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文学经典

和氏璧的由来 (卞和献玉和完璧归赵)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因玉而产生的众多民间趣事和历史典故,其中尤为被后世代代相传的就当属卞和献玉和完璧归赵的故事了。

这玉既可用来形容女子如玉般的貌美,又可用以比喻君子如玉般的品行。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和氏璧的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最早的历史记载,出自于韩非子和新序等书。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玉璞。外观虽呈石头模样,不过身为琢玉巧匠的卞和一眼就断定此石当中必含有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

荆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山,现今位于安徽省北部的怀远县境内。话说当时卞和是在一处石洞内觅得的这块璞玉,因此后世人便将此地称之为“卞和洞”,而和氏玉也因此得名于发现者卞和。



卞和献玉

话说东汉末年刘备曾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先生出山,这春秋时期的楚人卞和也曾三次向楚国君主进献玉璞。虽然过程极其曲折,不过结局却都成就了段后世佳话。

相传这卞和在荆山中发现了这块石头后,便断定这石内藏有一块色泽鲜明的美玉,当即便想将这块玉璞献给在位的楚国君主厉王。

厉王遂派匠人去查看这卞和讲的是否属实,可后匠人却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稀疏平常的石头罢了,并无卞和所讲的如此神奇。楚厉王听之,大怒,以期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并将其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不甘心,因这石内明明藏有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却阴差阳错的不被君王赏识,实乃憾事一件。于是便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的捧着玉璞面见楚武王。武王打发匠人查看一番,这匠人却又言只不过是块石头而已。于是楚武王便又以期君之罪砍下卞和右脚。

过了些许年后,楚文王继位。听闻有一楚国人名曰卞和,在荆山中抱着一块玉璞连哭了三天三夜,韩非子中记载卞和因哭的太久而没有眼泪便以鲜血代之继续悲痛。


文王觉得甚是奇怪,便派人去询问这位楚国人因何而痛哭流涕。遣派的人问卞和:“天底下被砍下双脚的人如此之多,为何偏偏只有你是这般的悲痛欲绝?”

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了双脚而伤心,我实在是无可奈何,明明是块举世无双的美玉,却被不识之人当作石头,明明是一心献宝的忠臣,却被人当作满嘴谎话的骗子。这般的颠倒是非黑白,叫我如何不伤心。”

楚文王得之后,便命人刨开这块玉璞,并发现其中当真如卞和所言,藏有一块稀世罕见的美玉。文王大喜,并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之璧”,用以彰显卞和的忠义之心。

完璧归赵

自打楚文王得到这块罕见美玉后,便将其珍藏起来。不料四百年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公元前283年左右,秦昭王听闻和氏璧在赵国出现,便写信告知于赵惠文王,想用秦国境内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得之此信后,日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此时秦国兵强马壮,如若两国交战,赵国必败。但要是将和氏璧拱手让之,却又实在于心不忍。若是能换上秦国的15座城池,那这一切还好说,可若是秦国只是拿和氏璧当个借口,又该如何是好呢。

百般纠结之下,赵惠文王派蔺相如为出秦使臣。蔺相如向赵王承诺,如若秦国不肯用城池交换,便定会携和氏璧回到赵国。

蔺相如双手捧璧进谏秦昭王,届时殿内众人皆惊叹此为稀世罕见之美玉。不料,秦王却始终不提交换城池于赵国一事。

蔺相如心中已明,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只是秦王威逼赵国的借口罢了。于是便对秦王说,这和氏璧上有个瑕疵,待我细细指给您看。

这和氏璧便被秦王交到蔺相如的手上。在得到玉的下一瞬,蔺相如遍向后连忙退了好些步,满脸恼怒的说:“赵王因从信中得之大王想要和氏璧,便召集文武大臣共议此事。谁知众人都言秦国仗着兵马强壮欺压赵国,想凭几句空话就得到和氏璧。不过,我却觉得秦国如此大国,必然会遵守诺言,断不会因此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后,便令我等携璧面秦。谁曾想到,大王竟全然不顾信中之言,将秦国弃于不义境地,大王戏弄我无妨,但不要不尊重赵国。如今情形,我宁愿玉石俱焚。” 言罢,便举起和氏璧作势冲向一旁的柱子。


秦王不忍和氏璧被毁,便也作势许诺蔺相如一定会拨给赵国城池的。蔺相如知道秦王是在安抚拖延时间,便对秦王说,大王若想得到这块美玉,便要像赵王一般斋戒五日。秦王闻之,大喜,便应了蔺相如的请求。将其和随从送至休息处。

见众人都撤去后,蔺相如便将和氏璧托给身边一位最信任的随从,让其连夜秘密护送和氏璧回到赵国。

秦王假意斋戒了五日后,便邀蔺相如上殿进贡和氏璧。蔺相如说到:“大王切莫着急,现如今和氏璧已安然的回到了赵国。我等皆知,此时秦强赵弱,大王您曾写信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国不敢反抗。现如今我等欺瞒大王,罪当致死。我今日便是抱着必死之心来面见大王的,请大王就将我放在油锅里炸死吧,如此一来,六国诸侯必会得之秦国是因和氏璧之由而杀掉赵国使臣的。”

秦王闻言,已知自己的奸计被拆穿,无可奈何,只得作罢。于是便将蔺相如完好无损的送回了赵国。如此一来,和氏璧便被完完整整的归还给了赵国。


和氏璧传言

和氏璧出世之后,先后被楚国赵国拥有,而在秦国一统了六国之后,便流传到秦国境内。

史记中曾记载,秦王嬴政用和氏之璧制成了玉玺,而后汉高祖刘邦灭秦国之后,这玉玺便被献给了刘邦,成为了传国玉玺。

三国时期,这玉玺曾先后落入到孙坚和袁术的手中,后来又流传到了魏国和晋国。朝代更迭,玉玺的传承依在。唐太宗时期,玉玺又回到了唐朝。而后五代时期,时局动荡,玉玺也不知去向。

此后关于和氏璧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替,真实性已无从考证。无论真相是何,若没有卞和的坚持和忠诚,便不会有和氏璧面世的机会;若没有蔺相如的机智应变,也不会有完璧归赵的故事。

卞和和蔺相如,在某种程度上,都赋予了和氏璧那稀世罕见和价值连城的名号,也因此一并成为了后世代代相传的历史佳话。

发布于 2020-07-26 04:15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