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邢定钰院士畅谈“物理改变世界”
7 月 8 日上午, “ 苏教名家 ” 培养工程 2023 年南京大学暑期学术周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启动。首场讲座由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邢定钰主讲,题为 “ 物理改变世界 ” 。本次讲座由 “ 苏教名家 ” 第一期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徐飞主持。
图|邢定钰院士
图|徐飞校长
邢定钰院士首先以物理学的发展为主线,回顾了科学发现的历程。他提到,科学发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并阐述了基础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随后,邢院士从“科学”与“人文”出发,谈及两者的差异和交融,并以自身成长经历为例,指出勤奋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要通过“悦”读经典来培养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学者的科学精神。最后,邢院士强调名师需要甘为人梯,帮助学生成才,让博大精深的学问一代代传承下去。
“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南京一中江北新区教育集团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校长任丽芳表示,邢定钰院士以“物理改变世界”为主题,开启了暑期学术周的第一讲,意涵丰富。她谈到:“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不仅获得了‘知’——最清晰简明的物理科学发展史,而且形成了‘识’——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产业创新的原动力 ; 我们不仅确定了 ‘ 观 ’—— 文理融通可以相得益彰,而且共鸣了 ‘ 情 ’—— 刻苦的求索过程苦亦是甜 ; 当然,我们更坚定了 ‘ 志 ’—— 身为教育人,当为破解教育的时代难题贡献小我。改变世界的不仅是科学发现,更有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那么,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是不是教育现代化呢 ? 一如邢院士所讲, ‘ 量子叠加态 ’ 的发现产生了 ‘ 量子通讯 ’ 的应用,教育的基础研究也可以催生出一系列的教育实践创新,也许我们身处的是教育最内卷的时代,却也是最有希望的时代。于是,受到科学家精神感染的我们不禁会追索:教育可以改变世界吗? ”
“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忠艳表示,邢定钰院士带来的首场讲座非常精彩,深受启发。邢院士从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以及个人的人生感悟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邢院士带领大家一同回顾了物理学发展的四个时代,讲述了三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科学基础,展示了物理科学的独特魅力;其次,邢院士以生动鲜活的世界顶级科学家、文学家的名人轶事为例,告诉我们勤奋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指出科学发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最后,邢院士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磨砺,从“追逐梦想,风雨兼程”“悦读经典,博知雅行”“薪火相传,玉汝于成”三个方面谈人生感悟,他诙谐幽默的风格、质朴真挚的话语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院士的亲和力,更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学习、对工作的热爱与坚守中汲取到向上与向前的力量。
“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 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佟柠说到: “ 邢定钰院士为我们展现了何为 ‘ 人师 ’ 的大先生风范。邢院士以 “ 物理改变世界 ” 为话题,展示了从伽利略天文物理,到牛顿经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乃至玻尔量子论的物理学发展脉络与时代应用,让我们领略到人类的认知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并深刻认识到科学教育的使命,那就是充分发挥科学在提升学生认知方面的独特价值,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与此同时,邢院士还跳出科学看科学,比较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差异,从更加宏阔的视野指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标识并支持着人类意识发展的高度。邢院士还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治学方法和生活状态,让我们领悟到艰辛的磨练往往饱含着成长的养分,能锤炼出担负起更多社会责任的优秀品格,至高的治学志向能引领人不断向上进取,持续不断的学习则是永葆快乐的秘诀。”
贰 桑新民教授讲述“名师与名校长健康成长之道、法、术”
下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 2023 年南京大学暑期学术周邀请到南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桑新民教授为学员们带来题为 “ 名师与名校长健康成长之道、法、术 ” 的讲座。本次讲座由 “ 苏教名家 ” 第二期培养对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余颖主持。
图|桑新民教授
图|余颖校长
桑新民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名师与名校长的健康成长。桑教授首先从名师的目标价值导向和内在动力,阐述了何为名师。其次,从探索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资源与方法技艺,讨论了名师如何造就。最后探讨了苏教名家群体在数字化转型中开创智能教育新生态,并现场开展了五人团队研讨与交流。讲座结束后,桑教授寄语“苏家名家”培养对象:坚守,健康。
“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院长助理王澍说到:“桑教授的讲座开拓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研究视野,使我们对‘何谓名师?如何成为名师?如何创造性地开辟教育新生态?’等教师职业生涯关键问题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理解,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岗位实践中运用健康发展的视角进行专业学习,持续提升我们作为新时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思考和实践水平。尤其对于我们区域教研工作者来说,桑教授的讲座帮助我们从专业阅读、专业实践和专业反思等不同的向度领会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职业特质和时代要求。这些都对我们今后的岗位实践和专业成长有着极强的引领价值和深刻的指导意义。”
“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学术处主任程振理表示,实施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首先要落实好强师计划。桑教授的讲座围绕名师和名校长健康成长之道、法、术,着眼于职业、专业、事业三个层级,给出了强师计划的明晰答案,即更新学习观,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成长模式。程振理谈到:“桑教授的讲座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组织五人小组研讨互动,创新现场教学方式,提升了学员的参与度,增强了情境的体验感,也让我对‘苏教名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所谓‘名家’,一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名实相符、辐射影响’,即要做师德的楷模、教学的能手、科研的先锋、专业的标兵、管理的行家,又要追求教育人生的高境界,如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所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苏教名家”第一期培养对象,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处主任、教研员戴银在讲座后提出思考:名师如何炼成?他认为桑老师谈到了关键词——学习。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更困难。戴银回忆从昨天在食堂初识桑老师到今天课堂再见,他对名师有了更深的感悟。首先,名师要有发自内心的对教育、同行、学员的尊重。一位 75 岁的老人,为了他人教学效果更好,他主动拉幕布、找翻页笔,在前排小跑,做服务,不嫌累。其次,名师要为教学做充分准备,倾心付出。为了下午三个小时的讲座,他深入了解学情,主动加入一期中学文科组,给大家 “ 补课 ” ;他花了半个月准备课件,为学员展现唯一课堂;他用三小时研究学员名单,把大家组成五人小组构造太极学堂,形成共同体;他郑重告诫学员要坚守,一直坚守……这样可爱的“老头是大先生典范。第三,名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他动用多媒体技术调节气氛,让沉闷的下午变得活泼;他开展研讨活动,让学员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出击;他讲课抑扬顿挫,用语音语调调节会场气氛,给学员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 原来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图|研讨现场
专家简介
图|主讲人邢定钰院士
邢定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主任,教育部 2011 计划 “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主任,兼任中科院在苏院士咨询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科技协会主席。曾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物理学进展》主编和 5 个 SCI 学术期刊的副主编。 2010 年被授予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称号。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在量子输运理论、磁性纳米结构和低维物理、超导和关联电子理论等方面做出系列创新工作。曾连续两届担任科技部“量子调控”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曾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图|主讲人桑新民教授
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在海淀区创立未来教育工程研究室,在北师大、华南师大创建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创建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本法起草,自 1997 年至 2012 年在教育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高等教育学四个二级学科招收培养三十多名博士研究生。先后获得霍英东奖,曾宪梓奖,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首批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 —— 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近 20 年主要从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人工智能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宏观战略和微观学校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理论与实践。退休后在杭州银湖书院创建未来教育研究所。之江实验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顾问。
图 | 苏教名家宣传组
文 | 苏教名家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