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標題為後人所訂。按史記之體例,本紀為歷代帝王的傳記,項羽雖然未成帝業,但在秦亡漢興之際,曾一時號令天下,因此司馬遷將他列入本紀。這反映司馬遷尊重史實,且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觀。
秦二世二年(西元前二0八年)九月,楚懷王命項羽出兵往北救趙,命劉邦領兵向西攻秦,並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翌年十月,劉邦先入關。項羽後至,進駐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欲攻擊劉邦。當時項軍四十萬,劉軍僅十萬,實力懸殊,於是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言,親赴楚營向項羽謝罪。在鴻門宴上雙方互鬥心機,過程高潮迭起,宴後衝突雖暫時化解,但「楚漢之爭」已啟端緒。全文敘事緊湊,對話生動傳神,極富戲劇張力,人物鮮活,躍然紙上,是〈項羽本紀〉中重要的情節之一。
以下為司馬遷 〈項羽本紀〉的 〈鴻門宴〉 原文 ,原文後附各段翻譯,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上圖:史記.鴻門宴(圖片引自網路)
楚軍夜擊,阬 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 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 當陽君 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 西。沛公軍 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 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 不可不蚤 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 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 坐,張良西嚮侍。
范增數 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 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莊不得擊。
於是 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 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 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閒 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 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閒 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 ,不能辭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沛公安 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 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 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 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文章出處】
項羽本紀.鴻門宴
原作者:司馬遷
(圖片引自網路)
楚軍 (項羽的軍隊) 夜擊,阬 (音ㄎㄥ,通「坑」,活埋) 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楚軍在夜間襲擊秦營,把二十餘萬秦軍活埋在新安城南。
(進軍) (通「掠」,奪取,進攻) (平定) 秦地,函谷關 (函谷關,中原進入關中秦地的要道,地勢顯要) 有兵守關,不得入。
項羽繼續進攻關中地區,至函谷關,有軍隊把守,無法進入。
又聞沛公 (劉邦) 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 (派) 當陽君 (英布,項羽部將,因曾犯法受黥刑,又稱黥布,後背楚歸漢) 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 (戲水,河名) 西。沛公 (駐軍,動詞) 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又聽說沛公已經攻破咸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英布等人攻打函谷關,於是項羽進入關中,到達戲水西邊。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和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 (曹無傷,劉邦部將) 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 (稱王) 關中 (秦地,位於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使子嬰 (子嬰,秦三世帝,父不詳,或說為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子) 為相,珍寶盡有之。」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打算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為相,秦國所有的珍寶都歸他所有。」
項羽大怒曰:「旦日 (明日) (犒勞) 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羽聽後大怒說:「明日用酒食好好犒勞士卒們,準備擊敗沛公的軍隊!」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在這時候,項羽擁兵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沛公擁兵十萬,駐紮在霸上。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 (函谷關以東) 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寵幸) ,此其志不在小。
范增勸項羽說:「沛公在山東地區時,貪於財貨,喜好美女。如今入關以後,沒有索取任何財物,沒有親近任何婦女,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彩) ,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我派人觀察他那邊的雲氣,都像是龍虎的形象,五彩斑斕,這是天子的雲氣啊,要立即進攻,不要錯失了良機!」
上圖:項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楚左尹項伯 (項纏,字伯,項羽堂叔,與先前死去之項梁非同一人) 者,項羽季父 (叔父,一般指最小的叔父) 也,素 (平素、向來) (友好) 留侯張良。
楚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平日就和留侯張良關係友好。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 (至) 沛公軍,私見張良, (詳細) 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一起離開) ,曰:「毋從俱死也!」
張良這時追隨沛公,項伯於是當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見到張良,把事情詳細告訴張良,想叫張良與他一同離去,說:「不要跟著劉邦一起送死!」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 (逃) 去不義 (道義) ,不可不語 (告訴) 。」
張良說:「我為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臨難逃走,不合道義,不能不告訴他。」
良乃入, (詳細) 告沛公。
張良於是進入,把事情詳細告訴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對此事怎麼辦) ?」
沛公大為吃驚,說:「這件事該怎麼辦?」
張良曰:「誰 (替、向) 大王 (音 ㄨㄟˊ ,謀劃) 此計者?」
張良問:「這是誰替大王出這計謀?」
曰:「鯫生 (鯫,音 ㄗㄡ ,小魚,指淺薄無知者) 說我曰:『距 (拒,據守) 關,毋 (音 ㄋㄚˋ ,納) 諸侯,秦地可盡王 (音 ㄨㄤˋ ,統治) 也。』故聽之。」
沛公說:「是一個見識淺陋的傢伙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入關,秦國的土地就可以完全歸我所有。』所以聽信了他。」
良曰:「料 (估量) 大王士卒足以當 (擋) 項王乎?」
張良說:「大王想想您的士卒,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
沛公默然,曰:「固 (當然) 不如也,且 (將) 為之奈何?」
沛公沉默不語,說:「本來就不如他們,那麼怎麼辦?」
張良曰:「請 (請允許) 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張良說:「請讓我前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
沛公曰:「君安 (怎麼) 與項伯有故 (舊交情) ?」
沛公說:「你和項伯怎麼會有交情?」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 (遊,交往) ,項伯殺人,臣活 (救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 (幸虧) 來告良。」
張良說:「在秦朝時項伯與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是我救他。如今有急事,多虧他前來告知我。」
沛公曰:「孰與君少 (小) (大) ?」
沛公說:「項伯和你相比,年齡誰小誰大?」
良曰:「長於臣。」
張良說:「他比我年長。」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以兄禮事之) 。」
沛公說:「替我把項伯叫進來,我要用對待兄長的禮節侍奉他。」
上圖:張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張良出, (音 ㄧㄠ ,邀請) 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 (獻) (杯) 酒為壽 (祝福) ,約為婚姻 (相約結為親家)
張良出來,邀約項伯,項伯立即入見沛公,沛公獻上一杯酒,祝福項伯長壽,又與他約做兒女親家,
曰:「吾入關,秋毫 (細微) 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項王)
沛公說:「我入關以後,對秦室的財富絲毫不敢動,調查戶口,登記在簿冊上,封了府庫,只等待項羽將軍到來。
所以 (為何) 遣將守關者,備他 (別處) 盜之出入與非常 (突發的意外變故) 也。
之所以派遣將士守關,是為了防備別處盜賊的入侵和突如其來的變故啊!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 (希望) 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忘恩負義) 也。」
我日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哪敢有反叛之心?希望您對項羽將軍說明我不敢忘恩負義。」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 (明日) 不可不蚤 (早) 自來 (謝罪) 項王。」
項伯答應了,對沛公說:「明日一定要早一點來親自向項王謝罪。」
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 (又) 夜去。
沛公說:「是!」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
上圖:項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回到軍中,把沛公所說的話報告項王。
(於是) 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 (趁機) 善遇 (對待) 之。」項王許諾。
接著就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您又怎能進入呢?如今別人有大功卻要攻擊他,這是不合道義的,不如趁此機會善待他。」項王答應了。
上圖:劉邦(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沛公旦日 (明日) (音 ㄗㄨㄥˋ ,帶領、使......跟隨) 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
沛公第二天一大早帶著百餘名隨從,前來見項王,到了鴻門,
(謝罪) 曰:「臣與將軍戮力 (合力) 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 (料到) 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對項王賠罪說:「我和將軍一同努力攻打秦軍,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沒想到我能先入關攻破秦軍,才能在這裡和將軍相見。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ㄒㄧˋ ,嫌隙) 。」
如今想必有小人進讒言,使得將軍和我之間有了嫌隙。」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說:「這是沛公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會對你產生如此懷疑?」
項王即日 (於是) 留沛公,與飲。
項王當日即留沛公一同飲酒。
上圖:鴻門宴座次圖(圖片引自網路)
項王、項伯東 (向,朝向) 坐,亞父 (音 ㄧㄚˋ ,次於,亞父意指次於父親,項羽對范增的尊稱) (向) 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 (向) 坐,張良西 (向) 侍。
項王、項伯面東而坐,亞父面南而坐 ── 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北而坐,張良面西而侍奉。
上圖:范增(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范增 (音 ㄕㄨㄛˋ ,屢次) (以眼神示意,動詞) 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屢次對項王以眼神示意,三次舉起他佩帶的玉玦,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 (項羽堂弟) ,謂曰:「君王為人不忍 (不夠狠心)
范增起身,出來召喚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心軟,不忍下手。
(你) 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趁機) 擊沛公於坐,殺之。
你上前敬酒祝福長壽,祝福長壽完畢,請求為他們表演劍舞,你就趁機在座席上擊刺沛公,殺死他。
(否) 者, 若屬 (你們) 皆且 (將) 為所虜!」
不然的話,你們將來都會被他俘虜了!」
上圖:項莊(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莊於是就進入敬酒祝福長壽,祝福長壽完畢,說:「君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可以取樂,請以劍舞助興。」
項王曰:「諾!」
項王說:「好!」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 (掩護) 沛公,莊不得擊。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以身體遮護沛公,使項莊不能擊殺沛公。
上圖:張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於是 (此時) 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音 ㄈㄢˊ ㄎㄨㄞˋ ,劉邦妻子呂雉的妹夫,屠狗為業,後成為劉邦部將)
這時張良來到軍營門口,見到了樊噲。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樊噲說:「現在事態如何?」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張良說:「非常緊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是要取沛公的命。」
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共生死) !」
樊噲說:「情勢緊迫了啊!請讓我進入,與沛公同生死!」
噲即帶劍擁 (持) 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 (納) ,樊噲側 (側轉) 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
樊噲隨即帶劍擁盾進入軍營門口,持戟交叉守在軍營門口的衛兵想阻止不讓他進入,樊噲側過手中盾牌來撞擊他們,衛兵們倒在地上,樊噲於是進入了帳,
披帷 (揭開帷幕) ,西 (向) 立,瞋目 (怒目) 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 (音 ˋ,眼眶) 盡裂。
帳幕一掀開,樊噲面西而立,張目怒視項王,頭髮向上直立,眼眶都睜得快裂開了。
上圖:樊噲(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項王按劍而跽 (音 ㄐㄧˋ ,長跪挺腰聳身) 曰:「客何為 (是) 者?」
項王按著寶劍直起上身,說:「來者何人?」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 (警衛) 樊噲者也。」
張良說:「這是擔任沛公護衛的樊噲。」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 (音 ,杯) 酒。」則與斗卮酒。
項王說:「這是一位壯士!賜給他一杯酒。」屬下就給倒了他一大杯酒。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樊噲拜謝,起身,站著飲下這杯酒。
項王曰:「賜之彘肩 (豬蹄膀。彘,音 ㄓˋ 。」則與一生彘肩。
項王說:「賜給他一隻豬肘肉。」就給了他一隻沒煮熟的生豬肘肉。
樊噲覆 (平放) 其盾於地, (置放) 彘肩上,拔劍切而啗 (啖,吃) 之。
樊噲把盾牌平放在地上,把豬肘子放在盾上,拔劍切開吃了。
上圖:項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項王曰:「壯士!能復 (再) 飲乎?」
項王說:「壯士!你還能再飲酒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 (音ㄓ) 酒安 (何) 足辭 (推辭,拒絕)
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會推辭?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 (盡) ,刑人如恐不勝 (盡) ,天下皆叛之。
但是 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唯恐殺不完,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當初楚懷王和諸位將軍約定說:『誰先破秦國入咸陽的人,就可以稱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 (秋毫) 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現在沛公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對秦室的財富絲毫不敢動,封閉宮室,退出軍隊,駐紮在霸上,等待大王來臨。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 非常 (非常時期,指突如其來的災禍變故) 也。
之所以派遣將士守關,是為了防備別處盜賊的入侵和突如其來的變故。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 細說 (小人讒言) ,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 (延續) 耳!
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獎賞,而大王卻聽信小人的讒言,想誅殺有功的人,這樣做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啊!
(私下) (謂,認為) 大王不取 (不該採取這種作法) 也。」
我私下認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才對。」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 (挨著) 良坐。
項王無言以對,只說:「坐!」樊噲於是挨著張良坐下。
上圖:劉邦(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坐須臾 (須臾,不久) ,沛公起 (往) 廁, (趁機) 招樊噲出。
坐了一會兒,沛公起身去廁所,順便把樊噲也叫出來。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 (陳平,原為項羽謀士,後改投靠劉邦) 召沛公。
沛公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召回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 (告辭) 也,為之奈何?」
沛公說:「現在出來了,沒有事先告辭,這怎麼辦?」
樊噲曰:「 大行 (大的作為,指做大事業) 不顧 (不拘) 細謹 (小節,細節) ,大禮不辭 (不拘) 小讓 (瑣碎的禮讓,指小的儀節)
樊噲說:「做大事不須拘泥小節,行大禮不須計較小儀式。
如今人方為刀俎 (刀和砧板。俎,音 ㄗㄨˇ ,我為魚肉 (任人宰割) ,何辭 (告辭) 為?」
現在別人正像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像是被宰割的魚和肉,還去告辭什麼?」
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 (謝罪)
於是決定離去,因而命令張良留下來謝罪。
上圖:劉邦(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攜帶) ?」
張良問:「大王來時攜帶了什麼禮物?」
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 (酒器) 一雙,欲與亞父。 (恰逢) 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沛公說:「我帶了白璧一雙,想獻給項王;玉斗一雙,想送給亞父。恰逢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獻給他們。」
張良曰:「謹諾。」
張良說:「謹遵命!」


上圖:鴻門地理位置圖(圖片引自網路)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 (距離) 四十里。
在這時候,項王的駐軍在鴻門一帶,沛公的駐軍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沛公則 (拋棄) 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 (音 ㄐㄧㄣˋ ㄑㄧㄤˊ 、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徒步快跑) ,從酈山 (驪山) 下,道 (經) 芷陽 (抄小路走。間,音 ㄐㄧㄢˋ

沛公拋棄來時的車駕和騎兵,脫身溜掉,他一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手持劍與盾跟著大步快跑,從酈山而下,經由芷陽抄小路走。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 (音 ㄉㄨㄛˋ ,估計) 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小路回到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推估我已平安回到軍營以後,你才進去。」
上圖:張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沛公已去, (音 ㄐㄧㄢˋ ,抄小路) 至軍中。
沛公已經離去,從小路回到軍營。
張良入 (謝罪) ,曰:「沛公不勝桮杓 (不勝酒力) ,不能辭 (辭行)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這時張良才入帳謝罪,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親自告辭。委派臣下謹奉白璧一雙,再拜獻給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給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沛公安 (何) 在?」
項王說:「沛公現在在哪?」
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 (督過,追究責備) 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的過錯,脫身獨自回去,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項王就接受了璧玉,放在坐位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亞父接過玉斗,丟棄在地上,拔劍擊碎它,
曰:「唉!豎子 (小子) 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 (我們) 今為之虜矣!」
說:「唉!這小子!不能夠和他一起圖謀大事!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了!」
上圖:曹無傷(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沛公回到軍中,立即誅殺了曹無傷。
上圖:劉邦與項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 全站分類: 藝文評論
  • 個人分類: 本紀
  • 此分類上一篇: 汪少華:與余英時先生論鴻門宴坐次尊卑
  • 此分類下一篇: 一念決生死,一宴定天下----《史記》:鴻門宴(重點解釋及問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歷史上的今天
  • 2024: ▲媽祖微電影系列.北港朝天宮【影音】
  • 2023: ▲相隔萬里的思念----葉珊(楊牧):給東碇島的伙伴們(原文)
  • 2022: ▲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蔣勳:巴揚寺的浮雕(原文+解析)
  • 2022: ▲欲上天堂,先下地獄----走進天堂的門票
  • 2022: 陳暐:痛苦太多,收穫太少----「教授」是美好職業?台大助理教授破除「天大誤解」
  • 2022: ▲厲鬼化為菩薩----菩薩的相(原文+解析)
  • 2020: ▲「不孝」的類型----《孟子.離婁下》:不孝者五(原文+翻譯)
  • 2020: 高中生《孟子》必讀的120段篇章
  • 2019: ■自我的抉擇----楚辭:漁父(原文+翻譯)
  • 2019: ■弱國「靠」外交----《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解析)
  • 2019: ▲楊照:無法抗拒的誘惑----《戰國策》:張儀之楚貧
  • 2019: ▲「狡兔三窟」的故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原文+翻譯)
  • 2018: ▲漢樂府第一長詩----無名氏:孔雀東南飛(原文+翻譯)
  • 2018: ▲知識、權勢、機心----〈桃花源記〉象徵的人生層次
  • 2018: ◎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的語言與節奏
  • 2018: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中的世界觀
  • 2018: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王維:桃源行(原文+翻譯)
  • 2018: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陶淵明:桃花源詩(翻譯)及桃花源記詩文比較
  • 2018: ▲不足為外人道----〈桃花源記〉中的象徵暗示
  • 2018: ▲樵客:意義最複雜的花卉----文學中的「桃花」意象
  • 展開分類 主編的窩 (9)
  • 育我師友 (7)
  • 手稿收藏 (1)
  • 塗鴉寫作 (23)
  • 自我省思 (5)
  • 教學點滴 (18)
  • 發言隨筆 (7)
  • 工作計畫 (0)
  • 國文學科中心 (4)
  • 武陵青年 (2)
  • 展開分類 閱讀書房 (10)
  • 藏書家 (4)
  • 閱讀之旅:經典書單 (14)
  • 閱讀悅讀 (18)
  • 研究方法 (4)
  • 學問人生 (5)
  • 治學地圖:參考工具書 (0)
  • 讀書方法 (1)
  • 書的演變 (1)
  • 藏書目錄 (591)
  • 圖書館 (1)
  • 展開分類 國文教學 (21)
  • 大考國文 (88)
  • 成語古今 (1)
  • 寫作教室 (32)
  • 文法修辭 (15)
  • 國文題庫 (32)
  • 國文教室 (30)
  • 國語文競賽 (24)
  • 國文課本 (13)
  • 應用文 (5)
  • 國中會考 (3)
  • 統測國文 (15)
  • 大考國寫 (32)
  • 大考趨勢 (7)
  • 教甄國文 (1)
  • 文學意象 (10)
  • 文白之爭(語文改革派) (81)
  • 文白之爭(經典傳統派) (38)
  • 文白之爭(持平中立派) (30)
  • 廉恥課文被刪事件(贊成方) (2)
  • 國文教學省思 (36)
  • 中國文學系 (16)
  • 展開分類 音樂.電影.多媒體教學 (21)
  • 流行音樂 (7)
  • 英文老歌 (3)
  • 心靈音樂 (0)
  • 民族音樂 (3)
  • 國語老歌 (6)
  • 影視配樂 (10)
  • 認識電影 (4)
  • 電影與文學 (6)
  • 電影欣賞 (8)
  • 電影歷史 (4)
  • 古典音樂 (1)
  • 台語老歌 (4)
  • 古典詩詞譜曲 (8)
  • 現代詩譜曲 (2)
  • 古典風流行歌曲 (9)
  • 卡通動畫 (8)
  • 大音希聲(古代樂曲) (4)
  • 影評劇本 (54)
  • 多媒體教學 (103)
  • 現代舞蹈 (1)
  • 遠距線上教學 (8)
  • 展開分類 古代人物傳記 (26)
  • 古人生平 (9)
  •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 (1)
  • 曹操、曹丕、曹植 (2)
  • 項羽 (1)
  • 張耳、陳餘 (0)
  • 孔子 (3)
  • 竹林七賢 (1)
  • 張良、蕭何、韓信 (1)
  • 戰國四公子 (2)
  • 關羽 (3)
  • 孟浩然 (1)
  • 王羲之、瑯琊王氏家族 (2)
  • 謝靈運、謝朓 (1)
  • 蕭統、劉勰 (2)
  • 李密、李靖、魏徵 (4)
  • 李白 (5)
  • 杜甫 (4)
  • 柳宗元 (3)
  • 李商隱 (1)
  • 李後主 (1)
  • 韓琦、范仲淹 (3)
  • 蘇洵、蘇軾、蘇轍 (12)
  • 劉伯溫 (1)
  • 王安石 (2)
  • 劉鶚 (2)
  • 古代女性 (13)
  • 展開分類 現代人物傳記 (32)
  • 簡媜 (1)
  • 鄭愁予 (3)
  • 蔣勳 (3)
  • 瘂弦 (4)
  • 余光中 (10)
  • 楊牧 (14)
  • 洛夫 (8)
  • 楊照 (1)
  • 王文興 (1)
  • 吳寶春 (1)
  • 齊邦媛 (19)
  • 雷驤 (4)
  • 吳明益 (1)
  • 張大春 (2)
  • 徐國能 (2)
  • 余秋雨 (1)
  • 王溢嘉 (2)
  • 吳念真 (2)
  • 張拓蕪 (2)
  • 辛意雲 (1)
  • 朱天心、唐諾 (1)
  • 鍾肇政 (12)
  • 周夢蝶 (1)
  • 鍾理和 (2)
  • 吳岱穎 (1)
  • 賴和 (1)
  • 張愛玲 (5)
  • 琦君 (2)
  • 林文月 (2)
  • 現代作家 (3)
  • 當代學人 (44)
  • 名人傳記 (5)
  • 展開分類 文學史 (4)
  • 文學史方法 (1)
  • 中國現代文學史 (3)
  • 台灣文學史 (6)
  • 中國文學史 (2)
  • 展開分類 文學理論 (5)
  • 文學創作 (5)
  • 文學批評 (12)
  • 文學桂冠 (4)
  • 中國文學概論 (3)
  • 文心雕龍 (9)
  • 展開分類 楚辭(離騷、九歌、天問......) (3)
  • 屈原楚辭 (11)
  • 楚辭綜論 (4)
  • 屈原以外楚辭 (3)
  • 展開分類 詩經、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詩話 (20)
  • 古典詩概論 (15)
  • 詩經 (50)
  • 樂府民歌 (19)
  • 文人擬樂府、新樂府 (42)
  • 唐代詩歌綜論 (6)
  • 漢魏六朝古詩 (22)
  • 唐代古詩 (26)
  • 唐代絕句 (39)
  • 近體詩格律 (6)
  • 唐代律詩 (26)
  • 唐宋詩比較 (2)
  • 宋代古詩 (4)
  • 宋代絕句 (9)
  • 宋代律詩 (8)
  • 宋代詩歌 (12)
  • 元明清代詩歌 (4)
  • 現代舊體詩 (2)
  • 閨怨愛情詩 (3)
  • 論詩絕句 (1)
  • 歷代詩論詩話 (6)
  • 展開分類 詞、詞話 (9)
  • 「詞」綜論 (10)
  • 王國維.人間詞話 (9)
  • 晚唐詞 (2)
  • 五代詞 (4)
  • 北宋詞 (33)
  • 南宋詞 (12)
  • 金元詞 (1)
  • 明清詞 (8)
  • 現代詞 (2)
  • 展開分類 曲、曲論 (1)
  • 元代散曲 (14)
  • 展開分類 短賦、漢賦、駢賦、散文賦 (3)
  • 漢代大賦 (1)
  • 唐宋散文賦 (8)
  • 六朝駢賦 (7)
  • 展開分類 古文 (10)
  • 古文概說 (8)
  • 先秦古文 (31)
  • 漢魏古文 (18)
  • 六朝古文 (34)
  • 北朝古文 (4)
  • 唐代古文 (45)
  • 宋代古文 (70)
  • 元代古文 (3)
  • 明代古文 (39)
  • 清代古文 (24)
  • 展開分類 駢文 (4)
  • 南北朝駢文 (5)
  • 魏晉駢文 (2)
  • 唐代駢文 (7)
  • 駢文概說 (1)
  • 展開分類 非文學類古代文本(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本草綱目) (4)
  • 夢溪筆談 (12)
  • 本草綱目 (1)
  • 中國古代科技史 (2)
  • 天工開物 (9)
  • 展開分類 神話概論、中國神話傳說 (4)
  • 神話概論 (3)
  • 四靈神獸 (6)
  • 神話傳說 (4)
  • 山海經 (3)
  • 展開分類 中國古典小說概論 (2)
  • 古典小說 (5)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2)
  • 展開分類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 (3)
  • 六朝志怪 (12)
  • 列仙傳 (3)
  • 世說新語 (12)
  • 展開分類 唐代傳奇小說 (5)
  • 唐傳奇.豪俠類 (22)
  • 太平廣記 (0)
  • 唐傳奇.神怪類 (20)
  • 唐傳奇.愛情類 (8)
  • 唐代傳奇概說 (1)
  • 展開分類 宋明筆記小說及話本小說 (6)
  • 三言二拍 (10)
  • 夷堅志 (1)
  • 杜騙新書 (2)
  • 大宋宣和遺事 (2)
  • 京本通俗小說 (5)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3)
  • 展開分類 元明清章回小說 (10)
  • 章回小說 (2)
  • 紅樓夢 (140)
  • 鏡花緣 (1)
  • 金瓶梅 (9)
  • 水滸傳 (16)
  • 老殘遊記 (16)
  • 儒林外史 (5)
  • 西遊記 (9)
  • 三國演義 (8)
  • 蔣勳說紅樓夢 (21)
  • 展開分類 清代筆記小說 (3)
  • 聊齋志異 (37)
  • 閱微草堂筆記 (3)
  • 其他筆記小說 (2)
  • 展開分類 寓言(韓非子、柳宗元、郁離子......) (9)
  • 寓言啟示 (8)
  • 郁離子寓言 (15)
  • 韓非子寓言 (16)
  • 柳宗元寓言 (11)
  • 說苑新序寓言 (3)
  • 列子寓言 (5)
  • 晏子春秋寓言 (5)
  • 其他寓言 (4)
  • 戰國策寓言 (2)
  • 展開分類 講唱文學 (3)
  • 彈詞 (1)
  • 諸宮調 (1)
  • 變文 (1)
  • 展開分類 中國古典戲曲、元雜劇、明清傳奇 (4)
  • 京劇 (7)
  • 雜劇 (15)
  • 傳奇(戲曲) (24)
  • 傳統戲曲概說 (5)
  • 展開分類 現代文學概論 (0)
    展開分類 現代詩學、現代詩 (36)
  • 現代詩概論 (15)
  • 現代詩史 (6)
  • 現代詩.陳育虹 (1)
  • 現代詩.林泠 (2)
  • 現代詩.余光中 (27)
  • 現代詩:白萩 (4)
  • 現代詩.非馬 (6)
  • 現代詩.向陽 (2)
  • 現代詩.陳義芝 (2)
  • 現代詩.吳晟 (1)
  • 現代詩.卞之琳 (2)
  • 現代詩.杜十三 (1)
  • 現代詩.蕭蕭 (3)
  • 現代詩.胡適 (1)
  • 現代詩.陳黎 (4)
  • 現代詩.方旗 (1)
  • 現代詩.謝馨(菲華詩人) (2)
  • 現代詩.李金髮 (2)
  • 現代詩.紀弦 (9)
  • 現代詩.洛夫 (24)
  • 現代詩.周夢蝶 (15)
  • 現代詩.徐志摩 (2)
  • 現代詩.席慕蓉 (7)
  • 現代詩.商禽 (11)
  • 現代詩.張默 (0)
  • 現代詩.張錯 (1)
  • 現代詩.覃子豪 (1)
  • 現代詩.焦桐 (1)
  • 現代詩.瘂弦 (15)
  • 現代詩.鄭愁予 (16)
  • 現代詩.楊牧 (14)
  • 現代詩.夐虹 (2)
  • 現代詩.蔣勳 (4)
  • 現代詩.羅青 (1)
  • 其他現代詩人 (5)
  • 新詩賞析 (1)
  • 展開分類 現代散文 (64)
  • 現代散文.楊牧 (8)
  • 現代散文.張曉風 (10)
  • 現代散文.利格拉樂阿𡠄 (2)
  • 現代散文.簡媜 (6)
  • 現代散文.周芬伶 (2)
  • 現代散文.蔣勳 (12)
  • 現代散文.琦君 (11)
  • 現代散文.梁實秋 (1)
  • 現代散文.陳列 (4)
  • 現代散文.朱自清 (7)
  • 現代散文.余光中 (5)
  • 現代散文.徐國能 (4)
  • 現代散文.洛夫 (1)
  • 現代散文.焦桐 (14)
  • 現代散文.林海音 (1)
  • 現代散文.冰心 (1)
  • 現代散文.黃春明 (4)
  • 現代散文.鍾理和 (3)
  • 新住民 (2)
  • 現代散文.夏曼藍波安 (1)
  • 現代散文.龍應台 (3)
  • 現代散文.舒國治 (3)
  • 死亡 (1)
  • 現代散文.陳義芝 (2)
  • 現代散文.齊邦媛 (2)
  • 現代散文.鍾怡雯 (1)
  • 現代散文.潘家欣 (5)
  • 現代散文.方梓 (4)
  • 現代散文.楊牧 (2)
  • 現代散文.廖鴻基 (1)
  • 現代散文.王鼎鈞 (11)
  • 現代散文.亞榮隆撒可努 (2)
  • 現代散文.張愛玲 (3)
  • 現代散文.林文月 (6)
  • 現代散文.林立青 (4)
  • 現代散文.陳芳明 (2)
  • 現代散文.余秋雨 (5)
  • 現代散文.楊照 (1)
  • 現代散文.詹宏志 (2)
  • 現代散文.王溢嘉 (2)
  • 現代作家.顧玉玲 (2)
  • 親情 (6)
  • 醫學 (1)
  • 老年 (1)
  • 環保 (17)
  • 生活 (5)
  • 愛情 (4)
  • 人性 (1)
  • 散文評論 (7)
  • 性別 (1)
  • 光陰 (2)
  • 生老病死 (2)
  • 自我存在 (2)
  • 生活隨筆 (2)
  • 原住民 (6)
  • 社會寫實 (2)
  • 教育 (1)
  • 飲食 (12)
  • 青春 (4)
  • 流浪 (2)
  • 自然 (12)
  • 旅行 (35)
  • 傳記 (3)
  • 佛教 (1)
  • 展開分類 小說概論、現代小說 (14)
  • 現代小說綜論 (13)
  • 小說概論 (13)
  • 現代小說.魯迅 (25)
  • 現代小說.張愛玲 (17)
  • 現代小說.白先勇 (31)
  • 現代小說.黃春明 (5)
  • 台灣鄉土小說 (1)
  • 台灣日治時期小說 (3)
  • 台灣懷舊小說 (1)
  • 現代小說.吳念真 (2)
  • 現代小說.洪醒夫 (5)
  • 現代小說.朱天文 (1)
  • 現代小說.鍾肇政 (3)
  • 科幻小說 (2)
  • 展開分類 武俠小說 (3)
  • 武俠評論 (5)
  • 俠的文化 (8)
  • 武俠小說 (11)
  • 展開分類 全球華人文學 (1)
  • 菲華文學 (1)
  • 展開分類 現代及外國寓言 (3)
  • 現代寓言 (11)
  • 幽默小品 (2)
  • 西方寓言 (1)
  • 展開分類 外國神話傳說 (2)
  • 希臘神話 (3)
  • 印度神話 (3)
  • 展開分類 外國詩歌及地方詩歌 (4)
  • 倉央嘉措 (5)
  • 紀伯侖 (6)
  • 西洋詩歌 (6)
  • 泰戈爾 (2)
  • 展開分類 外國小說 (8)
  • 英國小說 (2)
  • 法國小說 (16)
  • 拉丁美洲小說 (9)
  • 日本小說 (65)
  • 德國小說 (4)
  • 愛爾蘭小說 (2)
  • 美國小說 (1)
  • 西班牙小說 (2)
  • 展開分類 戲劇概說、電影劇本、現代戲劇、外國戲劇 (3)
  • 外國戲劇 (4)
  • 希臘悲劇 (6)
  • 戲劇概說 (7)
  • 展開分類 文字意義 (2)
  • 文字意義 (6)
  • 語言現象 (3)
  • 展開分類 生活哲學 (6)
  • 生命領悟 (34)
  •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 (11)
  • 格言語錄 (21)
  • EQ管理 (6)
  • 勵志奮進 (14)
  • 談情說愛 (0)
  • 展開分類 藝術、美學 (12)
  • 蔣勳談美 (17)
  • 流商刻羽 (14)
  • 舞出雲門 (2)
  • 中國藝術史 (8)
  • 故宮國寶 (12)
  • 西洋藝術史 (0)
  • 流行樂壇 (1)
  • 美的沉思 (3)
  • 書法之美 (31)
  • 博物館學 (9)
  • 古蹟風華 (2)
  • 當代藝術 (1)
  • 展開分類 鯤島尋源(台灣相關) (11)
  • 台灣歷史 (26)
  • 近代台灣 (12)
  • 民間信仰 (1)
  • 兩岸交流 (1)
  • 民俗信仰 (6)
  • 地方風土 (6)
  • 台灣古文 (46)
  • 台灣日治時期現代詩 (1)
  • 台灣古詩 (10)
  • 台灣文學 (3)
  • 台灣新文學 (3)
  • 展開分類 桃園文史 (1)
  • 桃園開發史 (1)
  • 展開分類 史記 (5)
  • 史記綜論 (14)
  • 本紀 (32)
  • 世家 (8)
  • 列傳 (74)
  • 表書 (2)
  • 展開分類 二十五史、歷史、史學 (16)
  • 中國歷史 (29)
  •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35)
  • 漢書 (6)
  • 後漢書 (1)
  • 宋史 (2)
  • 三國志 (8)
  • 晉書 (5)
  • 資治通鑑 (3)
  • 新舊五代史 (1)
  • 南史 (1)
  • 新舊唐書 (8)
  • 明史 (6)
  • 清史 (1)
  • 史學史識 (4)
  • 實用歷史 (15)
  • 歷史教學 (9)
  • 展開分類 中國思想史 (1)
  • 中國思想史 (9)
  • 展開分類 儒家思想、論語、禮記、易經 (11)
  • 生活論語 (30)
  • 禮記 (15)
  • 孔門氣象 (11)
  • 幼學蒙書 (4)
  • 易經 (6)
  • 中庸 (5)
  • 孔子家語 (2)
  • 韓詩外傳 (3)
  • 孝道 (1)
  • 論語 (7)
  • 儒家思想 (2)
  • 展開分類 孟子、荀子 (9)
  • 孟子概說 (7)
  • 孟子.梁惠王 (8)
  • 孟子.公孫丑 (14)
  • 孟子.滕文公 (3)
  • 孟子.離婁 (10)
  • 孟子.萬章 (3)
  • 孟子.告子 (9)
  • 孟子.盡心 (16)
  • 荀子 (5)
  • 展開分類 道家思想、老子、莊子、列子 (4)
  • 道家思想 (6)
  • 莊子 (49)
  • 老子 (6)
  • 列子 (11)
  • 展開分類 先秦諸子、墨家思想、法家思想 (4)
  • 墨家思想 (9)
  • 先秦諸子 (3)
  • 法家思想 (4)
  • 呂氏春秋 (2)
  • 展開分類 佛家哲學、禪宗思想 (1)
  • 禪宗思想 (3)
  • 展開分類 宋明理學 (1)
  • 宋明理學 (6)
  • 展開分類 傳統文化、比較文化學 (11)
  • 文化傳統 (24)
  • 新儒家 (7)
  • 比較文化 (10)
  • 晚清民初思潮 (14)
  • 古人食衣住行生活 (23)
  • 觀人於微 (2)
  • 傳統技藝 (6)
  • 東西文化交流 (2)
  • 民族主義 (5)
  • 五術命理 (3)
  • 人文地理 (1)
  • 展開分類 異國文化 (1)
  • 日本文化 (0)
  • 展開分類 教育省思 (27)
  • 教育省思 (56)
  • 翻轉教學 (18)
  • 高等教育 (24)
  • 教甄之路 (10)
  • 親子教育 (28)
  • 教專發展評鑑 (10)
  • 課業輔導 (6)
  • 學習歷程檔案 (4)
  • 素養教育 (3)
  • 學子心聲 (14)
  • 偏鄉教育 (5)
  • 教師成長 (6)
  • 學習留白 (4)
  • 教師甄選 (3)
  • 教專試題 (0)
  • 成長掙扎 (1)
  • 處罰管教 (21)
  • 教育政策 (13)
  • 班級經營 (6)
  • 大學考招 (7)
  • 性平教育 (8)
  • 學習熱情 (2)
  • 教材課本 (5)
  • 技職教育 (3)
  • 兩岸教育 (9)
  • 雙語教學 (1)
  • 外國教育 (16)
  • 展開分類 哲學概論、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西洋哲學史 (9)
  • 思考練功房 (21)
  • 科學哲學 (1)
  • 印度哲學 (1)
  • 形上學 (5)
  • 比較哲學 (1)
  • 歷史哲學 (1)
  • 人生哲學 (1)
  • 倫理學 (4)
  • 知識論 (1)
  • 展開分類 西洋哲學史 (2)
  • 古希臘哲學 (4)
  • 尼采 (6)
  • 展開分類 當代思潮 (15)
  • 後現代主義 (2)
  • 意識流 (2)
  • 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 (1)
  • 魔幻寫實主義 (2)
  • 象徵主義 (2)
  • 韋伯社會學 (3)
  • 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 (5)
  • 超現實主義 (1)
  • 人權價值 (7)
  • 法律公義 (3)
  • 自由主義 (3)
  • 女權運動 (4)
  • 社會主義 (1)
  • 存在主義 (1)
  • 公民素養 (1)
  • 展開分類 科學、科普閱讀 (7)
  • 數學 (1)
  • 人工智慧(AI) (3)
  • 科普教育 (6)
  • 天文學 (1)
  • 科普文學 (4)
  • 心理學 (3)
  • 生物學 (6)
  • 展開分類 生涯規劃、自傳、面試 (6)
  • 面試技巧 (3)
  • 自傳書寫 (5)
  • 生涯規劃 (6)
  • 大學生活 (1)
  • 高中生活 (1)
  • 校系迷思 (1)
  • 展開分類 社會觀察、人際職場、組織管理、媒體傳播 (9)
  • 性別平等 (8)
  • 社會評論 (11)
  • 生活新知 (4)
  • 職場歷練 (18)
  • 未來趨勢 (14)
  • 溝通互動 (11)
  • 媒體傳播 (5)
  • 組織管理 (3)
  • 會議規範 (1)
  • 展開分類 宗教、比較宗教學 (7)
  • 佛經法句 (23)
  • 基督宗教 (7)
  • 佛教文學 (1)
  • 佛家思想 (13)
  • 宗教哲學 (2)
  • 梵音佛曲 (7)
  • 佛教史 (4)
  • 展開分類 生死學 (3)
  • 死亡省思 (3)
  • 遺囑墓誌銘 (8)
  • 敬悼逝者 (4)
  • 展開分類 網海摭拾 (2)
  • 網路暫存 (23)
  • 網站連結 (1)
  • 展開分類 隱藏草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