故障原因为芯一级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氢氧发动机)一分机涡轮排气装置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

发动机,这个曾一度在航空领域关键技术刺痛国人的字眼,又一次在航天领域成了“绊脚石”。

为了解决问题,研制团队开展了一场技术攻关的“全国大联合”。来自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共同开展归零分析,联合进行课题研究。

2017年10月2日,氢氧发动机故障定位工作完成;经过半年的改进,2018年4月长征五号火箭完成归零评审。其间,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其中前13次为长程试车,试验结果非常成功。

然而新问题接踵而来。

2018年11月30日,改进后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过这一次航天人反应迅速,“根据故障原因,研制团队对发动机的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结构的动强度裕度。”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

2019年3月29日,发动机试车故障的归零工作及改进验证全部完成——两次长程试车验证顺利通过,第二次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但很快,他们就迎来了第三次“遭遇战”。2019年4月4日,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

李东下达指令:“不带一丝疑虑上天!”研制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一旦激发,不易衰减。

2019年7月,研制人员完成了对发动机的结构改进,并完成了十几次大型地面试验。至此,困扰长征五号火箭两年多的发动机问题,终于排查完毕。

记者了解到,仅2019年二三季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11所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累计加班就达到23000小时。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告诉记者,从长征五号第二发失利到第三发成功,研制团队累计进行了40余次、15000余秒关键技术试验,总计超过20000余次各种地面试验,只为磨砺出一枚更强壮、更健康的“胖五”。

908个日夜,无数次跌倒后又重新爬起。如今,长征五号火箭蛰伏两年,凤凰涅槃,终于打赢这场“翻身之战”——中国航天2019年最具标志性的任务。

长征五号火箭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夙愿。此次发射成功,为中国建设航天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责任编辑:孙溯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9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现... &nbsp 【详情】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813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40)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8276) | 京ICP备17032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