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铁1号”被拆除 借立体快巴概念圈钱的心已死?
就在去年 8 月初,长达22米的“巴铁1号”试验车在秦皇岛北戴河区首测亮相即引发社会关注,巴铁知识产权所有方、“巴铁科技”发言人李楠曾表示会在2017年开放第一条测试线路,如今这个愿望早已成为奢望,因为北戴河区将在月底前拆除“巴铁试验线”,恢复道路正常通行。
“巴铁计划”终于结束了?
去年的 8 月 2 日,包括笔者在内,朋友圈几乎都出现了一则关于“巴铁1号”的报道,而“巴铁1号”形象点说就是立体快巴,宽体高架电车,介于大巴与有轨电车之间,行驶于轻轨铁路而成为巴铁即快巴铁路,上层运送人群,下层空空有窗有灯可通行车辆,多车厢以便转弯。
该方案的发明人是宋有洲,在2016 年 5 月的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巴铁公司也有幸参加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示了巴铁1号的运作方式,这个以电力驱动、通过铺设轨道能在小汽车头上跑,以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公共交通工具,因为被《纽约时报》报道而引起人们关注,宋有洲也随之启动了立体快巴商业化推广。
2016年8月26日,巴铁公司与张家口桥西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规划2022年冬奥会前将20公里巴铁示范线建成并运营。这消息一传出,让不少人都以为这种“另类”的交通工具将会普遍推广运营,拯救城市日益拥堵的交通似乎真的有希望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 6 年前即2011年1月,北京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原计划在北京门头沟地区建设189公里的立体快巴轨道的项目,仅为研究性项目。立体快巴计划宣告夭折,此后宋有洲和他的立体快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见这6年来,宋有洲从未放弃过为立体快巴融资推广这一计划。
质疑声一直伴随左右
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除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并没有给宋有洲以及开发商巴铁公司带来什么积极的合作或投资,相反,人们却很乐于对巴铁1号能否真正上路,是否存在侵权等问题进行分析。有不少人认为,虽然巴铁把交通引向了空中,但是它的根基仍然扎在地面,这就与现行的交通体制产生了矛盾;再者,要想将巴铁推广开来,那么对现有交通道路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建,与地铁建设相比,其占用的空间和时间会更多,工程量可谓巨大,在此期间会对交通运行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就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够投入运营,那么巴铁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就是地铁,但是不管从技术的成熟程度还是成本费用,地铁都更有优势,并且地铁的速度飞快,巴铁要在短时间内将地铁比下去完全不可能,因此盈利能力令人担忧。
至于侵权问题,有人认为巴铁是抄袭了美国人克雷格·霍吉特与莱斯特·沃克在1969年提出的类似概念,但当时这个“巴铁”的概念被设计者称为Landliner,不过后来发现,Landliner是城际高架社区化火车并非市区快巴。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美国设计者从提出类似概念到现在仍未找到任何投资,可见这样的交通工具要上路有多么困难。
或许一直以来就是个噱头
在巴铁1号试验之后没多久,巴铁运营方资金链断裂、试验线停摆、拖欠设计款等多项问题就相继传出,然后相关人员突然从试验场地撤离,自此巴铁计划再无人问津。根据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官员透露,巴铁1号制造方已派一曾姓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并联系到生产厂家。目前,由北戴河区负责试验线的拆除和道路的修复,巴铁1号的生产厂家负责将巴铁1号移至附近一个停车场内,以待下一步处理。
话说宋有洲其民间发明家的身份一直被作为巴铁的宣传亮点之一,但没想到他的小学学历受到广泛质疑,成为网友“攻击”巴铁的理由之一。在2016年8月初的一次交谈中,宋有洲明确向记者表示,他是巴铁公司的总工程师,主要负责技术工作。然后在去年8月30日与记者的电话交流中,宋有洲称自己只是发明人,不负责技术的研发。技术顾问何大海表示“媒体的报道对我们有很大的误解,宋有洲和技术团队没有关系。
其实从头至尾巴铁计划就没有给人民和投资者足够的信心,其研究团队成员的资历和经验也经不起推敲,至今没看到任何研究机构或权威专家为巴铁的科学性背书。当然了,巴铁计划的推出或许压根就没想让它真正成功,只是以所谓的立体交通概念来获得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资者的投资。从6年前巴铁计划的胎死腹中,再到现在推出真车又草草宣告结束,足以让宋有洲和巴铁公司意识到,这完全不是一个现实可行的圈钱计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