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

赵孟𫖯行书书法作品
展开 1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洛神赋》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𫖯师法“ 二王 ”,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洛神赋》亦是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3]
中文名
洛神赋
作    者
赵孟𫖯
创作年代
元代
作品别名
为盛逸民书洛神赋(全称)
材    质
纸本
书法类型
行书
规格一
纵29厘米,横220.9厘米
规格二
纵29.2厘米,横193厘米
字    数
902字
现收藏地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收藏地二
天津博物馆

书法内容

洛神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1]
此卷《洛神赋》共80行,共钤印37方。末署款“子昂”,无年款。后有元代 李倜 ,明代高启,清代王铎、 曹溶 四家题跋。前隔水王铎“戊子五月”又题。 [1] [5]
  • 版本二
洛神赋(天津博物馆藏品) [2]
此卷《洛神赋》共68行。末署款“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为盛逸民书”、“子昂”。卷尾有元代何心山、倪瓒题记,清代英和观款。 [2] [6]

创作背景

赵孟𫖯五岁起开始学书,几无间日,对书法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赵孟𫖯是元代复古派的领袖,因为他的推动,元代在继承传统,特别是在继承“二王”的书风上出了不少大家。他大力倡导以古法为准则,不取南宋以来的书法之风。赵孟𫖯学“二王”,功夫最深,尤其是 王羲之 的《兰亭序》和 王献之 的《洛神赋》。他的这种临习摹写,并非仅求形似,而是通过临写“二王”,求其用笔之法,求其风格神韵,以炼造自己的风格。经过长期的荟萃众长融会贯通,赵孟𫖯46岁之后,终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体,行书《洛神赋》就是这种高度成熟的重要标志。 [7-8]
  • 版本一
此卷《洛神赋》行书作品无年款,但据考证大约书于大德末或至大初年(1308年左右)期间。 [9]
  • 版本二
此卷《洛神赋》行书作品,于元大德四年(1300),即赵孟𫖯47岁时为时人盛逸民所书。 [10]

艺术鉴赏

播报
编辑
洛神赋(天津博物馆藏品)局部图
《洛神赋》之结体行中兼楷,结体严谨,端正匀称,字形略扁,字势优美潇洒,清俊遒媚而内含风骨。其书法虽然出入“二王”之间,但是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例如在《洛神赋》篇首“言”的书写,赵孟𫖯有意将言字中第一笔横画拉长,整个字向右上拉起,使字体重心偏离中心。《洛神赋》多处可见其敦厚、平正、朴素、偏扁、带有古意、略微右斜的字势,皆为赵孟𫖯其独特的书法风格。 [3]

章法

洛神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局部 (4张)
《洛神赋》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匀称、和谐中正、力追古法,用墨刚柔相济、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气脉连贯、时而轻柔婉约,时而浓墨重笔。这使章法上呈现出对比变化,增加了章法上的“观赏性”,丰富了章法上的内涵。《洛神赋》书法中纵有行、横无列,粗细、浓淡的变化丰富,上下左右呼应成章,观其全篇和谐统一,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呈现出庙堂气息,整齐规范,融合各家,雍容典雅,温润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赵孟𫖯追求“中和”审美理想。 [3]

名家点评

元代书法家 李倜 :“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6]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高启 :“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6]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 王铎 :“光怪夺目,真沉泗之鼎复现人间。” [12]

历史传承

此卷《洛神赋》于元大德四年(1300)创作完成后,经多方鉴藏,后被收入清代宫廷,卷上共钤印37方,清代 卞永誉 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和清内府秘藏《石渠宝笈》皆有著录。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一直作为其馆藏品。 [13-14]
  • 版本二
此卷《洛神赋》于元大德四年(1300)创作完成后,曾先后被明代项子京,清代 陈准 、陈崇本、孙尔准、崇恩、近代 张翼 等名家所收藏。直至1981年,张翼之子 张叔诚 将其捐赠给了天津博物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