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楊學德|老地方見
(263)
特羅拉馬,《異中求同》,2024
(262)
劉曉輝|香港的花
(261)
黃炳,《肛門耳語》,2024
(260)
黃炳,《耳屎落石》,2022
(259)
黃炳,《吹哨人》,2024
(258)
陶輝,《辛苦》,2023
(257)
關尚智,《移交》,2023
(256)
關尚智,《保衛關尚智》,2023
(255)
關尚智,《呵欠》,2011
(254)
關尚智,《二百萬(日幣)》,2022
(253)
邵若然|與此同時
(252)
楊季涓|秋天的落葉和果子
(251)
艾域克·柏達|Ralentir Le Vent
(250)
特羅拉馬|逆流
(249)
特羅拉馬,《匿名》,2023
(248)
賴志盛,《恍恍》,2023
(247)
楊嘉輝|閉目塞聽、安神助眠
(246)
蒂梵妮·鐘|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
(245)
鄭波|蕨、松、山毛櫸、金合歡
(244)
鄭波,《植物的政治生活 I》,2021
(243)
鄭波,《薩摩爾》,2023
(242)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靜默星球:2021-2022作品選集
(241)
許鶴溪 | 橙,柑橘和橘
(240)
楊嘉輝,《Often easy, sometimes impossible (feat. William Lane)》,2021-2022
(239)
陶輝,《拍攝之夜》,2022
(238)
楊嘉輝,《煙霧奏鳴曲》,2020,於2021修改
(237)
陶輝,《奔放》,2021
(236)
鄭波,《春之祭》,2021-2022
(235)
賴志盛,《多餘》,2022
(234)
賴志盛 | 台北當代2022
(233)
娜布其 | 幽靈,皮膚,居所
(232)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記憶》電影預告,2021
(231)
賴志盛 | 繞梁,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230)
劉曉輝 | 轉身, 北京798藝術區
(229)
于吉 | Forager
(228)
娜布其, 《噴泉:夜晚花園》, 2020
(227)
袁遠 | 歪扭珍珠
(226)
特羅拉馬, 《Madakaripura》, 2020
(225)
黃炳, 《黃炳寓言(二)》, 2019
(224)
聆聽安寧
(223)
特羅拉馬 | Madakaripura
(222)
黃炳, 《摩登沐浴法》, 2019
(221)
王之博 | 目之所及
(220)
何子彥, 《東南亞批判性辭典》, 2012-現在
(219)
何子彥, 《此地》, 2011
(218)
鮑藹倫 | 大動作
(217)
何意達 | 居住在那些無法取得之物的固體影子中
(216)
王衛 | 那個是用紗布做的一層模仿牆面的肌理
(215)
陶輝, 《你好,盡頭!》,2017
(214)
陶輝, 《德黑蘭的黃昏》, 2014
(213)
陶輝, 《我們共同的形象》, 2016
(212)
陶輝, 《Double Talk》, 2018
(211)
陶輝, 《跳動的原子》, 2019
(210)
楊嘉輝, 《The World Falls Apart Into Facts》(頻道1), 2019
(209)
楊嘉輝, 《The World Falls Apart Into Facts》(頻道2), 2019
(208)
楊嘉輝, 《大大公司》, 2019
(207)
楊嘉輝, 《Houses of Tomorrow》, 2019
(206)
王衛 | 聽
(205)
楊嘉輝, 《消音狀況之二十二:消音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 2018
(204)
何子彥 | 東南亞批判性辭典之八:小斜方截半立方體
(203)
高倩彤 | 適當反應
(202)
更健康,更簡單,更明智
(201)
夢幻空花
(200)
陶輝 | 節奏與知覺
(199)
特羅拉馬 | LLIMIIINALL
(198)
特羅拉馬, 《獨白》, 2018
(197)
黃炳, 《親,需要服務嗎?》, 2018
(196)
楊嘉輝 | 馬路如虎口
(195)
周育正 | 刷新的製作紀錄影片
(194)
菲利普·黎 | 2018年赫普沃斯獲獎展覽
(193)
楊嘉輝, 《馬路如虎口》, 2018
(192)
楊嘉輝, 《B-movie (OK)》, 2018
(191)
袁遠 | Alternative Realities, 意大利貝爾加莫特爾茲宮
(190)
楊嘉輝 | 馬路如虎口 (預覽)
(189)
傑里米·埃弗雷特 | 殘缺豐碑計劃
(188)
孫遜 | 獵天狼, 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187)
CONDO 上海 2018 | 无灵之灵
(186)
謝素梅 | 威尼斯雙年展項目1988-2011 – Atelier Luxembourg
(185)
楊嘉輝 | 單手拍掌製作,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
(184)
黃炳 | 單手拍掌製作,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
(183)
菲利普·黎 | 懸於半生
(182)
王之博 | 他不再有人的模樣
(181)
誤入歧途的自然
(180)
楊嘉輝 | Boiler Room Lecture, MUMA講座
(179)
崔新明 | 辨
(178)
孫遜 |《再造宇宙》, 巴塞爾藝術展邁亞密海灘展會
(177)
孫遜 | 午夜時刻 — 《偷時間的人》
(176)
王衛 | ArtReview Asia 現場 2017
(175)
周育正 | 2018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對話
(174)
關尚智 | 藍是新的黑
(173)
周育正 |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阿姨幫、香煙、戴森、現代人
(172)
高倩彤, 王衛 | 逼真主義者的靈感
(171)
謝素梅 | 輓歌
(170)
艾域克·柏達 | choo choo mama…
(169)
黃炳 | 你要熱烈地親親爹哋
(168)
法比安·梅洛 | 擁抱
(167)
崔新明 | 節日
(166)
紐利·庫祖詹 | 幸福缺憾
(165)
周奧 | 青洲
(164)
楊嘉輝, 《Lullaby (World Music)》, 2017
(163)
楊嘉輝, 《We Are the World, as performed by the HK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Choir (Muted Situation #21)》, 2017
(162)
黃炳, 《黃炳寓言(一)》, 2018
(161)
(預覽) 黃炳, 《黃炳寓言(一)》, 2018
(160)
關尚智, 《一百萬(港幣)》, 2011
(159)
關尚智, 《終結前:《四百擊》(1959年)》, 2017
(158)
關尚智, 《終結前:《狂人彼埃洛》(1965年)》, 2017
(157)
關尚智, 《藍是新的黑》(頻道1), 2017
(156)
關尚智, 《藍是新的黑》(頻道2), 2017
(155)
關尚智, 《模印(馬格利特之後)》, 2017
(154)
關尚智, 《我家晾衣架上的升/降旗儀式》, 2007
(153)
關尚智, 《同關太一起做…製作胡椒噴霧》, 2012
(152)
關尚智, 《用叉子喝一杯熱巧克力》, 2011
(151)
關尚智, 《從政府總部入口(示威區)帶走一隻「鐵馬」圍欄》, 2012
(150)
何子彥, 《名字》, 2015
(149)
何子彥, 《未知的雲朵》, 2011
(148)
何子彥, 《牛頓》, 2009
(147)
何子彥, 《二或三隻老虎》, 2015
(146)
(預覽) 何子彥, 《無人2》, 2015
(145)
何子彥, 《紀錄片—— 無人》, 2015
(144)
何子彥, 《烏塔馬——歷史里千千萬萬個我》, 2003
(143)
何子彥, 《4×4 - 第1集:鍾泗濱——熱血生活的夢想》, 2005
(142)
何子彥, 《4×4 - 第2集:鍾泗濱—— 一千條新加坡河流》, 2005
(141)
特羅拉馬|利物浦雙年展藝穗節
(140)
何子彥 | 藝術家訪談:老虎的視野
(139)
何子彥 | 藝術家訪談:一只或幾只老虎
(138)
黃炳 | 動輒荒謬, M+
(137)
楊嘉輝 | One of Two Stories or Both, 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
(136)
黃炳, 《你要熱烈地親親爹哋》, 2017
(135)
黃炳, 《戀胎癖》, 2017
(134)
(預覽) 黃炳, 《你要熱烈地親親爹哋》, 2017
(133)
楊嘉輝, 《Muted Situations #5: Muted Chorus》, 2016
(132)
謝素梅, 《Gewisse Rahmenbedingungen 3 (A Certain Frame Work 3 - Villa Farnesina)》, 2017
(131)
(預覽) 謝素梅, 《Gewisse Rahmenbedingungen 3 (A Certain Frame Work 3 - Villa Farnesina)》, 2017
(130)
孫遜, 《銀色星球》
(129)
艾域克·柏達, 《Pump》
(128)
艾域克·柏達, 《MarsPlastic》
(127)
艾域克·柏達, 《oeil》
(126)
艾域克·柏達, 《Hong Kong》
(125)
艾域克·柏達, 《I'Incroyable》
(124)
(123)
艾域克·柏達, 《Ventilateur》, 2005
(122)
周育正|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二
(121)
何子彥 | 藝術家訪談:測不准原理
(120)
謝素梅 | 沙龍:我們的語言 | 藝術與溝通
(119)
孫遜, 鄭洲 | 《與孫遜, 鄭洲對話》, 2017
(118)
高倩彤, 《昨日的世界》, 2017
(117)
孫遜 | 中國最具雄心的年輕藝術家之一, 彭博
(116)
孫遜 | 故事新編, 古根海姆美術館
(115)
楊嘉輝 | 非傳統的圖像和聲音
(114)
(預覽) 特羅拉馬, 《Mirage》, 2016
(113)
特羅拉馬, 《Transitivity》, 2016
(112)
特羅拉馬, 《困惑》, 2016
(111)
(預覽) 孫遜, 《偷時間的人》, 2016
(110)
孫遜, 《偷時間的人》, 2016
(109)
艾域克·柏達, 《Ananas - artist at work》, 2016
(108)
孫遜, 《神話時間》, 2016
(107)
趙容翊 | 個展
(106)
孫遜 | In the Frame (下集), artnet
(105)
孫遜 | In the Frame (上集), artnet
(104)
孫遜 | 沙龍:真實的沙漠, 巴塞爾藝術展
(103)
楊嘉輝 | 寶馬藝術之旅訪談
(102)
特羅拉馬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101)
孫遜, 《神話時間》, 2016
(100)
特羅拉馬, 《幻影》, 2016
(099)
特羅拉馬, 《Decoy》, 2016
(098)
何子彥,《無名》,2015
(097)
特羅拉馬 | 藝術家訪談, Frankfurter Kunstverein
(096)
孫遜 |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訪談
(095)
孫遜 | 特別版畫示範
(094)
(預覽) 特羅拉馬, 《Panoramix》, 2015
(093)
特羅拉馬, 《Intercourse》, 2015
(092)
(預覽) 特羅拉馬, 《Break a Leg》, 2015
(091)
(預覽) 特羅拉馬, 《On and On》, 2015
(090)
(預覽) 特羅拉馬, 《First Wave》, 2015
(089)
特羅拉馬, 《Surflux》, 2015
(088)
特羅拉馬, 《Panoramix》, 2015
(087)
(預覽2) 特羅拉馬, 《交往》, 2015
(086)
(預覽) 特羅拉馬, 《Surflux》, 2015
(085)
(預覽) 特羅拉馬, 《燒完》, 2015
(084)
(預覽) 特羅拉馬, 《無邊界》, 2010
(083)
(預覽) 特羅拉馬, 《交往》, 2015
(082)
黃炳, 《狗仔式的愛》, 2015
(081)
黃炳, 《憂鬱鼻》, 2015
(080)
黃炳, 《慾望 jungle》, 2015
(079)
黃炳, 《Blind Love》(頻道2), 2015
(078)
黃炳, 《Witch》, 2015
(077)
黃炳, 《Blind Love》(頻道1), 2015
(076)
黃炳, 《過奈何橋》, 2015
(075)
楊嘉輝, 《Nocturne》, 紐約演出, 2015
(074)
謝素梅, 《雪之國》, 2015
(073)
高倩彤, 《24 枝管子》, 2015
(072)
孫遜, 《Time Vivarium》, 2015
(071)
艾域克·柏達, 《Atmosphère》, 2015
(070)
特羅拉馬, 《暗湧》, 2014
(069)
(預覽) 特羅拉馬, 《Amsterdamse Poort Batavia》, 2014
(068)
(預覽) 特羅拉馬, 《The Charade》, 2014
(067)
(預覽) 特羅拉馬, 《暗湧》, 2014
(066)
特羅拉馬, 《Jalang》, 2014
(065)
(預覽) 特羅拉馬, 《Bandoeng Waterleiding》, 2014
(064)
黃炳, 《太陽留住我》, 2014
(063)
謝素梅, 《Light》, 2014
(062)
(預覽) 孫遜, 《龍年往事》, 2014
(061)
高倩彤, 《永—久—的》, 2014
(060)
孫遜, 《龍年往事》, 2014
(059)
孫遜, 《龍年往事》(水印), 2014
(058)
謝素梅 | 活動: Arvo Part - A Musical Evening
(057)
(預覽) 特羅拉馬, 《Burn Out》, 2013
(056)
(預覽) 特羅拉馬, 《On Progress》, 2013
(055)
特羅拉馬, 《Tugu Lentera Listrik》, 2013
(054)
特羅拉馬, 《The Lost One》, 2013
(053)
黃炳, 《慢性節》, 2013
(052)
孫遜, 《魔術師黨與死烏鴉》, 2013
(051)
何子彥 | 巴塞爾藝術展, 電影 | 對談
(050)
何子彥 | 第5屆奧克蘭三年展, 聖保羅街畫廊
(049)
何子彥, 《顧爾德》, 2013
(048)
特羅拉馬, 《Ons Aller Belang》紀錄片段, 2012
(047)
特羅拉馬, 《Nothing is What it Seems》, 2006
(046)
(預覽) 特羅拉馬, 《每個人都是所有人》, 2012
(045)
特羅拉馬, 《令人難以置信的信仰》, 2012
(044)
特羅拉馬, 《Everyone is Everybody》, 2012
(043)
特羅拉馬, 《Pilgrimage》, 2011
(042)
黃炳, 《獅子胯下》, 2011
(041)
謝素梅, 《生命的眩暈》, 2011
(040)
孫遜, 《一場革命中還未來得及定義的行為》, 2011
(039)
特羅拉馬, 《Wattt!》, 2010
(038)
特羅拉馬, 《煙草》, 2010
(037)
特羅拉馬, 《Psilocybin》, 2010
(036)
特羅拉馬, 《無邊界》, 2010
(035)
(預覽) 特羅拉馬, 《Extraneous》, 2010
(034)
(預覽) 特羅拉馬, 《Psilocybin》, 2010
(033)
(預覽) 特羅拉馬, 《煙草》, 2010
(032)
孫遜, 《主義之外》, 2010
(031)
孫遜, 《Clown's Revolution》, 2010
(030)
孫遜, 《21克》, 2010
(029)
孫遜, 《人民共和動物園》, 2009
(028)
(預覽) 特羅拉馬, 《Ting*》, 2008
(027)
孫遜, 《英雄不再》, 2008
(026)
孫遜, 《黑色咒語》, 2008
(025)
孫遜, 《新中國》, 2008
(024)
艾域克·柏達, 《Lune Verte》, 2008
(023)
艾域克·柏達, 《Lune Verte》, 2008(水印)
(022)
艾域克·柏達, 《Black Hole》, 2008
(021)
謝素梅, 《開放計分》, 2007
(020)
特羅拉馬, 《Zsa Zsa Zsa》, 2007
(019)
孫遜, 《安魂曲》, 2007
(018)
艾域克·柏達, 《Caresse-moi》, 2007
(017)
(預覽) 特羅拉馬, 《Serigala Militia》, 2006
(016)
孫遜, 《時間的衝擊》, 2006
(015)
孫遜, 《謊言》, 2006
(014)
孫遜, 《Mythos (1)》, 2006
(013)
孫遜, 《神話(2)“關於神話的話”》, 2006
(012)
謝素梅, 《Mistelpartition》, 2006
(011)
孫遜, 《文字元年》, 2005
(010)
孫遜, 《魔術師的謊言》, 2005
(009)
孫遜, 《烏托邦的一天》, 2004
(008)
謝素梅, 《黃山》, 2004
(007)
孫遜, 《瞬間力量》, 2003
(006)
艾域克·柏達, 《Sliding skin》, 2003
(005)
謝素梅, 《Les Balayeurs du Désert》, 2003
(004)
謝素梅, 《L'Echo》, 2003
(003)
謝素梅,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2001
(002)
謝素梅, 《Vidéodanse 1》, 2000
(001)
謝素梅, 《Jimi》,1998
馬凌畫廊於田灣空間榮譽展出晋美創作的紙上繪畫,首次全面檢視藝術家自
二零一五
年以來創作的超過
一百五十
件作品。展覽追溯了晋美此系列悠長實踐的緣起及發展路徑,並配有由晋美女兒常羽辰撰寫的文章。常羽辰亦負責了晋美近期出版物《晋美》的編輯工作。
「二零一五年底媽媽做了一場手術,臥床期間她開始在紙上畫畫。二零一六年秋天我回北京,她一張一張地給我看。我的眼睛漸漸迷失在繁復的線條和質感中;鉛筆、蠟筆、水彩筆,它們留在紙上的痕跡是那麼實在,那麼確鑿無疑,媽媽創造它們的力道和手勢清晰可感。在每幅畫的內部,看似重復的紋樣,每次出現都有些微不同,似與不似之間的張力造成類似震顫的幻覺。重復不是機械性的而是充滿情緒的,執著的,脈搏一般地穩健地衝擊著我。在這些畫中,我可以感到媽媽,但感到更多的,是陌生難以名狀的力量。這力量類似生命的歡樂和苦痛,但更神秘,也更清洌。
這之後的幾年,每次我回北京的家都會有一個看畫的環節。每一次,畫的數量、發展和多樣性都令我深深折服。媽媽嘗試了更多的材料和尺幅,也嘗試了更多的筆觸、構圖和層次。最令我驚艷的是她對顏色無畏又無邪地使用——濃情的玫瑰,初春的芽綠,憂鬱的紫和躁動的橙,諂媚的粉和萬有引力的黑——她不含偏見地調度著寬闊的色譜,像麾下千軍萬馬的將軍。而這些顏色也不辜負她,這些顏色匯集成了水波、星雲、渦流、颶風,難說是美還是暴戾的畫面。
我也畫畫,因此我不僅欣賞媽媽的畫,更欣賞她作為創作者的工作風格。無論什麼時候,她總是在畫畫:在餐桌或床邊,在做飯前,洗碗後,在遛狗和去銀行辦事之間。媽媽的工作方式讓我認識到,藝術並不只在寬敞的工作室和大把不被打擾的時間中才能產生,藝術家也未必需要成為職業,相反,藝術是人的自然而然。像花兒向著陽光,像小草鑽出牆縫,媽媽在生活的瑣碎與煩惱之間見縫插針地起飛,性情自然舒展,藝術自然流瀉。每一次,每一張紙片,她專注而快樂地填滿,讓吉光片羽被灌注了永恆,平凡的日子也有了光彩。
二零二四年初,《晋美》一书终于出版。经过了八年缓慢的编辑,我终于可以把妈妈的画分享给大家。过去的半年里,这本书收获了许多朋友的赞美和支持,其中包括艺术家敬美(
Kyung-Me
)。她说她每天画画时都会把《晋美》放在手边,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她能从书中汲取勇气。经她的引荐,妈妈的画得以在马凌画廊展览。我们都很高兴。十月初,我陪着妈妈第一次去到香港,把百余幅画慢慢摆在空间里,我感到她的心情渐渐从忐忑变成坚定,甚至有些骄傲:原来那些在杂乱、昏暗的小屋子画成的画,在明亮宽敞的画廊里也不会逊色;原来那浸透着苦痛与烦忧的生活,真的哺育出了珍珠一般光彩照人的艺术。而现在,它们就要真正地被看到了。」
[1]
常羽辰,
二零二四
年十月,北京
[1]
本文部分节选自《晋美》前言初稿二零二零年,终稿二零二四年。
(關於晋美)
晋美一九六一年出生在山西,一九八二年考入山西大學藝術系。畢業後任某雜誌社美術編輯。一九九三年離職下海,開始經營「晋美花店」,在物質上、精神上支持家人的藝術追求。晋美在她
五十
歲時重新拾起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