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狂飙突进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欧洲和美国在浮夸的繁荣中幻想新时代的都市生活,新生的苏联也不甘寂寞。思想的碰撞和理念的冲突反映到城市规划中,便催生了那个时代梦想的极致体现——苏维埃宫。
“超级建筑”情结
1930年前后的苏联有充分的信心挑战土木工程的极限:西方饱受战争和萧条折磨,苏联则欣欣向荣。这片土地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必胜的信念鼓舞着苏联人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亦满怀豪情,希望迅速为苏维埃献上赞歌——一座座既能彰显荣耀又能体现感召力的摩天大楼。
1931年6月,苏维埃建筑学会提出了建造苏维埃宫的建议,苏共政治局欣然接受,将其作为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核心。宫殿将在克里姆林宫对面诞生,这里原本矗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东正教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沙俄为纪念1812年抗法战争胜利而建。1931年12月5日,大教堂在爆破中成为瓦砾,“上帝之宫”为“人民的宫殿”腾出了地方。
同年6月18日,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公开征集设计方案,短短一年就从世界各地收到了上百份设计稿。到1933年,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百位设计师寄来了400多份蓝图,其中不乏声名显赫的大师,如“现代建筑的旗手”、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接下来的几年间,苏维埃宫的蓝图经历了反复修改,建筑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小,高度越来越高,从建筑群变成了一栋高耸入云的单体大楼,楼顶的火炬青年也变成了列宁。1937年,苏维埃宫的设计终于定稿。
模型震撼世界
最后敲定的方案中,苏维埃宫的总体积为7.5万立方米,总高度达416.5米,是彼时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高楼。作为参照,苏维埃宫比开罗胡夫金字塔高278米,比科隆大教堂高255米,比罗马圣彼得教堂高272米,比巴黎埃菲尔铁塔高95米,比纽约帝国大厦高8米。
在这座建筑顶部,100米高的列宁雕塑迎风而立,46米高的自由女神像相形见绌。苏维埃宫的内部结构为下沉式,最底部是一个能够容纳上万人的会场,周围是副会场和博物馆,上层和会场外围空间将代替克里姆林宫,成为苏联最高权力机构的办公场所。这座建筑完成后将独占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世界上最大、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雕塑。
从美学角度看,苏维埃宫属于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裙楼如阶,高塔入云;气势磅礴,装饰华美。留存至今的效果图显示,苏维埃宫的内部设计同样壮丽奢华,罗马式的巨大穹顶、成百上千的爱奥尼亚式立柱,无不体现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威仪。雕塑和装饰从天神美女变成了苏联军人,橄榄枝桂叶变成了五角星和镰刀锤子。这种设计风格于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球,美国的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都是典型代表。
有了美轮美奂的设计图,兴奋的苏联人迫不及待地向世界炫耀。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成为再好不过的宣传平台,苏联馆最大的看点就是巨大的苏维埃宫模型,络绎不绝的游人对这一“奇迹”赞不绝口。
荣光成了
“莫斯科痘痕”
1937年,苏维埃宫破土动工,预计成本为40亿卢布,几乎相当于1940年苏联国家收入的1/4。地基的挖掘非常不顺利,因为苏联当时没有足够强力的工程机械能钻到如此庞大的建筑所需的深度,地质条件能否承受大楼的重量也是未知数。挖好了一部分地基,莫斯科河的河水涌入工地,工程被迫暂停。1939年,渗水问题解决,人们继续战斗。地面层结构施工完成不久的1941年6月,苏联人突然发现自己身陷战争。
面对纳粹德国的闪电攻势,苏联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自然无法继续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大批钢材、水泥、砂石甚至劳动者被转运到前线,连刚刚建好的钢结构都被拿去加固莫斯科的环形防御工事,项目设计小组则被疏散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但斯大林始终放不下这座建筑。1947年,他再次把苏维埃宫的建造提上日程,但由于复杂的地质和干瘪的钱包作梗,进度十分缓慢。直到他1953年逝世,预计建造的9座拱卫宫殿的建筑只建好7座,容纳苏维埃宫主体的空地依然是个长满野草的大水洼。
赫鲁晓夫上台后全面批判斯大林,苏维埃宫自然被叫停。1959年,赫鲁晓夫下令把“莫斯科的痘痕”改成“便民工程”,于是,克里姆林宫墙外出现了全球最大的露天恒温泳池。可供上万人戏水。1966年,泳池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莫斯科市民夏日的避暑胜地。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水电费急剧攀升,泳池的生意大不如前。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也渐渐逝去。
据《青年参考》
发布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