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弋”字作“图A”、“图B”、“图C”、“图D”等形,像一种下端很尖的柲状物。西周金文作“图E”,或省作“图F”。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或下加饰笔,遂与“戈”形相混。 《说文》篆文作“图G”,是讹变的形体,认为弋字“从𠂆,象物挂之也”也是错的。汉简中的“弋”字更接近于古文字“弋”的形体。“弋”字本义是木桩,后作“杙”。《说文》:“弋,橜也,象析木衺锐著形。” 《尔雅·释宫》:“鸡栖于弋为榤。”引申义有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西周金文“弋”通“式”,用于句首或句中,是劝令之词。“图H”方鼎:“朕文考甲公、文母日庚,弋(式)休则尚。”召伯虎簋:“弋(式)伯氏从许。”与《诗·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之“式”用法同。“弋”又通“代”。楚帛书:“四神相弋(代)。”
[2]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名词
|
木桩。
|
spile
|
《尔雅·释宫》:“鸡栖于弋为榤,凿垣而栖为埘。”
汉扬雄《长杨赋》:“椓巀嶭而为弋,纡南山以为罝。”
《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杙。”
|
|
带丝绳的箭。
|
a retrievable arrow with a string attached to it
|
《楚辞·九章·惜诵》:“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淮南子·脩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宋陆游《东斋夜兴》诗:“忽忆江湖泊夜船,号鸣避弋闹群鸿。”
|
弋、弋罗、弋缴
|
|
禽鸟。
|
bird
|
《晏子春秋·杂下二六》:“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苔菜耳矣。”
吴则虞集释引孙星衍云:“言炙食三禽。”
《大戴礼记·夏小正》:“十有二月鸣弋。”弋也者,禽也。”
王聘珍解诂:“弋,谓鸷鸟也,鹰隼之属。”
唐陆龟蒙《江墅言怀》诗:“汀洲藏晚弋,篱落露寒春。”
|
||
通“黓”。黑色。
|
black
|
《汉书·文帝纪赞》:“身衣弋绨。”
|
弋祶
|
|
动词
|
用带丝绳的箭来射。
|
hunt with bow and arrow
|
《诗·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郑玄笺:“弋,缴射也。”
司马相如《子虚赋》:“微矰出,纤缴施,弋白鹄,连鴐鹅。”
唐李绅《翡翠坞》诗:“弹射莫及弋不得,日暮虞人空叹息。”
|
弋射
|
指狩猎。
|
《吕氏春秋·处方》:“韩昭厘侯出弋,靷偏缓。”
高诱注:“弋,猎也。”
《晋书·谢安传》:“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出咏属文。”
|
|||
取。取代。
|
take
|
《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孔传:“弋,取也。”
|
弋窃
|
|
取。俘获;捕获。
|
清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贼所负恃,以罗浮山为窟耳。若裹粮入山,穷力四捕,陈曾可弋也。”
|
|||
(参考资料:
[3]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