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泰州
市民陈先生将其珍藏多年的两册袖珍古书公布于世,其中一册“礼经”只有4.5厘米×5.5厘米大小,比南京出现过的最袖珍古书还小了一半。另一本为5厘米×8.5厘米。两本书的
扉页
印有“
光绪
辛卯
仲春
精校重订”的字样,表明它们已经100多“岁”了。翻开内页,记者看到前者为《五经》中的《礼经》;后者为包括《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在内的《
四书
》,其中细如发丝的字迹,让人看得非常吃力,不一会儿记者就觉得眼睛十分难受。
泰州市博物馆
考古部的一位专家,在仔细研究这两本古书后肯定地表示,这种让人看了很吃力的书,原是古时考生为“走捷径”作弊所用,既可以事先把它们藏在鞋
后跟
内,也可以扎在头发里带入考场。让人感到不解并好笑的是,该书内页却发现了“
舟车
便览,勿带入场”的提醒。专家认为,该提示分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因为这么小字的书,在“舟车”上是根本无法阅读的,但这是校订该书“商家”玩的一种伎俩。该专家还表示,据他所知,在南京出现过的最袖珍“作弊”古书为8厘米×10厘米大小,该《礼经》比其差不多小了一半,“两本书具有很大的
文物价值
”。国内发现的作弊书本有八九种。早前发现的最珍贵的一册现珍藏于南京
江南贡院
,长7.5厘米、宽5厘米,每页540字,共30页,全书1.6万字,被称为“
压库
之宝”。后来,在2002年4月,在浙江
东阳
市一农户家中,也发现过一本上下两册的《五经全注》袖珍作弊书,全书共28万字,长5.7厘米,宽4.3厘米,厚0.8厘米,每册85页,每页22行,每行38字。东阳发现的
石印
微刻
《
五经全注
》孤本比南京江南贡院的“袖珍书”体积更小,字数更多,内容更丰富,每个字不到1毫米,但看起来十分清晰。据当时考证,这是古代考生专门用于作弊的石印微刻《
五经全注
》孤本。该书印行于光绪己丑(1889年),依次为《
易经
》、《
尚书
》、《
诗经
》、《礼经》、《
春秋
》,首页是“依样庐主人”作的序。
序文
说:“自石印法兴,五经翻本花样日新,从未有删繁就简便于取携者,亦舟车一憾事也。”其意思是为了旅途“便于取携”,但实际上是为考生作弊提供方便。接下来是《临文要诀》以及格式、避讳等考试常识,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哪怕文章写得再好,如格式有错或某个字没避讳,就会名落孙山,造成终身遗憾。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籍比特制的靴子后跟略小些,考生可放入靴子带进考场,而不被发现。当时朝廷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物,特地规定衣褂袍裤乃至帽子袜子都必须是单层的。于是有考生绞尽脑汁想出了用靴跟夹带小书的“绝点子”。而本次江苏泰州发现的作弊书本将再次打破“袖珍书”的最小尺寸记录。
作弊
科场
科场关节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是在科场采取
弥封
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出现的作弊新招,其花样繁多,危害极大。 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
北宋真宗
景德
年间,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都用纸糊盖起来,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
考卷
全部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生的
笔迹
,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
递条子
。具体讲,就是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为确保录取时准确无误,每个关节条子都订三、四处的字眼。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
字条
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
弥封
和
誊录制度
,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作弊
明代
明代,暗通关节之弊日渐盛行。史载:“明季即有以关节进者。每科五六月间,房考就聘之期,则先为道地,或晋谒,或为之行金以贿诸上台,使得棘闱之聘后,分房验取如操券而得也,每榜发,不下数十人。”看来,棘闱之内,场场有关节之弊,而且干此勾当者不在少数。
明神宗
万历
年间有一起典型的关节作弊案。那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
戊子
科乡试,宰相
黄洪宪
充任
北闱
考官。这位主考大人在入场前接收了大把的条子,录取时单看“字眼关节”是否相符,“势高者无子则录其婿,利重者非子则及其孙”。当时,有位叫李鸿的浙江士子,场前重金买通黄洪宪,暗中订下关节,在两场卷文中都使用了与
上下文
毫无关系的吴地土语“囡”字,结果取为第十一名举人。在黄洪宪手下以关节取中的卷子,“文理讹谬,章章若是”。由此引起众怒,“榜出而人人切齿,无不欲唾洪宪之面而笞其背也。”刑部主事
饶伸
上疏弹劾,说:“今邪臣所为罔上行私者,莫如科场之弊。”他直言指陈:“未有大通关节肆无忌惮如黄洪宪之为者。”
作弊
清代
1、隐姓埋名在卷中
把关节用到皇帝主持的
朝考
上,可以说这一作弊行径在科举的塔尖上也在所难免。而用隐姓埋名的办法来作暗号,其手法就更绝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已丑科殿试之后进行朝考,
读卷大臣
将准备录取的卷子进呈皇帝。乾隆帝打开
弥封
,一边看士子姓名,一边看卷文,结果发现了问题:第一名严本,卷子中有“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两句,严本的姓名显然藏于文中。第二名王世维,卷中有“维皇降衷”之句。第三名
鲍之钟
,文中用“包含上下”之句,包是鲍字的一半,又同音。第五名程沅,试卷内说“成之者性也”,成与程音相同。看到这些,乾隆帝感到:“其字迹可疑,且不止一卷,岂得尽谓偶然适合,似此隐藏字样,非关节而何,若谓此非关节,亦不解复有何等字样为关节者。”乾隆帝认为,“如此拟取,不足以昭公道而服人心。”他谕令
军机大臣
会同原来派出的阅卷官,将所有朝考卷文重新评阅,被乾隆帝点名的那四份卷子这回排在了末尾,几位读卷大臣则“
交部议处
”。
2、翁同有心栽花花不开
清代科场多关节,就连皇帝的老师都在做手脚。那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会试,状元出身的光绪帝老师翁同出任正总裁。参加此次会试的有后来成为
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
实业家
、教育家的
张謇
。张謇其人,自幼聪颖好学,刚16岁就考上了秀才,可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礼闱大试时,却榜上无名。这次会试前,张謇与好友刘可毅一起去拜访江苏老乡翁同。作为考官的翁同一直很赏识张謇的才气,也很为他上次礼闱落榜而遗憾。见面之后,先是一阵寒暄,接着翁同便反复叮嘱说:“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正直的张謇只以为翁同是在议论时局,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暗示,而旁边的刘可毅却默记在心上了。第一场考试,刘可毅就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稿的破题之中,翁同看到这份卷子时,以为必是
张謇
的,没有细阅全卷,就在上面批道:“为国家得人庆。”定为这场的第一名。等到拆封才发现该卷不是张謇的,而是刘可毅的。翁同对刘可毅不甚了解,所以十分沮丧。经过打听才知道刘可毅也是江南名士,心里才稍安些,
自我安慰
道:“差强人意”。第二场考试,翁同发现一份卷子中有“策马三韩,雪花如掌”之语,因为张謇曾随清军去过高丽,翁同遂认定此卷必是张謇的,取为第一。待拆开封号一看,还是刘可毅。张謇会试又没通过。在考官翁同这里,真可以说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