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行为艺术表演植根于20世纪初 未来主义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的相关艺术实践。其中,一些未来主义者在展出作品前的夜晚举办表演活动,艺术家登上舞台,朗读自己的艺术宣言。而达达主义者则通过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艺术或动荡时局的不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行为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美国,以 约翰·凯奇 为代表的 激浪派 是最重要的行为艺术团体,其所任教的黑山学院也对此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凯奇影响的艺术家包括乔治·布莱切特( George Brecht )、 小野洋子 阿伦·卡普罗 等人。他们还发明了行为艺术的特殊形式“ 偶发艺术 ”(happenings)。 在欧洲的行为艺术中,活跃于20 世纪60—70年代的维也纳行动派(Vienna Actionists)以挑战身体极限著称。包括奥托·穆尔( Otto Muehl )、冈特·布鲁斯( Gunter Brus )和赫曼·尼什(Hermann Nitsch)在内的艺术家“用高度仪式化的身体艺术,检讨天主教会和纳粹主义的独裁、压抑人性的历史” [2] 在亚洲的行为艺术中,日本的具体派以拒绝传统的激进姿态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具体派创建于1954年,发起者吉原治良选择了“具体”(Gutai)一词,代表与抽象的对立,反对当时主导艺术界的抽象派艺术。具体派艺术通过身体、行为艺术实践,反思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对人的压抑,真正参与到战后日本精神文化的重建之中。 [3] [3]  邵亦杨.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186页 [4]  邵亦杨.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206—208页 [5]  邵亦杨.20世纪相当代艺术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200页 [6] 行为艺术史上最惊世骇俗的组合再合体?——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将合著回忆录 .中国美术报 [引用日期2022-05-21] [7] 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推介之德国馆:安妮•伊姆霍夫 .中国美术报 [引用日期20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