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社科联】肖�教授做客“辽海讲坛”――趣谈《红楼梦》中的满族风俗

章回小说《红楼梦》是众人熟知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以及其作者曹雪芹早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作品和最伟大的作家之列。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成果是层出不穷,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
曹雪芹出身于清朝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其曾祖父、祖父以及父辈三代四人长期担任江宁织造。无论是他的家族还是他本人都深受满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因为种种原因,作者在小说中一再提及“无朝代年纪可考”,而且作者也有意在书中模糊朝代,让读者感觉不出来明确的朝代时间。后来依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剧、电影以及电视剧等,人物服装都不是清代人物的服饰,这更让不熟悉《红楼梦》的读者会误以为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清朝较远。但实际上,《红楼梦》小说中涉及满族习俗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小说人物以及小说情节中都会展示出满族的风俗习惯。


一、称谓
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天天都需要使用称谓,但到底什么是称谓呢?唐代刘知�《史通》中说:“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在这个大舞台上都要担任特定的社会角色,于是就形成了父子、夫妻、师生等各种人际关系,称谓就是为了区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社会角色而产生的。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人际关系极为复杂,相互之间的称谓多种多样。而这些称谓,又处处透露出满族人际称谓的习惯。
1、老祖宗
《红楼梦》中的贾母,位尊富贵,合族称她为“老太太”或“老祖宗”。
小说第五回中,宁国府因府内花园梅花盛开,请贾母等人过府赏花。书中提到,“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要照顾好宝玉休息。贾蓉媳妇秦氏便忙笑道:“我们这里有给宝二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给我就是了。”乖巧的秦可卿称呼宁荣二府中辈分最高、地位最尊贵、年纪最大的贾母为“老祖宗”。
“老祖宗”,在汉族的习惯中,大多是用来称呼男性长辈的,但满族的习惯不太一样。徐珂在《清稗类钞・称谓类》中“太后之称谓”条里明确说: “光绪朝,宫廷自皇帝以次及于宫眷,均呼孝钦后以男称,有时亦呼老祖宗,又或称之为老佛爷,德宗则称之曰亲爸爸。”这里的“孝钦后”就是慈禧太后,“德宗”是光绪皇帝的庙号,也就是指光绪。由此可见,以男性称呼有权势的或地位尊贵的女性是满族人的习惯。
2、太太
汉族一般是仆人称呼女主人为“太太”。满族是把祖母称为“太太”,也是对辈分高的女性的称谓。《北平音系十三辙》里记载:“旗人称祖母亦为太太。”《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先找熟人周瑞家的。刘姥姥正和周瑞家的闲扯,周瑞家的派去打听消息的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小丫头口中的“太太”是指王夫人。此时的王夫人已经是当了祖母的人,被家人和仆人称呼为“太太”,符合满族的风俗习惯。小丫头口中的“老太太”,是指辈分比太太王夫人又长一辈的贾母。
3、奶奶
贾母的孙媳王熙凤、尤氏、李纨,则都被称之为“奶奶”。这里的“奶奶”不是汉族习俗中“祖母”的意思,而是对女性的尊称,尤其是年轻女性。《清宫遗闻》卷二,记满洲姑奶奶条写道:“按旗人男称爷,女称奶,乃极尊贵之名称。”
上面提到的小说第六回中,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二奶奶”就是指荣国府当家的琏二奶奶王熙凤。
4、妞妞
满语称小女孩为“妞妞”。《清稗类钞・称谓类》中“皇室皇族之女称谓”条说:“若宗室,若觉罗,若闲散八旗,若内府三旗,凡对于未嫁之幼女,皆称妞妞。”
小说四十二回中,刘姥姥要告辞回家,正碰上凤姐的女儿有病,刘姥姥道:“妞妞儿只怕不大进园子。”这里的妞妞指的是凤姐的女儿巧姐儿。此时巧姐儿正是年幼的小女孩,刘姥姥喊她为“妞妞”完全符合内务府旗人家里的习俗。
5、爷
满族称“爷”不是汉族习俗中“祖父”的意思,而是对男性的尊称。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解释“爷”:“爷本呼父之称。《说文》云:‘吴人呼父为爷’是也。今不特呼父,凡奴仆之称主,及僚属之呼上官,皆用之。” 赵翼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把父亲称呼为“爷”,这是南方地区的固有习俗,而现在称呼他人为“爷”是尊称。该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南方,如苏州附近的吴语系中,确实是把父亲呼为“阿爷”,把祖父呼为“阿爹”的。但是在北方汉族的俗语中,把父亲呼为“爹”或“爸爸”的更为多见,很少称呼父亲为“爷”。
在满族的习俗中,“爷”是对男性的尊敬。满族称呼人的时候,不冠姓,而是直接称名。举个例子,比如某人名祥某,他若是贩夫走卒,人们就会称他为祥子。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这样被人称呼的。只是不知老舍是否把祥子是按照旗人来设定的角色,但当时在北京,也确实有不少失去了经济来源而被迫做了人力车夫的旗人。可是如果祥某是一位稍稍有头脸的人物,则会被人尊称为祥爷。
对于汉官、汉人,则会按照姓来称呼。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人们会称他为贾大人。冯紫英,宝玉的随从焙茗称他为冯大爷。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宝玉喊他“周哥”。而对宁荣二府的男主人,却是按照满人的习惯来称呼的。如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宝玉等,分别被人称之为赦老爷或大老爷、政老爷或二老爷、珍大爷、琏二爷、宝二爷。
6、哥儿
满族对有身份的男孩称为“阿哥”或“哥儿”。
《红楼梦》第九回中,宝玉要到家塾上学,贾政闻听,不仅训了宝玉,也把宝玉的随从李贵训诫了一番。吓得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李贵口中的“哥儿”说的就是贾宝玉。


二、礼仪
满族特别重视礼仪要求,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见面了,礼仪要求也不一样。而且满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都必须按照礼仪要求来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违背。这些满族的生活习俗在《红楼梦》中都能看到。
1、请安打千
小说第八回中,宝玉要去看宝钗,宝玉得知贾政在睡觉,于是放心的直奔梨香院而去,在路上遇见了银库房总管吴新登和仓库头领戴良等人,众人见到宝玉都一起垂手而立,其中一位买办钱华因为多时未见到宝玉了,于是忙上前打千请安。
小说第九回,贾政问跟宝玉的是谁,“只听见外面答应了一声,早进来三四个大汉,打千问安”。
打千是满族请大安礼。男子凡是穿箭衣,必定要先弹箭袖,放下袖头。动作要求是先放左袖,再放右袖。再将左腿抢前一步,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和上身自然稍向前倾,左手手心向下自然放在左膝盖上,右手半握拳下垂,同时口称 “请阿玛安”、“请额娘安”或“请某某安”。
老舍先生《正红旗下》中描写二表哥福海,一个“熟透了的旗人”,老舍先生对于福海行打千礼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宛如就是打千礼的介绍:
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
2、挽手礼
挽手礼又称执手礼,这也是满族见面比较常用的礼仪,以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熟悉。满族妇女相见,更是以拉手为亲,互致问候。
小说第五十三回中,贾母归了坐,老嬷嬷来回:“老太太们来行礼。”贾母忙起身要迎,只见两三个老妯娌已进来了。大家挽手,笑了一回,让了一回,吃茶去后,贾母只送至内仪门就回来。
贾母因为和老妯娌们是同辈人,又是亲属关系,大家彼此熟悉亲密,所以贾母和老太太们手拉手,以挽手礼互相问候。
3、长者为尊
努尔哈赤曾下达文书中说:“晚辈敬谨之礼,对要尊敬的长辈,在途中忽然相遇时,如果骑马,要下马跪下叩头,让路通过。如果在坐着时,跪下,如果在设宴时,跪下叩头。”
满族孩子从小接受家教,耳提面命,必须要尊敬老人。
小说第二十四回中,贾赦有病,宝玉去给贾赦请安:
(宝玉)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的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看了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到站起来,请过贾母的安,宝玉方请安。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方问别人好,又命人倒茶来。
《红楼梦》早期的手抄庚辰本在这一段连续有几句批语“一丝不乱”、“一丝不乱”、“好层次,好礼法,谁家故事。”批者对书中所描写的礼仪规范赞赏不已的态度跃然纸上。贾宝玉代替贾母去探望病中的贾赦,所以宝玉无论是见伯父贾赦还是伯母邢夫人,都是代表着贾母,贾赦和邢夫人也就都要规规矩矩的先问贾母好,然后宝玉再以侄子的身份给长辈请安。邢夫人为了表示亲热,也直接拉着宝玉坐在炕上,然后也要问其他人的好,而且命人倒茶来。曹雪芹用112个文字,把整个过程清晰的展示在了读者面前,所以引得批者连续称赞“一丝不乱”。这些都是当时满族家庭中礼尚往来的真实写照,也真实反映了满族人对于长辈的尊重。
4、女性受尊,小姑为大
满族传统习俗中,有一点和汉族的习俗有所差别。在汉族传统的家庭中,妇女的位置不高,但满族女性在家庭中甚至于在整个家族中的位置相对较高。按照满族传统的习俗,未出嫁的女儿备受尊敬。即使已经嫁人的女儿,回到娘家中,也是要受到兄弟嫂子弟媳等人的客气对待,在娘家也是拥有着一定的发言权的。满族家庭的大事小情中都能看见老姑奶奶、小姑奶奶们身影。这些满族的风俗在《红楼梦》中也能看到。
第三回中贾母吃饭,贾母居中,黛玉是客,坐上首,迎春等三姐妹陪坐。李纨捧杯,凤姐安箸,王夫人进�。随后贾母命王夫人也坐下,李纨和凤姐立在案边布让侍奉。
第四十回中,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以及迎春姐妹等姑娘们都坐陪贾母饮宴,但孙媳妇李纨和凤姐只能忙于在席间侍奉。“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这里收拾残桌,又放了一桌”。这时李纨和凤姐才对坐着吃饭。
《清稗类钞》风俗类的“旗俗重小姑”条里说:“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奉巾栉惟谨,如仆媪焉。”也就是说在满族家庭中,未出嫁的小姑子位置之尊类似于公婆,儿媳妇却只能如同仆人一般。《红楼梦》中凤姐、李纨等孙媳妇的在贾府中的境遇可谓与满族家庭中的儿媳妇极为相似。
5、晨昏定省
在满族的家庭中,晚辈对长辈要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而世家大族,幼辈对老辈每天都要请安。既要请“早安”,又要请“晚安”。
《红楼梦》中贾府请安的情节随处可见。每天晚辈向长辈请安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第九回:
这日贾政正在书房中和清客相公们说闲话儿,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去。
第三十六回,宝玉被贾政一怒之下暴打之后,借故修养,贾母疼孙子,吩咐人告诉贾政,让宝玉休息一段时间,不见外客。书中有一段:
那宝玉素日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意了,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一发都随他的便了。日日只在园中游玩坐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
这一段把一个八旗公子哥儿的随意懒散写的活灵活现,但也表明宝玉纵然再放肆,其实每天对于贾母和王夫人的晨昏定省还是不敢完全松懈的。

微信图片_20221017091252.png

三、服饰
清朝人的服饰比较特殊,和明朝人的服饰差别太大。《红楼梦》作者要“朝代年纪,失落无考”,自然会在人物服饰的描写上百般注意,不能让读者清晰的感觉到小说写的是清朝的人物故事。但是在小说中,只要细心品味,还是能看到清代人的服饰习惯,尤其是满族的服饰痕迹。
1、皮衣
无论是女真族还是后来的满族,都喜欢穿皮衣,这是东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对人们生活影响的结果。明清政权更替,也影响到明清两朝人们着装习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明代人不太追求穿皮衣,而是喜欢穿大绒。这是一种质地很好,价值不菲的一种衣料。其中最精细的大绒也叫姑绒。价格昂贵,一般百姓人家穿不起。这种姑绒制成衣服可以一穿数十年之久,甚至有的人家还要传于子孙。但在清代,人们受八旗贵族影响,追捧皮衣,大绒价格飞速下降,以致后来基本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红楼梦》中的人物经常穿皮衣。
第三回王熙凤穿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第六回王熙凤穿的“紫貂昭君套”,“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石青刻丝灰鼠披风”。
第五十一回写袭人母亲过世,袭人临回家前来见王熙凤,凤姐见她穿着“青缎灰鼠褂”,便说:“……但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
凤姐口中的“大毛”是什么意思呢?皮衣、皮货可分为大毛儿、小毛儿、细毛皮货、粗毛皮货等。珍贵细毛皮中的毛长保暖者被称为“大毛衣服”。“大毛衣服”以狐皮为主,有草狐、沙狐、玄狐等。
袭人穿的“青缎灰鼠褂”,虽然已经是属于很珍贵的皮衣了,但灰鼠是短毛的,不属于“大毛”之列。因此凤姐感觉不满意,于是将自己的一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给了袭人。天马皮就是沙狐腹下的皮毛。灰鼠虽然不是“大毛儿”,但也是属于细毛皮货。在细毛皮货中,除了狐狸皮、貂皮外,最常被人穿用的就是灰鼠皮了。袭人当时回复凤姐时候说:“太太就给了这件灰鼠的,还有件银鼠的。说赶年下再给大毛的呢。”
据说还有一种罕见的灰鼠,背上的毛比较长,黑色,腹下的毛是烟色。因为此种灰鼠比一般的灰鼠毛要长,所以被叫做“大毛黑灰鼠”,又有一个特别文雅的名字叫做“扫雪”,意思是说这种小动物经过的地方,地面上的大雪都会自动融化,所以此种鼠皮制衣最为暖和。
第四十九回:史湘云穿了件贾母给她的“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这是一件很值钱也很实用的貂褂。衣服的面子是用貂脑门的皮毛拼制而成的,衣服的里子就是用“扫雪”皮制成的,无论是衣服的面子还是里子都是保暖性极好的珍贵皮货,所以这件衣服被称为“里外发烧”大褂子。在室外,穿着这件衣服,其保暖性比拿几个手炉都有用。
2、箭袖
满族的开衩大袍也叫“箭衣”,袖口有突出于外的“箭袖”,因形似马蹄,被称为“马蹄袖”, 满语称“哇哈”。
具体讲,箭袖是满族男子袍褂袖端另接的一段半圆形袖头,形如马蹄,如果需要可将其放下遮住手面,保护手背手腕以御寒。东北冬季气候寒冷,箭袖能够起到避寒保暖的作用。而如果影响狩猎射箭时,还可以把袖子卷上,所以特别适合东北满族游猎生活。八旗入关以后,习俗发生变化。平时居家的常袍可以为平袖,而马蹄袖成为了礼服的必备规制。官员朝见皇帝、下属拜见上级、晚辈拜叩长辈的时候,都要穿有马蹄袖的服装,行礼前必须要先放下袖口。礼毕再挽起袖口。八旗男女的礼服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当然也有的满族家庭,为了方便,在制作常服时,在衣袖夹缝中系以纽扣,将另外制作成的马蹄袖扣上,俗称为“龙吞口”。这样,袖口系上马蹄袖则可以当礼服使用,行礼完毕后,解下马蹄袖,衣服则可以作为常服使用。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服饰,作者虽然尽量掩饰八旗服饰的痕迹,但还是能看出来宝玉的服装上有箭袖:
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第一次亮相,宝玉当时到庙里还愿刚回来,穿了“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第八回宝玉原本是陪贾母等人去宁国府看戏,后因贾母回府睡中觉,于是宝玉决定去看薛宝钗,小说明确写出当时宝玉没有换衣服,也就是他还穿着陪贾母到东府时候的衣服,“身上穿着秋香立蟒白狐腋箭袖”。
第十五回中,宝玉第一次见到北静王时,“穿着白蟒箭袖”。
第十九回,宝玉先到宁国府看戏,后又到袭人家去看袭人,“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
小说的描写和满族的习俗完全符合,看来贾宝玉在比较重要以及正规的场合,穿的就是有箭袖的衣服。
3、靴
男子普遍穿靴子,这也是满族的风俗习惯,是满族来自于白山黑水骑射民族生活的一种反映。满人入关以后,由于气候暖和,经济状况好转,人们便不再穿用牛皮、猪皮制作的笨拙皮靴,而改穿用各种布料制成的靴子。《清稗类钞・服饰》中写道:“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有三年之丧者则以布。”
清朝官员以及士庶百姓都喜欢穿靴。朝廷规定,只有入朝的官员才允许穿方头靴,民间男子一律穿尖头靴。贫富之间样式相同,仅用料不同。
小说第三回中,宝玉首次亮相时穿的青缎粉底小朝靴,这是一种黑色缎子面、白色靴底的方头长筒靴子。这种靴子一般配合礼服穿,用于正式场合。此时宝玉是到庙里去还愿,所以宝玉穿戴比较正规。
第四十九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 ……(史湘云)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麂皮小靴。此时天降大雪,天气变冷,所以黛玉和湘云穿的靴子都是兽皮材质。
4、荷包
满族人对于荷包十分喜爱,对荷包的制作万分讲究,一般都是用绫、罗、绸、缎等上好的质料制作,并且要织绣上美丽的图案。荷包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的。
荷包满语称“法都”,满族佩戴荷包的历史由来已久。开始的时候,八旗将士征战疆场,用荷包来储存食物,此时的荷包多用兽皮制作。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民间对荷包的用途也越来越多。生活中,荷包可以用来装金银锞、钱币、香料、烟草以及槟榔、豆蔻、朱仁等小食品。除了平时挂戴之外,遇有老人大寿、孩子满月、过礼、迎亲等事,或者青年男女定情时,也都会用荷包当礼品和信物。荷包是满族人喜爱的一种装饰品, 但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清朝吴振�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以前年末岁终,朝廷会赏赐蒙古亲王大、小荷包,荷包中再装有玉石八宝或金银八宝或金银钱、金银锞等。
小说第十七回中,宝玉随贾政视察大观园,宝玉表现良好,众小厮们讨要赏赐,把宝玉身上佩戴的荷包“尽行解去”。黛玉一见,十分生气,于是“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这里的“香袋儿”,也就是荷包,此时的荷包在黛玉眼中,是宝黛爱情的传情物。当然,后来黛玉发现误会了宝玉,宝玉对于黛玉所送的荷包也是珍惜无比,藏在了衣服里面,并未被小厮们解去。
第二十八回:宫中贾元春端午节赏给“大奶奶、二奶奶……两个香袋儿。”这里的“香袋儿”指的就是荷包,此时是皇妃赏赐给亲属的节日礼品。
第七十三回:贾母房中的傻大姐拾到一个“绣春囊”,也是一种荷包,结果引起了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引发了轩然大波。

微信图片_20221017091236.png

四、饮食
满族作为长期生活在关外的民族,有着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饮食习惯,比如喜欢打猎,喜欢吃野味,喜欢吃肉。这些生活习惯,即使在入关以后,也还是保留了下来。在《红楼梦》中也是有所体现。
1、烧鹿肉
受八旗习俗影响,清代北京人讲究吃鹿肉。每年腊月朝廷对三品以上的官员,还会赏赐鹿肉。
小说中贾府也喜欢吃鹿肉。
第四十九回:贾母看见端上的菜是“牛乳蒸羊羔”说:“这是我们有年纪人的药……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罢。”
这里贾母提到鹿肉,又说到“新鲜”二字,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的一个生活现象。古代食品保鲜的技术水平远不如今日,所以清朝时一般保存肉类的手段是自然风干或冷冻,因此风干的鹿肉、冷冻的鹿肉当时就相对容易见到了,当场射杀的新鲜鹿肉却比较少见。所以贾母明确提到“有新鲜鹿肉”。
第四十九回中,湘云就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吃又玩。”
怎么“又吃又玩”呢?原来宝玉要:“我们要烧着吃呢。”一时之间,“只见老婆子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蒙来”。原来宝玉和湘云要烤鹿肉。
烧烤,古代称为“炙”,是先民在渔猎时代就有了的古老烹饪方法。但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汉族在烧烤技术和进餐方式方面都有了极大改进。烧烤工序一般由厨师操劳,烤熟后才端上桌子,吃的时候要用桌椅筷子等。北方少数民族还保留了狩猎的风俗习惯,在猎场上燃起篝火,人们站在火边拿着刀和叉,现烤现吃。清朝满族人的生活习惯虽然也受到了当时关内汉人饮食习俗的影响,但还是保留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宝玉、湘云以及随后来的平儿,“三个人围着火”,边烤边吃,和咱们现代人吃烧烤一样。可能是受满族人生活习惯的影响,现代人喜欢并享受边烤串边喝酒的氛围。但在当时,对于这种吃肉的方式,人们却十分罕见。所以小说中说“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娘深为罕事”。
2、煮白肉
第七十五回:中秋节将到,但因为贾敬死后“孝期”未满,按照礼法的要求,宁国府不能大操大办,于是贾珍和其妾佩凤商量,提前在八月十四日过节,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在园中赏月。
“煮了一口猪”,这是标准的满族传统习俗。满族人自古喜欢吃白水煮猪肉,名曰“白肉”、“白片肉”、“白切肉”。在祭神和祭祖的时候更称其为“福肉”,含有依托神灵和祖宗赐福的意思。
至今人们游览故宫时,还会发现坤宁宫中的大铁锅。皇宫正殿安放大锅往往令人不解,其实这就是祭祀时所使用之物,用来煮猪肉的。清朝皇宫内,每有祭祀,太监们便抬来活猪,把白酒灌进猪耳,猪就会摇头晃脑,这样便表示祖宗神灵已经“领牲”。然后杀猪、放血、剥皮、煮肉、祭祀、吃祭肉,这便是宫中的“白肉”。宫廷还会将煮熟的白肉切成块,分送皇族亲贵,以纪念祖先。这种白肉用刀切成薄片,放入盘中,晶莹透明、醇香无比,再佐以蒜泥、酱油、韭菜花、辣椒油等,自是人间美味。


五、发
汉族自古以来无论男女皆蓄长发。男子也不例外,留全发,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此为汉族久远之习俗。古代汉族对头发有着特殊的感情,把保持头发完好无损和道德修养联系在了一起。《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在汉族的习俗里,如果出现毛发毁损的现象,就是辱及先人。所以古代有个字“髡”,这个“髡”字就是剃发,这是对于犯罪之人实施的一种刑罚。
满族则不遵此道,按其民族习惯是半剃半留,编为发辫。
编发辫,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式。按女真族的传统是把周围的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然后编结为辫,垂于脑后。女真族是满族的先世,满族当然保持其俗。
第三回中,贾宝玉从庙里还愿回来,拜见母亲后,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这“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用金八宝坠脚”就是一位旗下小帅哥的形象。
八旗女性在童年时期,也同男孩子一样,�去四周头发,把余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至成年待嫁,才开始蓄发、绾髻。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伺候。“未留头”的小丫头,是指周围头发尚未留起来的女童。当留起来之后便可梳辫子、绾髻了。这种“未留头”之前的样子很象男孩,所以写成“小厮”的打扮。小说在无意之中为我们留下的康雍乾时期的满风满俗。

微信图片_20221017091226.jpg

六、满语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以后,对于满文满语的推广使用一直比较重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尤为关注此事。但是入关后的百年时间,满汉文化相互影响,满文满语的使用率愈来愈小,一些满族世家子弟的满文满语水平是直线下降。但在同时,一些满语词汇却也逐渐融入到了汉语语言中了。在《红楼梦》中,一些小说人物所说的语句中,是能够看到很多满语词汇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1、排插
是挡板、隔扇的意思。这是一个名词。也可以解释为:“炕头遮挡炕的板子”。又可称为排栅、牌插。排插其实就是用木板做的隔扇。满族人家里的炕普遍很长,隔扇能起到间壁的作用,方便居住。这也是满族的建筑居住风俗之一。《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尤氏上房里: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下。
2、忽剌巴的
这个满语词语意思是忽然、凭空的意思。这是一个满语副词。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满语中的汉语借词。《红楼梦》第十六回:凤姐听了笑道:“我说呢!姨妈知道你二爷来了,忽剌巴的反打发个房里人来了。原来是你这蹄子闹鬼!”
3、嬷嬷
这个词汇和满语大有关系,是妈妈,乳母的意思,也是对老年妇女的通称。《红楼梦》中有赖嬷嬷、李嬷嬷等老仆人。
《红楼梦》中人物说话非常有特色,这就是当时八旗人等语言表达的方式,即在汉语中经常夹杂满语词汇。
《红楼梦》这部著作中涉及满族习俗的内容很多,无论是从称谓、服装、饮食,还是出行、家中布局以及祭祀等各方面都能看出满族的风俗文化习惯,就不一一细说了。

作者简介:肖�,大连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 辽宁社科联 添加时间: 2022年10月17日

本科招生咨询: 0411-86323661/86323693
地址: 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 邮编: 116034
办公室电话: 0411-863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