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倾与外倾人的特点
在开始前,我不想使用“内向”、“外向”这样的词汇,这样的词汇总给人感觉充满了大众的喜好和偏见。内倾或外倾,其区分的本质是依赖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定的,而非根据日常表现,如“不说话”、“好交际”等特点模糊界定。本文主要围绕内倾和外倾人各自的特点展开讨论,另外也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在 普遍的认识 中,“内倾”是不好的“性格”。(在本文中,我并不会下结论说哪个好或者不好, 好坏只是大众的刻板印象 )
一、内外倾的判型
不论是内倾还是外倾,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外倾型的人通过与客体互动, 依赖客体而获得能量 ,客体具有一种明显的价值;内倾型的人 从自身内部获得能量 ,客体对他们而言甚至是充满危险的,他们不随意地与客体发生联系而耗费能量。如果把外倾型的人独自困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让他与外界接触和交往,他们很可能会发狂、歇斯底里;如果让内倾的人天天与人交往,他们也很可能会为如何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筋疲力尽,他们需要独处。(这个例子并不是绝对的) 二者的区别就显现了:外倾型的人普遍地定向于客体,客体有着更高的价值;内倾型的人被主观因素限制,主体有着更高的价值。 当然,你可能会说外倾的人也会喜欢独处啊,内倾的人也喜欢找人交往啊。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论题,即内外倾功能的使用强度及差异。而且,内外倾判型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以及主要是从客体还是从主体获得能量。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自称是内倾的,却话很多、非常喜欢和人打交道、找人玩呢?有的人自称外倾,却整天不说话?这很正常,世界万物都是联系的,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哪个人离群索居,重点在于 使用内倾或外倾功能的强度及熟练程度 。举个例子,我们熟知的与人打交道的功能是Fe(外倾情感),Fe在位于前两位的人,交际能力都不错,给人的感觉也是友好、和善、体贴的。但是,第一位功能(主功能)是肯定要比第二位功能(从属功能)强的,以Fe为首功能的人,交际手段多,朋友广,与不同的人处起来也是得心应手;而以Fe为从属功能的人,相比起来就要差一点,对这一功能的运用显然没有Fe首位的人那么灵活。从属功能是外倾的人,其主要功能一定是内倾的, 而主要功能的内外倾与否决定了人本身是内倾还是外倾 。
当人还是个孩子时,从属功能还很弱,没有出现明显分化,只有主要功能起作用,这时候的人会有非常明显的内外倾表现。例如内倾的孩子,他的主要功能是内倾的,可能就表现得非常听话、非常乖、不爱说话;外倾的孩子,他的主要功能是外倾的,可能就表现得非常淘气、不安分、话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内倾的人发展了外倾功能,开始变得爱与人交往、关心外部事务;物外倾的人发展了内倾功能,开始喜爱独处、反思等。在人的发展方面,内外倾功能是相互制衡的。
关于内外倾的判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一个人内倾还是外倾的标志,在孩童阶段表现得最明显。
2. 可以根据功能使用的熟练度和强弱判断内外倾,最常使用、使用得最熟练的功能(主功能)的内外倾性决定了人本身的内外倾性。
3. 能量获取来源的差异。
而不是依靠人们观察到的某些表现,例如不爱说话、喜欢交际等来判断。例如内倾型人使用外倾功能时,自然表现得就很“外向”,但这仅仅是某些时候的表现,这和本身外倾型人的“外向”是有区别的。
二、内外倾人的其他特点
内倾型:内倾功能的使用特点是“深”,例如感知组Ni和Si,特点都是相当聚焦;判断组Fi和Ti,一个对人一个对事,态度也是尤为深化的。不论他们的首功能是什么,其本质都是内倾的,都可以找到“深”的影子。在需要深度的事情(人)面前,内倾型的人表现得比较好。举个例子,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件相当有“深度”的事情,内倾型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坚持,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信念等。
但是,由于内倾型的人过分关注主体,他们更容易陷入到自我中心的情境中,尤其是他们陷入到内倾循环中时(往往是一三功能的循环,六八有时也会不知不觉掺杂进去)。这种 过分自我中心的态度 表现在:例如,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一是往往容易将错误、源头归咎于自身,忽视了客观因素的驱使;二是可能将自己所想的、所认为的投射到外界去,并对此毫不动摇,而事实却往往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 陷入到内倾循环中的人往往对客体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根据客观环境对自己所持的错误观念进行调整,此时需要外倾功能来平衡。 目的是增进他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认识到客观事物(人)是具有多样性的,情况也是复杂多变的,而不是囿于一己之见中,认为事情就是这样。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多样化。
外倾型:外倾功能的使用特点是“广”,例如感知组Ne和Se,特点都是相当发散;判断组Fe和Te,一个对人一个对事,态度也是广布的。不论他们的首功能是什么,其本质都是外倾的,都可以找到“广”的影子。如,Fe首位者的朋友相当多,几乎是交际方面的天生好手;Fi首位者的朋友可能很少,但知心不少,“真朋友”可能比Fe首位者还要多。在需要广度的事情面前,外倾型的人表现得比较好。举个例子,在维持人际关系、处理复杂事务、学习多样化的事情面前,外倾型的人可能更占优,他们更注重外界。
但是,如果外倾型的人过分关注客体,他们便容易陷入到外倾循环中,丢失自我。这种过分外倾的态度表现在:例如,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往往容易将错误、源头归咎于外界,忽视了主观原因的贡献;强力PUA外界,脾气暴躁,做事莽撞不计后果。另外,外倾型的人由于易被环境影响,在“坚持”方面他们做得也不如内倾型的人好。 陷入到外倾循环中的人往往对主体缺乏正确的认识,易被外界影响而变得情绪不稳定,甚至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直接模仿(内向投射),此时需要内倾功能来平衡。
上面的论述容易让读者产生一个误解:难道外倾的人都那么关注客体,如此“无私”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外倾型的人陷入到外倾循环中时,他们如果过度地PUA外界,将错误归咎于他人,相当于承认了一个事实:我是对的。而事实上,可能并没有明显的对错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或者仅是误会而已,而他们却急于证明“我是对的”,这就是明显的自我中心态度了。当出现过分外倾时,与之对抗的便是心理能量的内倾。之所以说内倾功能可以打破外倾循环,是因为内倾功能具有“深”的性质,它能帮助人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所在,认识自己,使人静下来。
另外,肯定有人说,我是个外倾的人,我也没老把错误推到外界啊。要注意的是,上面“自我中心”和“过度外倾”的 表现 只是一个举例说明,只是一个倾向性。 但不论表现如何,根源要么是主体对客体缺乏正确认识(内倾循环),要么是主体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外倾循环)。
三、为什么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内倾”是不好的“性格”
首先这话有两个错误,一是“内倾”不能算是一种性格,它顶多算是一种普遍的特点;二是内外倾与否跟好坏完全搭不上边,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大致地分出一个高下。但这种刻板印象依旧形成了,而且挥之不去,所以我推测这种“具体情境”,是对外倾型人更友好的。具体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 内倾功能都有一种“封闭”的特点,在外倾者看来,它阴晴不定,捉摸不透,甚至是让人感觉“不友好的”。因为外倾者以客体为重,当外倾者使用外倾功能靠近内倾者时,他们是期望客体有回应的,但内倾者却不买他们的账(此处特指孩童阶段或陷入内倾循环中的内倾者)。这样就很容易被人 误认为 “不友好”、“沉溺于自我”、“不说话”等,偏见就形成了。其实当内倾者灵活使用外倾功能时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友不友好是看内心,不是看内外倾。
2. 人是群居动物,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正常情况下,没有哪一个人会离开群体自顾自地过活。而与别人联系、交往,一般都是使用的外倾功能,在功能发展强度相同的前提下,内倾者相比外倾者来说还是要劣势一点的。
3. 前面提到,内外倾与否,在孩童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偏见一般也是这时候形成的。
实际上,内外倾无所谓笼统的好坏,只有在某一具体情境“适合”还是“不适合”的问题。不论是内倾者还是外倾者,当功能发展健全,内外倾功能运用自如时,就可以说是“比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