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衍生企業長聖生技強攻細胞治療
  •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 前瞻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全球嶄新未來
  • 蔡長海生技_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世界~中國醫藥大學邁向更卓越優秀的國際一流大學
  • 蔡長海生技_邁向百大、創造百億~中國醫藥大學借鏡美國史丹佛大學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
  • 蔡長海生技_蔡長海董事長領航校院生技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以醫療創新技術帶動精準大健康產業嶄新未來
  •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衍生企業長聖生技強攻細胞治療
  • 蔡長海生技_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 前瞻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全球嶄新未來
  • 蔡長海生技_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世界~中國醫藥大學邁向更卓越優秀的國際一流大學
  • 蔡長海生技_邁向百大、創造百億~中國醫藥大學借鏡美國史丹佛大學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
  • 蔡長海生技_蔡長海董事長領航校院生技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以醫療創新技術帶動精準大健康產業嶄新未來
  • 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或稱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好發於年輕女性。 病人常常會有腹脹、腹鳴、腹瀉、便祕、腹痛、 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也可能出現非腸道的症狀,例如頭痛、頭暈、倦怠、泌尿道不適等等。 在診斷上,要先排除明顯的腸道結構問題(如:做大腸鏡檢查腸道有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或血液生化檢驗的異常(如:電解質不平衡也可能影響腸道蠕動)。 大腸激躁症的病因機轉還不明確,很多因素都可能會影響腸道的蠕動功能與調節能力。

    大腸激躁症的可能原因

    目前研究認為大腸激躁症的發生可能與腦腸障礙有關。 某些特定人群(具有遺傳傾向者)暴露於外來環境因素(如:壓力、焦慮、憂鬱情緒)時,可能會改變腸道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等而導致胃腸道症狀。大腸激躁症所帶來的不適感,也容易加重病人本身的焦慮或憂鬱,以致大腸激躁症更為惡化。

    評估大腸激躁症的標準

    專家共識會議制定出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根據與排便相關的腹痛形式或糞便型態與排便頻率的變化來評估大腸激躁症。 腹脹是大腸激躁症最常見的症狀,其表現是慢性的,至少從診斷的6個月前開始發作,並且近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會腹痛1 次。 此外,腹痛需伴隨下列症狀中的至少兩項:腹痛與排便相關、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型態或外觀改變。大致上,大腸激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祕型及綜合型。

    大腸激躁症的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

    在診斷前≥6個月,病人已有反覆性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平 均1週≥1次)

    腹痛需伴隨下列症狀中的至少兩項:

    腹痛與排便相關

    排便頻率改變

    糞便型態(外觀)改變

    病人沒有以下危險徵象:

    ≥ 50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患者的三餐要規律並慎選食物

    當大腸激躁症已經困擾著你,就該好好思考壓力的來源,想辦法調適心情,紓解壓力,以及調整生活作息和多運動。

    要改善大腸激躁症,飲食習慣與內容是關鍵,首先三餐要定時定量,讓胃腸的生理時鐘回復規律,每餐大約7-8分飽即可,避免光顧吃到飽餐廳,以免一口氣吃太多而增加胃腸負擔

    食物種類也要慎選,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乳製品、地瓜等;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濃茶、酒、酸辣之物等;避免吃容易消化不良的食物,例如糯米製品、油膩油炸、發酵類、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

    原則上,腹瀉型大腸激躁症的人,應避免吃容易產氣與高纖的食物;便祕型大腸激躁症的人,則可多吃高纖食物以幫助腸道蠕動。

    大腸激躁症需要吃藥嗎?

    如果在生活與飲食習慣調整後,還是被大腸激躁症所困擾,即需由醫師評估給予適當的藥物來緩解不適,以提升生活品質。

    醫師會根據不同的症狀來給藥,若是便祕型腸躁症,會給予適量的軟便藥,減少排便困難;對於腹瀉型腸躁症,則會給予溫和的止瀉藥、嗎啡類衍生物、抗焦慮或憂鬱藥物,減少排便次數與增加糞便硬度;綜合型腸躁症患者(也就是便祕與腹瀉症狀交替),就要配合當下症狀,彈性調整藥物。益生菌對一部分患者而言,也許能改善症狀。

    醫師的叮嚀

    在現今步調快速與壓力緊繃的生活中,罹患大腸激躁症的人越來越多。 大腸激躁症雖是功能性的疾病,但其引發的腸道不適,仍然必須謹慎地與大腸癌做鑑別診斷,有此困擾的讀者可以到消化內科門診諮詢與尋求協助。

    資料來源: 中國醫訊1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