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伯纳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
1876年,他的父母离婚。萧伯纳告别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随母亲来到伦敦。年轻的萧伯纳没有工作,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他先在
爱迪生
电话公司外务部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这家公司倒闭了,别人给他介绍到《大黄蜂》报撰写
音乐评论
,可不久这份报刊也停刊了。万般无奈的萧伯纳想以写作谋生,但是他并不顺利,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所得的稿酬不过6英镑,其中5英镑还是代写卖药广告的报酬。1876~1898年在伦敦从事新闻工作,在《明星报》《
星期六评论
》上写了很多关于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1879年第一部小说《未成熟》遭到卡普曼荷尔书局审稿人的拒绝。他在
易卜生
影响下,一贯反对
王尔德
“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
1884年9月,他听了美国《进步和贫困》一书作者
1884年改良主义的费边社成立,萧伯纳参加该社,并成为该组织者之一。发表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
资本主义
。
19世纪的
英国戏剧
一蹶不振,萧伯纳嘲笑它们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糖果店”,他认为戏剧应该依赖对立思想的冲突和不同意见的
辩论
来展开。不过,当他听了评剧家朗诵了易卜生的剧本《
培尔·金特
》后,感受到“一刹那间,这位伟大诗人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才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安下心来研究易卜生的剧本,并写下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这部书在欧洲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易卜生的影响下,萧伯纳看清了戏剧这个武器,不仅能扫荡英国舞台的污秽,而且能倾诉自己对这个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于是,他立志要革新英国的戏剧。
萧伯纳为了批评的艺术,赞助威廉,并于1885年加入审查人员的《波迈宪报》。在其它期刊,包括《戏剧评论》(1885-1886年)、《角》(1885-1886年)、《Pall购物中心公报》(1885-1888年),他的署名是“金紫荆星章”。同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凯雪尔·拜伦的职业》和《不合理的姻缘》。开始和威廉·阿杰尔合作从事戏剧创作。因没有取得协调一致,剧本最后搁浅。
1888年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邀他参加
易卜生
名剧
《玩偶之家》
的业余演出。
剧评家威廉·阿切尔朗诵易卜生《培尔·金特》一剧给他听,萧伯纳开始研究易卜生。
1891年发表关于
易卜生
戏剧创作的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1892年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财产》
《
华伦夫人的职业
》《
荡子
》三个剧本;第二个戏剧集包含有《
武器与人
》等4部剧本;第三个戏剧集《为清教徒而写的戏剧集》包含《魔鬼的门徒》等3个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
英国戏剧史
的新一页。
1893年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剧本《
荡子
》(又译《好逑者》)。
1894年发表由《
鳏夫的房产
》《荡子》《
华伦夫人的职业
》三剧编成萧伯纳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还发表了《武器与人》。
1896年
从1895年到1898年,他的朋友
弗兰克·哈里斯
的《星期六评论》中,他出色地指出维多利亚剧院舞台的现实和虚伪,被认为是戏剧评论家。
1896年完成《难以预料》一剧,触及
资产阶级
家庭的瓦解问题。萧伯纳结了婚,婚姻改变了萧伯纳的一些生活习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戏剧的热爱,写出了《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
巴巴拉少校
》《皮革多利翁》《
伤心之家
》《
圣女贞德
》等大量优秀的作品。
1897年《康蒂坦》和《魔鬼的门徒》两剧发表。《康蒂坦》《
武器与人
》《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剧组成萧伯纳的第二个戏剧集《愉快的戏剧集》。《
魔鬼的门徒
》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剧组成萧伯纳第三戏剧集《为清教徒写的三剧本集》,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愤慨。
萧伯纳关于音乐的著作获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因为它们是可以理解。他的音乐批评已经被收在音乐集里。萧伯纳倡导
易卜生
的现实主义戏剧,反感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公众。
20世纪初,为了适应文学革命的要求,易卜生、史特林堡、萧伯纳等的剧作在当时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翻译引进,许多进步青年又受到“
民主与科学
”思潮的激荡,便以反对中国传统戏剧和已经商业化了的“文明新戏”、提倡“
爱美剧
”为口号,组成了戏剧研究机构和业余话剧团体,通过办报刊和小型演出,积极地推动了已趋消沉的话剧运动。在当时,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
洪深
就深受肖伯纳戏剧的影响。
1900年和1914年在英国出版的《美国艺术家之间的爱》,实际是写于1881年。
萧伯纳在论戏剧的文本中提到,他的作品和第一次演出可以找到完整的戏剧正文和序言。萧伯纳于1885年开始写作,《
鳏夫的房产
》是他的第一出戏,与评论家威廉·阿彻合作,他提供的结构。后来阿彻决定,萧伯纳可以不写剧本,所以该项目被放弃。多年以后,萧伯纳又试了一次,并于1892年完成《鳏夫的房产》,独自发挥而没有合作。
1903年发表阐述自然哲学思想的第一部作品《
人与超人
——喜剧与哲学》。
1907年发表历史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从1904年到1907年,他的戏剧在伦敦首演在法院剧院,有《哈雷威巴克》和《JEVedrenne》。第一次他的新戏到法院剧院上演的是《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年)。
1908年发表关于家庭和婚姻问题的剧本《结婚》。
1911年
20世纪10年代,萧伯纳是一个成熟的剧作家。1910年《贵贱联姻》《芳妮的第一个剧本》发表。新的工程,如《Fanny的游戏》(1911年)和《皮格马利翁》(1912年),长期运行在大伦敦观众面前。萧伯纳允许音乐剧改编的《武器的人》(1894年),被称为《巧克力战士》(1908年),但他有一个对德国歌剧的意见。他坚持认为,没有他的话,所有的字符名称将被改变。虽然轻歌剧实际上是沿用萧伯纳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保持其反战的信息。
萧伯纳的工作被证明是非常受欢迎的,其中包括在
弗朗茨·莱哈尔
轻歌剧的基础上改编的《皮格马利翁》。他的部分戏剧形成的音乐剧的基础后,他最为著名的音乐剧《我公平的夫人》,被正式改编成电影剧本的电影版《
窈窕淑女
》。
1914年发表论文《战争常识谈》,表明自己对战争的观点。
萧伯纳的前途被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毫不妥协地反对,尽管招致公众以及很多朋友的愤怒。他的第一个完整的长片,战争后提出的,大部分是在
伤心之家
“(1919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萧伯纳,他的智慧依然存在,但减少了对人性的信念。1917年写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绝望情绪的剧本《
伤心之家
》。十月革命发生,萧伯纳是亚欧最早同情和拥护这一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1929年
1921年,萧伯纳完成《回到玛土撒拉》,从工作中的
伊甸园
开始,到成千上万年后的未来,它展示了萧伯纳的假设,“生命的力量”指导进化走向极致完美的试验和错误。肖宣布发挥的杰作,但许多批评者不同意。一个良性的的力量指挥进化的主题,再次出现在《日内瓦》(1938年)中,其中萧伯纳认为维持人类必须开发,以获得所需要的智慧和更长的寿命。同年,在
英国共产党
理论刊物《劳运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文《无产阶级专政》。萧伯纳的话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中国演出,这是提倡“西洋派”戏剧的一次重要舞台实践,但这次演出活动遭遇到了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演员的照本宣科,以及其他演出上种种破绽以外,也由于新的话剧运动还没有在陈陈相因的社会里扎根,话剧的倡导者还存在着脱离群众和民族特点的严重的倾向。
其次是《
圣女贞德
》(1923年),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更好的作品,比《玛土撒拉》。萧伯纳曾长期进行有关《圣女贞德》的写作,她于1920年的被册封,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激励。那场戏是一个国际性的成功,被认为是他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的主因。授奖称赞他的作品为“...理想主义和博爱的标记,其刺激的讽刺往往被注入了一个独特的诗意美“。这时,总理大臣戴维·劳埃德·乔治考虑建议授予萧伯纳爵位,萧伯纳拒绝。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
,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作创立英国
瑞典
文学基金会之用。
1926年没有去斯德哥尔摩亲领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上海“
五卅惨案
”发生后,他拍案而起,曾联合各国著名人士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英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此后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
”事变以后,“国际反帝同盟”曾委托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到中国访问,其中便有萧伯纳的名字。
同一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了萧伯纳,“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型讽刺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31年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度过七十五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贺,称颂他是“勇敢的战士”,还说“你活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三,对于人们的保守倾向和庸俗见解用你尖刻的俏皮话给以致命的打击,不知几多次了。”回国后,萧伯纳发表演说撰写文章,赞扬苏联人民的卓越成就,并多次公开声称未来的世界属于社会主义。1932年发表剧本《真相毕露》。
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2月17日到达上海。与
宋庆龄
、
蔡元培
、
鲁迅
等会面,与高尔基和
鲁迅
结下诚挚的友谊。是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黑女求神记》。
1936年发表剧作《意外岛上的傻子》《女百万富豪》《日内瓦》《好国王查理第二治下的黄金时代》。
1944年政论书籍《政治指南》发表。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
赫特福德郡
埃奥特
圣劳伦斯
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幽默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中文名
|
英文名
|
年份
|
《卡希尔·拜伦的职业》
|
Cashel Byron's Profession
|
1886年
|
《念珠菌》
|
Candida
|
1894年
|
《武器和人》
|
Arms and the Man
|
1894年
|
|
Widowers' Houses
|
1892年
|
《你永远无法告诉》
|
You Never Can Tell
|
1897年
|
|
Saint Joan
|
1923年
|
|
Pygmalion
|
1912年
|
|
The Devil's Disciple
|
1896年
|
|
Man and Superman
|
1903年
|
|
Heartbreak House
|
1919年
|
|
Mrs.Warren's Profession
|
1893年
|
|
Major Barbara
|
1905年
|
|
The Apple Cart
|
1929年
|
《医生的两难选择》
|
The Doctor's Dilemma
|
1906年
|
|
Back to Methuselah
|
1921年
|
《凯撒和克娄巴特拉》
|
Caesar and Cleopatra
|
1898年
|
萧伯纳
人文主义
萧伯纳出身于小职员家庭,并不优渥的生活境遇促使其早年奔波求职、谋求生计,这也使得其更为真实全面地接触了社会阶层的各个群体,并为其嗣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人物素材。在萧伯纳的大量戏剧之中,对于人物群像的展示批判显得鲜明坚决,其热情洋溢地讴歌赞美质朴善良的高尚人性,对于丑恶虚假的低劣人性则进行强烈直白地揭露讽刺,其广泛展示了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期的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工人、市民、商人、无业者等等拥有迥异不同的阶层身份的社会个体在生活之中的喜怒哀愁、悲欢别离、内心呼声、情感寄托。在肯定弱势群体善良勤劳、温和淳朴等的可贵品格的同时,也对拥有社会主导权的资产阶级贪婪自利、野蛮狡黯的群体本性进行了强烈嘲讽。譬如在1892年发表的现实主义讽刺剧《
鳏夫的房产
》中,萧伯纳就成功塑造了医生、大商人、房产中介、股票经理人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形形色色的阶层形象,其在该剧的前半部分热情赞美了正直善良却清贫无产的青年医生屈兰奇,持续讽刺了依靠压榨贫民窟的工人、失业者等居民而发迹生财的大商人萨托利阿斯的狡诈专横的奸商本性,并对贪婪自私的房产中介人以及股票经理人等职业群体进行了细致展示。而当经不住利益诱惑的屈兰奇放弃正直立场而选择与萨托利阿斯以及房产中介人合作共同压榨贫民窟的居民之时,萧伯纳随之则以辛辣的笔调对这一带有小资产阶级贪婪自私本性的变节青年进行了无情嘲弄与直白厌恶,这一爱憎分明的对比呈现也使得萧伯纳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的人性展示达到了充分有力的释放演绎。
晚年萧伯纳
萧伯纳的小说大多创作完成于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对于无产阶级的同情支持以及对于资产阶级的蔑视鞭答也构成了其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在文学作品上的又一呈现特色。譬如在完成于1884年的现实主义中篇小说《业余的社会主义者》之中,萧伯纳就以“悲悯与憎恶的不同双眼”去洞悉审视了处于敌对对立状态之中的两大社会阶层群体的宿命抗争与悲喜结局。小说之中的男主人翁阿尔伯特是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普通工人,在目睹毛呢劳工被克扣工资并被强迫无薪加班这一不公现状之后,阿尔伯特便鼓励号召工人群体与其举行罢工抗议以实践其对于社会主义诸多理论的理解认知。工主史密斯一方面恶毒咒骂罢工群体,另一方面又私下密约阿尔伯特在其庄园内谈判并以重金高位利诱他。阿尔伯特当场拒绝并要求史密斯尽快合作,史密斯则恼羞成怒,斥骂侮辱阿尔伯特为“穷鬼奴隶”并指使管家将其驱逐。而当阿尔伯特与工人群体准备继续罢工抗议之时,史密斯则通过贿赂当地警察来驱逐罢工人群,阿尔伯特被警察以蓄意破坏公共秩序的罪名拘捕入狱。当心灰意懒的阿尔伯特被警察推操着押上警车之时,几名毛呢劳工站在窗户旁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史密斯则躺坐在皮椅上阴险冷笑,强烈鲜明的对比反差也使得宿命抗争的悲剧意味更为浓烈,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悲悯以及强权群体的抗议鞭答也被再次强烈集中地衬托渲染。
在完成对于所处时代的不同阶层群体的人性展示以及种种社会现状的集中揭露之后,萧伯纳也在积极寻求以文学探索的途径形式来归纳契合针对的解决举措,继而完成其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的社会化实践。这也使得冷静客观地评判既有现状、科学地谋求社会阶层群体多元共处成为了萧伯纳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精神的践行诊释与改良呈现。萧伯纳中期以后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都普遍带有强烈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取向,并运用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多元地探索尝试。譬如在1894年公演的三幕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之中,萧伯纳就集中解构了无产阶级工资收入、资产阶级家庭财产的继承权争夺问题,其指出资产阶级围绕巨额财产进行的争夺行为也是导致无产阶级窘困贫弱的原因之一,他借华伦夫人之口所提出的提高工人薪酬、建立集体工会、公开登记财产等建议主张也表露了其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人文化的处理实践;而在四幕戏剧《芭芭拉少校》以及三幕剧《布拉斯邦德上校的转变》之中,萧伯纳不仅更为客观全面地审视评判了工人群体罢工革命、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变革以及社会阶层不同群体联合抗议战争发动等时代现状,而且也更为科学公正地表露了和平解决阶层矛盾、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契合对策,这都使得萧伯纳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人文主义批判精神达到了超越同代的思想高度。
萧伯纳
语言
萧伯纳的戏剧语言极为精粹,往往蕴含着生活真谛。如《伤心之家》中,萧特非船长似乎又老又疯,但他的话却耐人寻味:“我们家里的人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我们老得琢磨他们的好处,否则我们就没法跟他们在一块呆下去了。可是他们不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我们就得净琢磨他们的坏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得到安慰,不再去想念他们了。”赫什白太太评价她丈夫时说:“一个人的好坏,总是混杂一起,不成套数的。”字里行间显示出萧伯纳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萧还常常旁征博引,化用经典。
如“两只眼睛像希实本的水池一样”(出自《
旧约
·
雅歌
》),“规规矩矩的好人就跟狮子坑的但以理一样”(出自《旧约·
但以理书
》),“我们都是血肉相连的哟”(出自《
新约
·以弗力书》),“你祖父和祖母的眼珠会在狂乱里滴溜溜地乱转”(出自《
仲夏夜之梦
》),“然而男子们可认为,为了这般女妖精,把江山丢了都值得哪”(出自德莱顿剧本题名),“去年的雪哪儿去啦哪?”(出自
维庸
的诗句),“今儿的夜跟特锐斯坦和伊莎尔德里的夜一样”(出自
瓦格纳
乐剧)等。萧伯纳的语言是雅俗共赏的。英国俗语中把女人比作猫,萧让赫克托很俏皮地说“我本来并不要你抓我抓得这样深”,“猫在房上叫哪”(指厄特渥得夫人)。有时,萧伯纳一语双关,使作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增强讽刺效果。如奥古斯都斯曾自鸣得意地吹嘘他们家族的脑袋硬实,子弹难以穿透。其实在英语中,脑袋硬实也暗示头脑愚钝。这一双关语绝妙地嘲讽了奥古斯都斯的狂妄自大、愚蠢荒唐。萧剧人物以生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交锋,彼此对答如流。剧本的对白充满着机智和妙语,情趣横溢,诙谐和讽刺兼而有之。萧伯纳的语句看上去很长,但读起来十分顺口;用字似乎并不特别讲究,但听起来总很得体,既不是文绉绉的,也不是粗俗的。即使是辩论抽象的道理,但由于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例证,因而仍然显得生动、明确。英国的演员们喜欢演萧剧,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台词好讲也好记,能让他们充分施展口才,是适应戏剧的严格要求的舞台语言。这种精彩的语言是萧伯纳智慧的结晶,是他剖析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的锋利手术刀。学者们公认萧伯纳的戏剧语言表现力极强,一致予以高度评价。艾弗·埃文斯说:“萧的最伟大的天赋是他的言词的机智。这也是他的最巨大的诱惑力。”王佐良先生也指出:“这是一种很有打击力而又颇会诱人的语言,可是外表上没有一点装饰,它的魅力来自它表达思想的锐利、简捷、老到,来自它的速度,它的灵活矫健,伸缩自如,文雅而不矜持,是口语但又比口语精练,而伴随着这一切,滋润着这一切的却是那微妙的音乐性的节奏。”
萧伯纳的音乐批评,从简短的话语到完美杂文,颂扬了德国作曲家
理查德·瓦格纳
的工作。瓦格纳工作25年写成明镜环德尼伯龙根,一个巨大的由四部分组成的音乐戏剧,题材来自日尔曼神话的神,巨人,矮人和莱茵河的少女。萧伯纳认为这是一个天才的工作,并审查了各个细节。除了音乐,他认为这是一部社会工人带动“无形的饥饿鞭子”,从他们富裕的主人手中追求自由的寓言。
萧伯纳具有深厚的音乐素养。他对
巴赫
、
海顿
、
莫扎特
、
贝多芬
、瓦格纳等音乐大师的作品烂熟于心。他一度是伦敦最出色的音乐评论家,发表过很多关于音乐批评的论文。他在八十岁时写道:“音乐,一直都是我生命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把音乐才华融入了戏剧创作,使之成为一种令人难忘、富丽而又生机勃勃的完美艺术。除了视觉上的表演,萧非常重视戏剧的听觉效果,赋予作品以听觉上的美感。他曾经鼓励许多年轻演员去理解重音、抑扬及节奏。萧的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感,爱拉提琴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
曾经说过,萧的剧本里的一个字像莫扎特音乐里的一个音符。不少评论家认为萧伯纳是用写歌剧的手法去写剧本的,他的剧本中的场面安排很像是一系列的对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的交替继续。萧伯纳在歌剧式的道白、戏剧性的对话中,通过人物声调的高低起伏、速度的快慢缓急来表达变化的情绪,从而带给人们独特的、优美的听觉感受。如独幕剧《他怎样对她的丈夫说谎》中,泰迪采用了几个平行的形容词最高级来显示他对妻子的极度自豪与夸耀,这些重复的字眼仿佛是乐曲中不断再现以强调主题、营造气势、增强震撼力的乐句。变换的语气配合相应的语调,使人物的大段道白不但不令人厌烦,反而有如聆听一段歌剧中饱含激情的独唱。萧伯纳剧人物的对话也宛如两个和谐或冲突的声部,交相辉映,具有音乐般激动人心的效果。《匹克梅梁》第三幕中,息金斯教授和辟克林上校争相向息金斯夫人夸赞伊莉莎,形成了有趣的“二重唱”。萧常常运用华彩乐段的形式,阐发深刻而复杂的人生哲理,剧中人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展开诘难和答辩,颇有类似于歌剧艺术的动感与乐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