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伦: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全局

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改革开放以来央行履职经历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了回顾。

马德伦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央行履职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从原来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功能于一身的银行实现转身,确立了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是行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1984年1月1日起,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移交中国工商银行。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办理针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完成“华丽转身”,实现了央行的历史性转折。这种转变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我们认识到要成立专门的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管理,金融不再是财政的出纳,而是重要杠杆,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二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宏观调控从目标到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宏观调控目标上提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摒弃了以往单一的信贷规模作为目标。手段上,以往主要使用再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工具,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了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等。此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起步,放开了外币存款利率,逐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三是2003年之后人民银行在推动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上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这体现在:1、组建中央汇金公司,对交行、建行、中行、工行进行注资,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2、在汇率改革上,自1994年本外币汇率实现并轨后,2005年央行再启汇率改革,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3、在金融市场上,改变融资结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2007年成立交易商协会,转变市场管理方式,通过市场自律管理,实行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注册制。相继推出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制度、超级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融资模式、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4、推动人民币走出去。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始推进并逐步在全国放开。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走出去,人民币离岸中心也已出现。5、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2004年后陆续推出QFII、QDII;2010年,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央行宣布允许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港澳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境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行等三类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拓宽。

马德伦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银行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是央行始终把搞好宏观调控,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与党中央、国务院每个时期的政策紧密一致。始终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支持经济建设的同时稳定币值,兼顾宏观调控多目标,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始终推进改革进程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引进市场手段,不断向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在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是始终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并为市场实现从基础性向决定性作用的转变做好准备。三十年来,央行始终坚定不移地“引进来”,抓住改革时机,毫不迟疑地推进工作。同时,兼顾手段的渐进、可控,通过金融改革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化。

四是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人民银行始终致力于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不断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二十国集团(G20)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毫无保留地对外输出中国金融改革的宝贵经验,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五是始终将坚持金融改革、金融服务与解决民生金融紧密相结合。近10年来,随着现代支付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便捷了广大居民,也大大提升了支付效率,节约了资金成本;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方便了广大农民,人民银行通过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有力地支持了农户和农业发展。

采访结束时,马德伦用人民银行总行大楼的造型来寄语未来:“大楼稳固的结构,意味着中央银行的稳健;半圆形的形状意味着中央银行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略微后仰的楼面意味着中央银行目光深远的前瞻性。这很好地诠释了央行的文化底蕴,也是对央行理念的完美体现。”

(金融时报记者 牛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