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内容与形式紧贴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它的曲调不仅优美悦耳,且平易近人。1954年9月,《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轰动全国,黄梅戏由此家喻户晓。有着“中国乡村音乐”之称的黄梅戏之所以深受百姓喜爱,正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群众。
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剧照,表演者(左起):王少舫、严凤英、张云风。资料图片
一度突破地域限制 走向海内外
地方戏一般流行于发祥地,而黄梅戏却早已突破了地域限制,凭借《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剧目,在海内外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影响,剧团数以百计,观众数以亿计。
特别是1954年后的十年间,黄梅戏的发展盛况可谓“繁花似锦”。不仅安徽及附近省份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成立了许多黄梅戏剧团,就连远在东北吉林的一些地方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不仅大陆民众喜欢看黄梅戏,到五十年代后期,黄梅戏风靡香港、台湾甚至走出国门传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更令人惊叹的是,港台的电影界竟创造了“黄梅调”这一新的电影类型,且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黄梅戏不断出人出戏,不仅舞台上新剧目不断,优秀的黄梅戏电影、电视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老艺术家焕发青春,新一代演员则经过专门艺术院校的培养,形成新生力量。新老艺术家联袂创演了《龙女》《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风雨丽人行》《红楼梦》《徽州女人》等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巨大影响的剧目,这些剧目培养出了韩再芬、“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黄新德、张辉等著名演员。黄梅戏电影如《杜鹃女》《龙女》《朱门玉碎》《鹊桥情侣》《徽商情缘》等,黄梅戏电视剧如《双莲记》《新婚配》《郑小姣》等,备受欢迎。一些黄梅戏电视剧每当播出,真可谓“万人空巷”。黄梅戏的传播盛况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经典仍受欢迎 新佳作有待开发
进入新世纪之后,黄梅戏业界不断适应新环境、进行着艰辛探索,一些新创剧目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经典剧目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依然受到新老戏迷的喜爱。
在新创剧目中,出现了《小乔初嫁》《薛郎归》《半个月亮》《娃娃要过河》《鸭儿嫂》《徽州往事》等作品,在戏曲界产生一定影响。如历时6年打造的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徽州地域文化,曲调靠近传统的同时吸收现代元素,旋律既保持了黄梅戏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感。该剧自2012年底推出以来,在全国巡演百余场,获得专家与观众的认可,主演韩再芬也因此摘得她的第二朵“梅花奖”。
然而,纵观这些新创剧目,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超越黄梅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成为新经典的作品。在基层,这三部骨子老戏是各剧团的必演剧目,即便是天天演,也天天都会有人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目不仅是老戏迷的心头之好,同样也吸引着当下年轻人的目光。一些剧团将这些戏曲的片段搬上短视频平台表演,短时间内便收获超过百万粉丝。“老三篇”仍是人们说起黄梅戏就会想到的作品。
为何这些作品能够历经时间长河,收获几代人的喜爱?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贴近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这些戏曲故事多脱胎于民间传说、传奇,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体现着他们对善恶忠奸的价值判断,普通观众非常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剧目的唱腔设计淳朴自然、优美柔和,富有感染力且易于传唱,在民间广受欢迎。
此外,黄梅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始终保持繁盛的创作和发展态势,这与当时良好的戏曲生态环境有关。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黄梅戏发祥地的安徽省将黄梅戏打造为该省的一张名片,在人才培养、剧目创演、院团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得力措施。而黄梅戏基本曲调的滥觞之地湖北省则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并持续推进。当下,我们需要加强黄梅戏创作力度,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新佳作。
《女驸马》作为黄梅戏经典剧目,常演常新,图为韩再芬版《女驸马》剧照。资料图片
培养本土人才 加强小戏创演
黄梅戏起源于民间,其活力仍在民间。想要创作出更“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黄梅戏仍需深深扎根基层,在群众中继续生长。
一是要培养本土的、熟悉所在区域文化的编剧、作曲人才以推动剧目创作。如果说戏曲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那么,地方戏就是地方文化的结晶。正如前文提到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黄梅戏之所以好戏频出,与拥有大量熟悉以安庆为中心的地域文化、长期在黄梅戏艺术氛围中熏陶的编剧人才和对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庆与黄冈民歌小调深有研究,懂得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音乐特点的作曲人才密切相关。当下的黄梅戏在本土编剧与作曲人才上已经无法满足创作需求,一方面亟须进行长期、整体布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选拔熟悉地域文化、热爱黄梅戏并有较为厚实的文学基础、潜在的创作才能和具有较高的音乐造诣的青年人,或通过黄梅戏剧本和黄梅戏歌曲创作大赛,发现编剧与作曲人才。
二是创演一批充分展示黄梅戏剧种风格的剧目。黄梅戏的风格是抒情、浪漫、诗化,成功的剧目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音乐唱腔、场景氛围,都突出地展示了这样的风格。正如剧作家金芝所说:“在黄梅戏的剧目中,如果闻不到泥土的芳香,感受不到生活的气息,听不到悠扬的牧歌,看不到智慧的幽默,不是徜徉在情感的溪流中,沐浴在诗意的和风里,领略不到演员的青春风采,那就是一个艺术上不对路子的问题了。”在剧目创新创作中,应始终坚守已经被人们高度认可的抒情、浪漫、诗化的传统风格。
三是在小戏创演上下功夫。黄梅戏源于民间小戏,开始所演的多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有“小戏七十二,大戏三十六”之说。其实,小戏并不一定“小”,就受观众的欢迎程度、演出的经济成本和便捷度、优秀剧目的影响广度来说,比起许多大戏来,毫不逊色。黄梅戏小戏最为贴近民间,要加强小戏创作,改变自《天仙配》《女驸马》等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艺术创作长期将目光放在大戏上的状况。同时,要给传统题材小戏注入时代精神。这方面,近年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进行了成功探索。该剧虽然讲述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朱买臣休妻的故事,但所塑造的妻子玉天仙形象和以往的史书记载、民间传说、戏曲叙事大不一样。编演者以同情她的态度,描写了她一生的不幸,将传统故事与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引发观众对婚姻、家庭、人生、境遇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另外,还要重视表演人才的基础性培养,让黄梅戏后继有人。一台戏即使有一流的剧本、一流的作曲、一流的舞美、一流的导演,没有一流的演员就很难有一流的艺术呈现。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鼓励有天赋的学生进入黄梅戏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要通过经典剧目的传承实践,加快青年演员锻炼成长,打造黄梅戏领军人物,发挥领军人物对戏曲创新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总之,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积累了上千个剧目、形成了鲜明艺术风格的黄梅戏,只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深深扎根基层,时时想到老百姓的审美需求,一定会迎来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7日 16版)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黄宏嘉
许厚泽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朱能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