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12月7日电(记者 卢苏燕)被全球“热炒”了2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7日上午终于如期开幕。也许正是因为被“热炒”,有关大会及“气候变化”的一些事实和概念逐渐“模糊”,甚至完全“走样”。正如几年前社会上盛行一时的“传话游戏”,从A、B、C依次传到G时,事实早已面目全非。故借着公众当下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热切关注,重申几个较常被“误说”、“误传”、“误解”的正确表述,算是咬文嚼字,也算是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也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其全称应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5次会议”,因为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故得此名。
但最近有媒体将这次会议统而冠之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这种说法欠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往通常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缔约各方的谈判会议,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而为推动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呼吁全球领导人在会期的最后两天参会,将最后两天的会议升格为“峰会”。此次会议的会期是12月7日至18日,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专业、技术讨论和谈判,故不应将整个会议统称为“峰会”。
不过,在今天的会议开幕式上,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介绍说,截至目前已经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将出席本次会议后期的会议。因此,大会后期的会议倒是应该称为峰会。
《公约》及其《议定书》
《公约》是1992年5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的,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开放签署,这次环发大会也被称为“里约地球峰会”。所以,目前常见的“在里约制定了《公约》”一说与事实不符。正确的表述应为:“1992年5月在纽约通过的《公约》”,或“1992年6月在里约开放签署的《公约》”。
《议定书》是《公约》缔约方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即《议定书》和《公约》应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所以,目前一些媒体中常用的“《公约》和《议定书》”一说欠妥,准确的表述应为官方文件中使用的“《公约》及其《议定书》”。
《公约》确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这是白纸黑字写进《公约》的。因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公约》确定的。目前有些文章中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说成是《议定书》确定的,这实际是将这一原则的确定时间“延误”了5年。
其实,《议定书》正是本着《公约》确定的上述原则,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明确指标。而对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仍然是它们的第一需要,《议定书》重申,在不要求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作出减排指标承诺的情形下,要求这些缔约方采取积极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是相对减排
根据《公约》原则和《议定书》要求,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自己的新的限控排放计划,如中国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印度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至25%;巴西宣布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预期基础上减少36.1%至38.9%……而所有这些减排,都是相对减排,不是排放总量的绝对减少。
比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其意思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其他可行措施,降低排放强度,但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总体排放可能还是会增加。再如“在预期基础上减少”,意思是比按照惯常方式发展届时的排放量减少,也就是比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排放量相对减少,并不一定是总量的减少。
但对于发达国家,由于历史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这些国家,且其人均排放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总体减少5.2%,其中欧盟减少8%,美国减少7%,日本和加拿大各减少6%……这里说的减排,是总量上的“绝对”减排,不容含糊。
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目前通常所指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其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占76.7%,且其“生命”顽强,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少则50年,多则200年不消失。故人们在谈温室气体时,主要指二氧化碳,而谈到温室气体减排,也主要指二氧化碳减排。当然,甲烷的增温效应也不容忽视,许多国家也在设法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不过,人们在谈到环保时,常常提起二氧化碳减排,这主要是因为正是化石能源的燃烧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这里所指的环保应该解释为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而不应将二氧化碳误列入污染物行列。其实,二氧化碳不但不是污染物,而且用途非常广泛,如人们熟知的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再者,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如果大气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仅为零下18摄氏度。但是如果温室效应过强,全球气温会出现非正常升高。如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理论基础就是,在1906年至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且有观测显示,已给全球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尚不确定气候变化100%是人为因素
科学观测发现,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气候系统固有的内部过程,可能是自然界的外源强迫,也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2月发表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说,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人为活动“很可能”,即90%的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里的“很可能”并不是100%的肯定。有专家解释说,一些专家,尤其是许多古气候专家就对这一说法持保留意见。再如最近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气候门”事件,就称有科学家操纵数据,以支持其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虽然IPCC很快表示这“不足以动摇其有关气候变化的结论”,但对有关“气候变化说”的质疑早已有之,从未间断,然不占主流。
不过,不管二氧化碳是不是污染物,也不管气候变化是不是100%是人为因素,保护地球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