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贫穷?——Nendo设计公司行动术之一】

【越努力,越贫穷?——Nendo设计公司行动术之一】


每一家设计公司都可能遇到一个巨大的窘境——那就是“越努力做设计,越赚不到钱”。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家设计公司过于注重设计的品质,势必会造成效率低下,收益自然就会缩水。换言之,挑战一个新项目时,花费的精力和金钱越多,越划不来。
反之,如果增加设计师的人数,多掌握一些不太在意创意和独创性的“流水线设计”(不知道这种说法合适与否),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增加收益。
有些时候,为了顺应客户的要求,只要拥有了让产品改头换面的技术,也可以做一些被称为“废弃案”的悲伤的设计。事实上,这类技术,只要是设计系毕业的人都能轻而易举的学会。也就是说,要培养这样的设计师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于是,像广告视觉设计等,越是流水设计作业多的领域,就越可能让那些人员数量大的设计公司维持良好的收益水平。



办公室里的佐藤大先生

说到设计,收益如何不仅仅跟业务内容有关,因为有时候,客户的“钱袋”和设计本身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比如产品设计,设计费一般是从“产品研发费”的预算中筹措而来的;室内设计的话,设计费大多是算在店铺开发费之内的;这两种都必须等到产品到了一定销售额之后才会支付给设计师。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包含设计费,内装费一共是多少多少”的说法。说到底,在财务上,设计费就相当于是一张墙纸一样可有可无的存在。
如果将要发给设计师的设计费加入到商品或店铺的整个成本当中,会因为设定的销售额太高而成为整个方案的绊脚石。这样的话,在设计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个设计到底能为提高销售额带来多大的影响呢?”这样一来,客户就会要求设计师做出短期就能见效的东西,设计起来就变得更局限,不得不在十分憋屈的环境下进行。
要是个人住宅的设计的话,房子本身是没有办法创造效益的,所以客户的钱袋自然就捏的更紧了。设计师需要花上两三年时间进行设计和现场监督,而且在竣工两三年之后还有可能找你维护或者跟踪,一件如此耗费心力的事情,能拿到的设计费却是微乎其微。
住宅设计一般来说都是和费用的斗争。越是廉价的住宅,越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降低成本,而且这个难度是很大的。住宅设计的市价,一般占总工费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当你辛辛苦苦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做出细节的时候,你和各位制造商苦苦交涉后减少了工程费,你能拿到的设计费也会相应的减少。
与此相对的是,视觉设计的设计费一般都是算在广告宣传费中的。一般来说,企业对于广告费用的投入会相对大一些,因此视觉设计的设计费用会较高些。
也许,你这时候会想,不如让所有的设计师都去做视觉设计好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美术大学和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都进入了广告界。于是,不同领域设计费高低的差别也造成了人才水平的悬殊。放眼整个社会,你会发现,越是资金雄厚的企业,越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自然而然的,近些年,日本的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变得越来越少了。同时,也不是说做视觉设计就没有问题了,随着每一天都在疯狂的消费自己的创意,设计师在未来某一天一定会觉得自己仿佛被掏空了。而且,如果日复一日的陷入这种流水线形式的设计工作中,时间久了,一定会思维僵化,创意也会变得越来越贫乏。



nendo办公室里大家工作的样子

即使那些在学生时代思如泉涌的人,一旦让自己沦落于广告界这个巨大的染缸中,就会无一幸免的变成这样,设计的东西也会毫无生命力。
于是,整个设计界变成了这样——人才奇缺的领域和逐渐消耗人才的领域,二分天下。如果两者间的流动速度加剧了,日本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势必会日渐低下。到时,即便花上十年二十年也是很难改变的,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抱歉,稍微说远了点儿,现在让我们继续设计公司经营这个话题吧。前面,我简单地提到了流水设计作业会受到客户的财政预支情况的影响,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新的视角:接单的多少也直接影响设计公司的经营。现在,有不少设计公司也会充分利用自己在默默无闻时期积累的大量人脉,去承接一些CAD制图等转手项目,以此增加收益。
有一种是专门从事建筑和室内的效果图等视觉设计的“效果图制作”的,还有一种专业制图的“绘图员”。虽然很多大型设计公司的兼职设计师和签约设计师也会承接这样的项目,但对企业来说,当项目极具增多时,小型设计公司就成为了最理想的外包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者间建立起了某种默契的供需关系。
由于这种固定的供需关系,经营业务特殊的设计公司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就算他们突然有一天想要转化经营方针,比如转化成“重视设计质量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设计公司的形态不会那么容易。 也就是说,所谓的“流水线作业”和“机械操作”都是深不见底的无底洞,一旦涉足就很难从中脱身。
区别设计公司最大的元素就是“创意”。正因为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创意”,那些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客户才愿意等上哪怕一年也一定要与你合作。不过令人困扰的是,越是这种以“创意”为先的设计师,越可能患有“设计费贫乏症”。即使米兰设计周这种设计界最巅峰的“圣地”,看上去也像是一个因为患有“设计费贫乏症”而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
只有极少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设计师才有机会通过世界顶尖制造商发布家具。但是有一点值得提醒,那就是越和这样的制造商合作,设计师的收入就会越拮据。
例如,要为一家意大利的制造商设计一款进价为五万日元的椅子(约合两千五百元人民币):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公司需要准备会议所需的模型、CG、图片等等,有时候还会提供素材样品。这些费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自掏腰包。
当设计公司提出自己的方案后,试制期可能长达一到两年。在这期间,平均下来每年必须去七到八次意大利。各番折腾下来,最后好不容易在米兰设计周上展出了,但万一口碑不好,还是会直接入库,再也没有被商品化的机会,这就百分之百会亏本了。假如,某个设计师的作品顺利通过了这个坎儿,幸运的被商品化了,在这之后制造商还需要花上一两年做商品开发。在开始开发的半年后,才能拿到最开始的设计费。如果是意大利商家,设计费一般在产品进价的百分之三左右,假使一张椅子大约进价五万日元(约合两千五百元人民币),一年间卖掉1000张的话,一般就能成为热销品进入尖端市场。这样,从萌发一个创意开始,实际上经历了整整四年半时间,而且要商品热销才能拿到一百五十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七万五千总之,无论怎么算,想靠这种模式的业务来维持一家设计公司的运转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设计公司能够坚持注重设计的品质吗,这样会踏入一个无底洞吗?事实上,无论哪条路都可能是一条通往地狱的不归路。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一边通过比拼创意做出与其他设计公司的区别,一边努力维持经济上的稳定,还能保证培育出一些优秀的人才呢?其实,nendo就是这种思考方式的产物。



nendo的休息室

也就是说,与先前提到的窘境来一个正面抗争。 在这些尝试中,nendo式思考法的特点在于,nendo在乎的不仅仅是能拿到多少设计费,而是将目标定位于稳定的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设计,或者说着眼于一个类似“平台式”的地方。 因为是“平台式”,采用的就不能是任何一所设计公司都能采用的结构形式。

之所以会抱有这种想法,可能跟我自己没有在其他设计公司就职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大学毕业之后,我就不得不完全靠自己从零开始构思一个设计公司,无论是多么小的细节都必须亲力亲为,nendo也就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我19岁时成立贸易公司,之后又有经营人才派遣公司的经验,也许这些与设计无关的经验在创立设计公司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实也只是摸索着前进罢了。

比如那个时候,我想要找人帮忙折弯一根铁棒,既不知道到底找谁做,也不知道市场价如何。于是,只能拿起电话本一个一个问,第二天再去现场学习,在学习期间一般会做错很多次,也会被骂,但仍然学会了不少东西。也正是由于抱着这种对什么都不了解的白纸心态,我常常有一种什么都能尝试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迄今为止依然在我的身体内存在着。



nendo工位

另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设计才能”。这倒不是因为谦虚,而是自从学生时代开始,我的确没有看到自己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设计才华。就算是现在,创意在我们设计公司的全部业务中的比例也只占到一到两成。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创意是区分一个设计公司的最大的元素,但是我们公司的创意恐怕有些少了。

另外,当我回顾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发现很多产品最终都没能让最初的创意实现到一半。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重新审视了一下剩下的八到九成的业务,发现只有切实做到了以下三点,才能完全活用我们的创意。

1.“耕耘”——创造让创意得以实现的环境和状况。

2.“培育”——与客户一起思考,完善创意。

3.“收获”——为了实现创意而努力收获。

按照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创意无疑是最重要的“种子”,但也只是最开始的“种子”。只要保证平稳的做到了上面的“耕耘”“培育”“收获”,就算不是最好的种子,也有可能让项目做到最后的成功。

如果是一家将100分创意做成40分的设计,和另外一家能稳定的将70分的创意做成100分的设计的设计公司,客户会选择谁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情况下,nendo会努力将70分的创意做成100分的产品,这就是“平台式”的生存方式。

发布于 2021-07-03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