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与社戏的“平桥村”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又美好的世界,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面对陌生的渔人,他们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那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朝代更替,没有战乱频繁。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这就像是孟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社戏》中,鲁迅同样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村庄——“平桥村”,那里对于“我”来说是一片乐土,不仅可以得到优待,也可以免去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类的书。“我”怀念那里,因为那里的人、情、景皆美。有兽脊似的起伏的连山、碧绿的豆麦田地、弥散水藻清香的河流,有热情好客、勤劳能干、淳朴敦厚的小伙伴们以及同样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朴简单,他们和谐相处、他们友爱互助,对于外面乱糟糟的世界,似乎那里就是一片净土,一片乐园。
东晋时期共104年,却历经11帝,在一个政权更替如此频繁的朝代,我们可想而知,人民的生活有多痛苦。面对这样的动荡不安,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陶渊明难以和这样的尘,同这样的光,所以他归去来兮辞,所以他隐于幽幽南山。当一个人面对现实无法改变时,或许像陶渊明一样,用文字构造出一个理想美好的世界就是对现实世界最好的反抗吧。
在近代,1922年鲁迅写下了《社戏》。1911年的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束光,可是10余年过去,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或许对现实不满,最好的表达就是通过构造出一个可爱的故乡,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
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所以有了超越现实的“桃花源”,所以有了心中的那道光。或许终其一辈子那只是一个空想,可那又如何,那就像是黎明前的破晓,天亮前的鸡啼,总要给予人世间一点希冀,一点光。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追捧?因为那里“从前慢”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寻得;因为那里四季皆美,宁静、自然、美好而温馨;因为那里的生活是大多数人求而不得或者说望而却步的。就像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你尽管欣赏,可能却无法或没有勇气靠近。
我们都渴望桃花源,都渴望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然而现实就是不断地挣扎,不断地沉浮,在茫茫人海中,经历着各种关系的考验。就光是在“信任”这一条道路上就充斥着各种诱惑,这些诱惑似乎无时无刻抓住机会就能趁着裂缝溜进来,你追我赶。然我们要相信正大光明、胸怀坦荡、言行正派这些君子之道,也从不退却。就像桃花源虽无处可寻,但始终铭记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