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有用+1
0

晋江草庵摩尼光佛像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中国元代摩尼教石刻造像

造像特征

播报
编辑
造像呈跏趺坐姿于莲花座上,通高1.52米,宽0.83米,身着通肩长衫,双手叠置膝上,长发垂肩,颔下有两绺长髯。背部雕刻直径1.98米的圆形背光,内刻18道放射状波纹形光焰纹,运用浅浮雕与线刻结合技法 [1-2] 造像面部、身体及手部采用赭红、灰白、青黛三种天然岩层色泽雕刻,形成独特的视觉层次,此工艺为中国现存摩崖造像孤例 [1]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创立于波斯,6-7世纪传入中国,唐宋时期被称为“明教”。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信士陈真泽等在草庵立像供奉,现存崖壁镌刻“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祈求平安……至元五年戌月日记”等字样 [1-2] 1979年考古发现草庵遗址出土的宋代“明教会”黑釉碗及残片,经考证为泉州磁灶窑产品,证实宋元时期该地已是明教活动中心 [2] 。造像所在草庵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延续至明代,后逐渐衰落 [1]

艺术价值

播报
编辑
造像融合多元文化特征:
  • 坐姿与背光形式借鉴佛教造像传统
  • 长发垂肩造型保留波斯摩尼教原始神祇形象
  • 岩石三色运用体现闽南地区天然材质雕刻智慧 [1-2] 壁龛记事崖刻采用楷书阴刻,存有元代汉文、梵文双语铭文,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字演变提供实物依据 [2]

世界遗产价值

播报
编辑
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该造像实证了:
  • 10-14世纪泉州多元宗教共生格局 [1-2]
  •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 外来宗教本土化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创新 [1] 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确认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2024年4月,包含该遗产点在内的泉州22处古迹展馆实施临时闭馆维护。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造像现存于天然岩窟保护建筑内,窟顶覆盖条石防止风化侵蚀 [1] 。2019年实施数字化三维扫描建档,采用微环境监测技术控制温湿度。崖壁铭文区域设置防护玻璃幕墙,阻隔人为接触造成的磨损 [2] 。现存元代至近代碑刻7方,其中2方记载明清时期五次修缮记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