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养生,第一课: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按昨天说的,从今天起,我们将用半年的时间来学习中医养生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按计划,本月我们将学习完中医养生学。
课程的目录如下:
中医养生学课程目录
第一课:养生理论
第二课:四季养生
第三课:节气养生
第四课:时辰养生
第五课:睡眠养生
第六课:精神养生
第七课:饮食养生
第八课:起居养生
第九课:房事养生
第十课:药物养生
第十一课:区域养生
第十二课:因人养生
第十三课:体质养生
第十四课:经络养生
第十五课:运动养生
附录:养生简史
计划分为 十五节课 ,将大家常见的养生方式每个一节课来讲述,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医养生学,可以自己调理身体,治未病,别再被哪些养生标题党、神棍、营销党忽悠,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其大意和根本,对于一般的养生方法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今天开始我们的第一课,理论课,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依据、养生原则、特点、性质等等。
什么是中医养生
养生
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医养生 ,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 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中医养生的特点
中医养生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中医养生学。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养生方法很多,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与外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的,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食物、水分、空气、阳光等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不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地出现各种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
人体生长衰老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人体五脏功能之间不仅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还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着协调统一。
因此,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们必须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且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这一重要的养生原则,是在形神合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所谓形,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经脉以及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
所谓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健康的人,应是形、神双方都保持着正常的活动,即健康的形体是精神充沛、思维敏捷的物质保证;而充沛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又是形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
三、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两种形式,两者互为其根,不可分割。
有动才有静,无静不能动,动中包含着静,静中蕴伏着动,只有动静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如形属阴主静,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营养的来源;气属阳主动,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动力的源泉。又如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藏为静,泄为动,只有维持脏腑的相对动静,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养生学认为,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静要适度,刚柔须相济,否则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勤劳动,要劳而不极;勤用脑,要思而不怠。
动形而不至大疲,静养而不至过逸,心体互用,动静结合,并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护身心的健康,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摄养脏腑,脾肾为先
脏腑是人体内组织器官的主要部分,五脏又是核心内容,人体经络血脉、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是以五脏为其机能的主宰。
脏腑功能强健,则阴阳协调,精气充盈,血脉流畅,生命活动保持旺盛。如脏腑功能衰退或失常,则人体精神气血便随之而耗减,导致防病抗邪的能力降低,引起疾病缠身,甚至早衰夭亡。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内气血阴阳对立统一,五脏六腑互相协调的过程,而脏腑功能的正常维持,又要 取决于肾的作用 。
因而中医学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 ,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精气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
脾为后天之本 ,有运化之能,水谷精微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营养各脏腑,以维持脏腑的功能活动。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之以养。特别是人出生以后,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不断供给周身营养物质,才能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的根基是在肾,而脾的功能则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先天之本肾也,后天之本脾也,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先天不足,但得到后天的保养,就可以弥补先天而增寿;若先天充足,而后天反而失养,亦难延长寿命。
因此养生保健,调摄脏腑,应着眼于两个根本,以脾肾为先,既要顾护肾脏,又要调理脾胃,使精髓足以强中,水谷充以御外,这样才能使人体各脏腑功能强健,气血阴阳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即:中医养生的概念、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中医养生的特点和中医养生的原则,了解了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原理、原则,后面我们学习起中医养生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被市场上各类养生乱象所迷惑,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