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 35 号)第二十三条规定要求,校学术委员会年度报告对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对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及履职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一、 2017 年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

2017 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面向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内涵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研与学术等工作,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出成就。

1. 学科建设

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校今年工作重点,学校注重顶层设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推进学校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编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文件,在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善林院士的领导下,精心组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调研、论证,按照教育部对我校“双一流”建设的建议要求,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决定在全面建设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学科,该学科是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学科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完成我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并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及时向教育部报送《合肥工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9 21 日教育部发布“双一流”建设名单,我校入选一流学科 建设 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开启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学校积极抓住学位授权点建设机遇,积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徽省学位委员会文件精神和要求,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动员、组织协调,开展了 2017 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本次学位授权点申报,我校共申报 10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5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获批 4 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1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5 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学校确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推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鼓励科研促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 )科研项目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稳步增长,质量和层次有显著提升。纵向科研项目到帐经费为 24361.43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重大突破,首次获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同时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 创历史新高,项目数位居全国排名第 20 ) 。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4 项,总直接经费 6285.1 万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7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子课题 1 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2 项,其中重点项目 1 项。获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3 项,其中获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牵头项目 1 项,牵头课题 7 项,总合同经费 3547.83 万元。获批各类军工项目 19 项,其中首次获批装备发展部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 1 项,合同经费 700 万元;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 10 项,首年合同经费 845 万元。获批主持和参与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 30 项,其中我校作为主持单位 6 ( 总合同经费 740 万元 ) 。首次获批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 1 项,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2 项。

横向科研项目发展势头良好,产学研合作不断升级。新增立项横向项目 740 项,合同总经费 19405.88 万元,其中 100 万元以上项目 39 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 12408.47 万元。需求传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持续深化,“天长模式”在全省多个地区获得创新性复制与推广。

2 )基地建设

2017 年学校整合资源凝练特色,科研基地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学科方向,积极组织“高端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和“光电显示产业创新中心” 2 个平台进行建设方案论证,目前 2 个平台建设项目已正式列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 2017-2020 )。

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7 年获批“先进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业安全与应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监测工程实验室”等 3 个省级科研基地。组织完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11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推荐上报工作;组织参加安徽省科技厅所属科研基地考核评估,我校 2 个基地平台评估结果为优秀;组织参加安徽省发改委所属省级平台评估考核, 3 个基地平台考核结果为优秀。

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 2017 年安徽省“三重一创”创新政策奖励;“智慧养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得合肥市科技局奖补资金支持。

3 )科研获奖

2017 年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 34 项。首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1 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23 项,其中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 2 项,首次在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实现“零”的突破;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1 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获得其他省级和全国行业协会(学会)科学技术奖 8 项;获得安徽青年科技奖 2 项。

2017 年学校社科联被评为安徽省“三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学校社科联 5 项研究成果入选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其中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

智库研究成果《政府网站标准化规范化研究》首次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 11 份研究报告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发改委等省级政府部门采纳。

3. 师资队伍建设

2017 年,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我校汪萌教授申报的《多媒体分析与搜索》项目获 2017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洪日昌、黄海鸿、段亚君、姜元春获得 201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于连栋教授入选 2017 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安徽省 2017 年平台引才资助奖补奖励。刘心报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会评环节,龙建成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会评环节。

学校积极搭建学科平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7 年引进人才全职到岗工作共计 47 人,其中 “黄山学者”特聘教授 2 人,“黄山青年学者” 2

配合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201 7 年度聘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 、国家电网公司陈维江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等 3 人为我校 顾问教授,聘任 2011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 Dan Shechtman 教授、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 Nikolaos Chatziargyriou 教授、加拿大联邦政府国家研究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张久俊院士等 10 人为我校客座教授,聘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工程学院王焕庭教授等 19 人为我校 兼职教授,并 规范了 聘程序和 聘仪式。

4 .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着力培养一流人才。

1 )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体系”教学过程管理及督查, 3 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和认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引导传统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及新工科建设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编制各学院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推进合肥校区和宣城校区教学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发展。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科为基础实行统一管理,抓好创新导向和学术精神培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与提升,打造“精品课堂”。在安徽省高校教学微课课程教学竞赛中, 1 人荣获特等奖、 2 人获一等奖、 1 人获二等奖。

2 )大学生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院层面,组织各学院编制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院发展思路,立足现有学科专业基础条件和特色,统筹教学资源。学校层面,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以及校区专业布局开展新专业申报, 2017 年共申报了生物科学、机器人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三个新专业;积极引导传统专业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按照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开展专业调整和改造;根据“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精神,完善了 2015 版教学计划中的辅修模块,明确了辅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

3 )新工科 建设

学校 稳步推进新工科建设,开展创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新工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组织开展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申报,在校级的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相关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项目,引导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根据学校“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精神,制定并出台了《合肥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组织学校遴选出的 2017 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承办学院开展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和实施方案的重新优化,以确保学院相关方案符合学校顶层设计的相关要求。

4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

学校 不断提升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6 名教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首批人才库。学校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首批成员 , 荣获全国第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制度。 2017 年共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80 项,立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44 项,立 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590 项。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1061 项,其中国际级奖 38 项、国家级奖 328 项、省部级奖 695 项。成功举办安徽省第三届“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 , 7 个金奖、 14 个银奖、 9 个铜奖及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五届“挑战杯”上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在“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中获二等奖 1 项。在第 21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赛上,我校的 HfutEngine 代表队获得世界杯决赛足球仿真 2D 项目第 5 名。在刚刚公布的全国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中,我校排全国第 37 名。连续保持较高就业质量,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6.60%

5 .学术影响力

学校强化质量导向,完善激励政策,加强成果培育,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1 )学术论文

2017 年科睿唯安( ClarivateAnalytics )公布全球 2017 年“高被引科学家( Highly-CitedResearchers 2017 )”名单,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汪萌教授入选该名单。 2017 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共入选 265 人次。

2017 10 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 2016 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我校有 2 篇论文入选,分别是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丁明教授发表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的论文“一种适用于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心王辉老师发表于《物理学报》的论文“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动力学研究”。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科技论文的最新统计发布结果, 2016 年论文被收录及引用情况如表 1 示、高端论文产出情况如表 2 所示。

1  2016 合肥工业大学论文被收录及引用情况

检索系统

2016

数量(篇)

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排名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1489

44

60

69

47

48

科学引文索引( SCIE

891

74

76

81

93

91

工程索引( EI

1077

50

51

52

55

56

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 CPCI-S ,即原 ISTP

267

46

62

81

71

75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 CSTPCD

4321

7975

50

55

49

59

58

科学引文索引( SCI

4128

35371

83

85

91

92

98

2  2016 合肥工业大学高端论文产出情况

类    型

数量(篇)

全国高等院校排名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

824

56

SCI 学科影响因子前 1/10 的期刊论文

167

51

作为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

241

57

2 )专利情况

2017 年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申报专利 1330 其中发明专利 1176 项、 PCT 申请 3 ); 获批授权专利 571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462

3 )学术交流

校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资助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开展学术交流与讲座,在校园网单独开辟“报告讲座”专栏, 2017 年度共组织开展 674 场学术报告, 其中院士报告 18 场,国内外学者和企业高管 656 余场, 进一步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

二、学术委员会组织体系建设和学术事务管理

学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定、审议、评价和咨询等职权。完善 基层学术单位的组织建设, 成立校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 ,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涉及到的学术评价、高水平论文认定等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 ,较好地落实教育部“放管服”精神

1. 学术委员会组织体系建设

1 )成立校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

为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在学术事务管理的作用,规范学院学术事务管理,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各学院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分委员会。经学院提名评选、校学术委员会审查、 2017 2 28 日校长办公会审议,确定校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校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是校学术委员会在学院的分设组织,其组织构成和运行规则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行使学院内的学术事务管理职权。学院应当充分发挥学院分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并支持学院分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并为学院分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2 )成立校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

为满足新形势下对生物医学研究及其伦理管理的要求,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文件,设立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 2017 11 13 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和委员会名单。校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贯彻执行国家生物医学伦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完善我校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指导、评估、审查我校生物医学研究工作;开展相关培训、咨询等工作。

2. 学术事务管理工作

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权力机构,校学术委员会认真履行其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职责。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合工大政发〔 2016 128 号)规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定、审议、评价和咨询等职权。 2017 年校学术委员会学部分委员会召开本学部全体会议 6 次。一年来共开展学术审议和审定 7 项(次)、学术评价 5 项(次)、学术咨询 5 项(次),发挥了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

2017 4 月,根据人事部的要求和科研院提交的材料,校学术委员会对 2016 年度职称论文进行审议; 2017 4 月和 6 月,根据教务部提交的材料,校学术委员会分别对“教学工作量和实验教学工作量办法修订稿”、“ 2017 年度新专业申报”进行审议; 2017 7 月,根据研究生院提交的材料,校学术委员会对《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助研岗位管理办法(讨论稿)》进行审议; 2017 11 月,根据人事部提交的材料,校学术委员会对《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工程、实验、高教管理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试行办法》进行审议; 2017 11-12 月,根据人事部提交的材料,校学术委员会对《合肥工业大学 2017 年教师绩效拨款方案》进行审议; 2017 11 月,校学术委员会对《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进行审定。

2017 4 月,受人事部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对学院拟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行学术评价; 2017 9 月,受教务部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 2017 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学术评价; 2017 11-12 月期间,受研究生院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 2017 年度研究生交流年会优秀论文和科技标兵的学术成果进行学术评价; 2017 11 月,受人事部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对“高水平论文”的标准进行学术认定;配合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校学术委员会对我校拟聘请的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进行学术评价。

受科学技术研究院委托,校学术委员会对以下学术事务提供咨询或推荐专家: 2017 年度“学术新人提升计划”、 2017 年度校立培育计划项目、 2017 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推荐、 2017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2018 年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预申报)。

3. 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处理

坚持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原则,严肃查处学术不端事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和配合,完善学术不端查处工作机制,完成学术不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017 年,受理了对某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等举报。目前均已完成对举报的调查和学术认定工作。

三、结束语

2017 年,学校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围绕 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凝练学科发展特色,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推进学校发展;学校确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鼓励科研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精神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加强基层学术单位的组织建设, 成立校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学院分委员会,较好地落实教育部“放管服”精神 。在学校职务评聘涉及到的学术评价、研究生交流年会推荐论文和科技标兵的学术评审、高水平论文认定等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尊重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弘扬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 ,优化学风建设 ,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