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是一个 哲学范畴 词汇,可以理解为对 事物 理解 认知 ,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 观念 、观点、概念、思想、 价值观 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 社会 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 思维能力 、环境、信息(教育、宣传)、 价值取向 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孔狄亚克 的学生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 拿破仑 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 柏拉图 理想国 》中的“高贵谎言”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 共识 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 马克思主义 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 社会的经济 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 政治制度 和人与人的 经济关系 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 社会经济形态 即生产关系可分为: 奴隶主 意识形态、 封建主 意识形态、 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 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 统治阶级 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1. 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 抽象 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 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经济思想 社会思想 、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 思想体系

3. 阶级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是由其所代表的 阶级 的地位决定的。

4. 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它是相对独立的。

5. 依赖性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 共识 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 中立 ”的姿态呈现,而所有其他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常常被视为 极端 ,不论到底真实的情况为何。哲学家福柯就曾经写过关于意识形态中立性的这种观念。

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政治组织(包括政府)与其他团体(比如说在议会外游说通过 议案 的团体)试图透过传播他们的意见来影响民众,这也是为何社会中的许多人通常看起来都有“类似的想法”。

当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类似,甚至忘记了事务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就变成了哲学家 葛兰西 所说的 霸权 。关于 团体迷思 这种规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归功于他的著作。

现代语言学家在研究概念隐喻的机制时,这种“类似的想法”被认为就是透过这种机制传达出去的。

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 知识论 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 蓝图 。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 恩格斯 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 无政府主义 资本主义 社群主义 、企业自由主义、 基督教民主主义 法西斯主义 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 纳粹主义 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系统意识形态”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分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划作为参考的 社会运动 、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 整体观念 、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 政治思想 结构。

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马克思 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提出 “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社会模型。基础指社会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形成,并组成那社会的意识形态,或如它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和宗教。对马克思来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为统治阶级控制着社会的 生产关系 ,社会的上层建筑便取决于什么对统治阶级最为有利。因此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混淆着从本质疏离的群体和可产生错误意识,例如商品崇拜。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其予经济因素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会中主要阶级的意识形态被提出予社会的所有成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显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 卢卡奇 形容此为统治阶级的 阶级意识 的投影,而葛兰西则推进 文化霸权 理论来解释何以工人阶级中的人们对自己的利益可有错误概念。

资本主义 中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依时间前后排列)有:

古典自由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新自由主义 而它们相应于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

广泛阶段密集阶段当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再造工具的看法,是很多理论和理论家的重要的试金石,如 知识社会学 理论家 曼海姆 ,贝尔, 哈伯玛斯 等。然而,曼海姆尝试把“完整”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至一“普遍”而“完整”的概念,承认所有从社会生活而来的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 布迪厄 广泛地发展了这个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