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所创立,此后长期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宗教
,即儒教,孔子是教主。儒在古代是一般学者的通称。不仅“有道术者皆为儒”,而且那些设教传授知识的学者,即所谓“诸侯保氏有道术以教人者”,“乡里教人以道义者”,均属“儒”之行列。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公开教学的大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设教讲学,把古代为贵族所专有的礼仪和其他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称之为“儒家”。儒家形成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思想特征是: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却一直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
、
荀子
等。到了汉武帝时代,经学大师
董仲舒
倡导“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思想,成为影响极大的一代儒学宗师。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是儒家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宋朝以后,又演变、发展出其第三个重要形态,即
宋明理学
。清代乾嘉以后,儒家的地位与影响日趋衰落,“五四”运动以后,逐渐被新兴的革命思潮所取代。儒家学说源自三代文化,在文化渊源上居于正统,所拥有的优势是佛道两家不可比拟的。道教创立初期对儒家也有非议之处。不过,积极吸收儒家文化,才是道教的基本策略。道教最核心的思想根源是神仙信仰,因此修炼成仙往往被视为道教信仰的终极追求。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灵宝派, 这种“普度一切人”的济世思想,无疑受到了大乘佛教的影响,但是也和儒家的入世治平思想有着深刻渊源。和儒家学说一样,道教也非常强调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准则。《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云:“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玄门报孝追荐仪》云:“三纲五常乃立人之大本”,“资事父以事君,则忠孝之义尽,取于治身而治国,则清净之化成。其在栖真者流,尤以报君为重”。 唐宋以后甚至还兴起了儒家色彩非常浓厚的忠孝净明道。道教不仅几乎毫无保留地吸收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而且借鉴了儒家学说中的礼制文化,其宗教仪轨大量吸收了儒家祭祀礼仪的成分。
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
崇信
和
祖先崇拜
始终影响着中国汉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认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中国汉族历来信仰"神仙"。古代中国汉族崇拜的神仙众多。
对于天,有总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认为青帝主东,赤帝主南,黄帝主中,
白帝
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东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对于山水,认为山有山神,不仅五岳奉为
神山
,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认为水里有“四海龙王”,龙王除统领水族外,还掌管兴云降雨。
对于地,认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称“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同时一树一石也都被赋予神灵。
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认为雷公是司雷之神,电母又称“雷婆”,是司闪电之神,丙师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风之神,回禄是火神。
对于地理方位,认为青龙是东方之神,并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并兼凶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开其形象为龟或龟蛇合体。是北方之神。四神合“
四方之神
”。
对于动物精灵的崇拜,较普遍的认为是狐狸可以修炼成精,化成人形,被尊为“
大仙
”、“狐仙”。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而产生对各种神的信仰以外,人们还把人生的姻缘、寿禄都看做有神灵在主宰。
对于爱情,有象征夫妻相爱的“和合”之神,奉之为女神的有四个:一为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二是
碧霞元君
,其为泰山神
东岳大帝
之女;三是斗姆,其为北斗众星之母;四是素女,极善弹琴歌唱。寿星,即老人星是专司长寿之神,又叫“
南极老人
”,俗称“
老寿星
”。麻姑作长寿女仙,故祝女寿者多以麻姑像赠送,名“麻姑献寿”。还认为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
文昌
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汉族民间又认为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专管生育男孩。又认为阎王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
在中国汉族民间,一些历史人物也变成了人们崇拜偶像神,如所谓“八仙”(
汉钟离
、吕洞宾、
韩湘子
、
蓝采和
、
张果老
、
何仙姑
、
曹国舅
、
铁拐李
),原来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又如三国时关羽也被尊为神,关公庙遍布南北。其他历史中被拥戴为神,塑成偶像,随香火的就更为普遍。另外,三十六行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祖师”被奉为神祇。
在中国,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如三字经里的:“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论。”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中国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
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
刘姥姥
,“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中国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中国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中国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中国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中国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中国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
陶渊明
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
宁国府
死了
秦可卿
,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汉族习俗
节日列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中国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中国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
节日名称
|
日期(农历)
|
说明
|
|
春节
|
正月初一
|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
|
|
立春
|
从这天到立夏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
|
|
正月初七
|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
|
|
正月初八
|
|
|
天日节
|
正月初九
|
|
|
|
正月初十
|
|
|
|
正月十五
|
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
|
|
正月二十
|
|
|
|
正月廿五
|
|
|
|
晦日
|
|
|
|
二月初一
|
太阳生日
|
|
|
二月初二
|
龙抬头、龙头节
|
|
|
二月十五
|
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
|
|
二月十九
|
|
|
|
春分
|
|
|
|
三月初三
|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
|
|
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
|
|
清明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
|
四月初八
|
释迦牟尼诞辰。浴佛节又称佛诞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
|
|
碧霞元君节
|
四月十八
|
|
|
|
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等。
|
|
|
五月十三
|
关公磨刀日
|
|
|
二十
|
|
|
|
夏至
|
|
|
|
六月初六
|
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
|
|
六月十九
|
|
|
|
六月廿四
|
莲花生日
|
|
|
七月初七
|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传说鹊桥相会之日,是亦乞巧许愿之日。
|
|
秋日拔禊
|
七月十四
|
|
|
|
七月十五
|
又称盂兰节、盂兰盆节,俗称七月半、鬼节等,有祭祀灵魂等习俗。
|
|
地葬节
|
七月廿九
|
|
|
天灸日
|
八月初一
|
天医节
|
|
|
八月十五
|
又称秋夕、八月节、月节、团圆节等。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玩灯笼等。
|
|
|
九月初九
|
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
|
|
九月十九
|
|
|
|
十月初一
|
又称授衣节、冥阴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
|
|
十月十五
|
“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
|
|
|
冬至
|
|
|
|
腊月初七
|
|
|
|
腊月初八
|
相传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
|
|
腊月十六
|
|
|
|
腊月廿三
|
小年
|
|
|
除夕
|
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
|
汉族习俗
其他节日
花灯节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
桂东
、
岑溪
、
富川
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
算命先生
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
全州县
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
兴安县
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香日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
灌阳
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尊祖敬老是中国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中国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中国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中国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中国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
浦江县
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
郑义门
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中国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中国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尚农务本
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
韩非
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中国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
》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中国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在对色彩的崇尚上,中国汉族有尚红色、贵黄色的习俗。
尚红,早在《
礼记·檀弓上
》就记载说:“周人尚赤”。这种“尚赤”风土人情在中国汉族古代有许多表现:中国古称“九州”,又别称“赤县神州”;“赤鸟”被视为瑞鸟,又被作为太阳的别称;纯洁善良之孝子被誉为“赤子”,忠心赤诚的高尚品德称为“赤心”;商、周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主要原料铜,被誉为“赤金”。久而久之,本以火的颜色为“赤”,遂发展成泛指一般的红色。
由于中国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所以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并以“红妆”代指美女;或把妇女美丽的容貌称之“红颜”,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妇的住房称为“红闺”;甚至盛装出游的男女也被称作“红男绿女”。不仅如此,中国汉族民间把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历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有的叫“红巾军”,还有“红袄军”、“红灯照”,直至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也曾称为“红军”。
在中国汉族民间习俗的贺庆寿、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相扎,新娘要穿红衣,逢年过节送礼也要贴红纸,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纸包装,俗称“红纸包”。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
中国汉族在尚红的同时又贵黄。《白虎通义·号篇》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中国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祭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严;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而且佛教也认为黄色素雅、绝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筑及其他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即“涂金”)。中国汉族民间贵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
黄巾起义
”,甚至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
此外,中国汉族还忌白,认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丧礼均用白色来表示肃穆哀悼。丧事又俗称“白事”。
龙凤从原始社会时期作为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象征受到崇拜,到
奴隶社会
由某些氏族的图腾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祖先的化身,到封建社会则成为皇权的标志,龙是皇帝的化身,凤则为皇后的化身。皇帝的容貌、身体、服装、座位、床铺……都冠“龙”字。影响所及,民间迷信认为帝王是龙转世,俗称“真龙天子”。直到近代、现代这种迷信在民间仍有影响。而
太皇太后
、
皇太后
、皇后都戴凤冠,皇宫的建筑称为凤阙或凤楼,皇帝乘坐的车称为凤辇,皇帝仪仗所用的华盖称为凤盖。总之,在宫廷的装饰艺术中,龙凤无处不有,始终处于显赫的地位。龙凤作为皇权的标志虽然随封建制度的崩溃而消失了,但民间仍以“龙跃凤鸣”来比喻才华出众的人物。
中国汉族对龙凤的崇拜在民间习俗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民间迷信龙能行云布雨,所以龙王庙与土地庙、祖庙一样遍布中国汉族民间,用以祈求龙神调和风雨,使五谷丰收。大旱季节常举行求龙降雨的仪式。同时,民间还崇奉龙山,将村前、村口或村后某座山视为龙山,山上草木视为龙鳞,山脉视为龙脉,均为神物,严禁砍伐和破坏。有的农村为了求得五谷丰收,每年正月要行迎龙仪式,此俗至今仍兴。
中国汉族对龙凤的崇拜,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系列特殊的传统习俗。元宵节耍龙灯,端午节龙舟竞渡,喜庆日要跳龙舞、凤舞和行凤凰灯。南阳汉代画像砖刻中就有凤舞的形象。过春节时,
华东地区
一些农村的民间艺人手持五彩凤凰灯,唱着赞歌到各家祝贺。
更有趣的是中国汉族民间还有把凤凰当做爱情象征的习俗。
萧史与
秦穆公
之女弄玉夫妇在
凤凰台
吹箫的故事可能是其始源。《诗经·卷阿》中“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以及被后人称为“凤求凰”的
司马相如
追求卓文君的故事,也是用凤凰来祝贺婚姻美满,比喻夫妻相亲相爱的风土人情的反映。
此外,由于龙的形象威武严肃,象征个性的坚毅刚强,所以中国汉族民间喜以"龙"作为男性的命名;而凤的形象艳丽优美,象征女性的美貌温柔,民间又有喜以“凤”作为女性命名。此俗至今犹然。
由于人们对龙凤的崇拜,千百年来,龙凤形象的纹饰遍见于绘画、工艺美术、雕刻、建筑装饰以及民间文艺创作之中,人们可以从龙凤的艺术形象中,直接感受到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因此,龙凤纹饰也就成了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汉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
宗法社会
,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
宗法观念
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
中国汉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