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是20世纪经济学思想史中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不仅对过去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更有说服力的经济思想主导之前,仍将对现在乃至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凯恩斯和哈耶克的论争,被称为“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经济学决斗”。曾在《伦敦时报》和《纽约太阳报》任资深编辑的美国著名记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在《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中,系统梳理了这一场论争,我们在重温那场经典学术盛宴的同时,也审思“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保持在何种程度”这一严肃的经济问题。

今天,人们对凯恩斯和哈耶克几乎针锋相对的经济主张,已经不陌生了。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家对投资预期没有信心而减少投资所造成的,主张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控制;哈耶克则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家的投资过度造成的,认为政府干预只会损害市场发展运行的机制,因而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秩序的理念。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国家投资和消费,变相主张“货币国有化”;哈耶克则认为应把货币的发行权交给私营银行,私营银行基于自身利益而提供健全的、稳定的货币,主张“货币非国有化”。

凯恩斯主张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提高企业利润,刺激投资,扩大就业,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哈耶克则认为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资产价格暴涨,最终导致更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恶性循环,商业循环会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事业的投资,改善社会福利,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福利开支救济;哈耶克则认为公共产品并不是对任何特定的需求的直接满足,而是对某些条件的保障,从而使个人和较小的群体在这些条件下得以享有较有利的机会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凯恩斯和哈耶克的论争,在观点上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终其余生,两人始终都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后又通过他们热心的弟子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代为辩论。在人格特质上,两人也是迥异,凯恩斯口才和魅力过人,总能对世界描绘一种乐观的愿景,为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接受;与此相反,哈耶克则一丝不苟,他顽强地逆流而上,也在市场倡导者和自由意志者中找到了支持。时至今日,经济学界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仍然“大战”不已。

这样的经济学之战,直接让政府决策者在两位学者的想法之间摇摆不定,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起起落落,影响着数以亿计人的生命和生计。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得以普遍实行,似乎是凯恩斯赢了哈耶克。可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让世界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得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又成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主流价值观念,哈耶克打了一个翻身仗。20世纪末,拉美、俄罗斯、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失败,加上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