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 为什么亚裔该给《摘金奇缘》扔鞋,而不是扔钱
摘要:
两个小时一到,亚裔王子与亚裔公主的爱情故事落幕了。亚裔观众会随着人流慢慢退场,退回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中去。在那里,他们会发现,没有王子,也没有公主。有的只是鄙视链上一个属于他们的,从未移动的位置。
最近,一部由全亚裔演员主演的好莱坞浪漫喜剧《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以下简称《摘金》)火了。《摘金》的大热,离不开普通亚裔观众的支持,更要归功于亚裔大佬的强势助攻。
许多影评人认为,《摘金》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是亚裔的一场翻身仗。亚裔主创们胜利了,他们向好莱坞证明了自己的票房号召力;亚裔观众们胜利了,他们不仅在好莱坞有了自己的代言人,还在电影中找到了久违的财富感和权力感。
《摘金》的成功,是亚裔主创们的胜利。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是亚裔观众们,你们的香槟开早了。
《摘金奇缘》(以下简称《摘金》)火了。
连续四周拿下美国周末票房的冠军、总票房达到2.2亿美元,是2005年来最卖座的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 ……《摘金》的票房势不可挡。
除了傲人的票房,《摘金》的口碑也被吹爆。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的影评人们给本片打出了92%的新鲜度,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影评人对《摘金》的观影印象是正面的。“美国豆瓣”IMDb的用户们则给《摘金》打了7.5分——要知道,之前大热的《黑豹》也不过7.4分。
《摘金》凭啥这么火?
首先是影片本身迎合了亚裔观众的口味。
作为1993年的《喜福会》以来第一部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影片,《摘金》让亚裔观众眼前一亮,从一开始就锁定了这个巨大而且不断增长的观影人群。除了演员阵容,《摘金》在人设与剧情上也很讨亚裔的欢心。与亚裔在荧幕中猥琐低贱的典型形象不同,《摘金》中的男女主角无论从形象还是人设上都非常给亚裔们争气。
出生于纽约的女主角Rachel(吴恬敏饰)不仅长相甜美,打一手好德扑,而且还是纽约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来自新加坡的男主角Young(亨利·戈尔丁饰)除了高大帅气对爱专一,还非常多多多多多金,坐拥亿万身家。
剧情方面,《摘金》也颇费苦心。陪男友Young回新加坡参加其他人婚礼的Rachel,虽然遭到男友母亲Eleanor(杨紫琼饰)的百般轻视和排挤,却最终还是跨越了家庭、阶层和文化的重重障碍,得以修成爱情正果,戴上了杨家代代相传,象征被接纳与被祝福的绿宝石戒指。影片似乎在暗示观众,如果身兼亚洲与美国两种文化Rachel能够克服重重阻碍,得到杨家的认可,成千上万的亚裔也能够像她一样,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要知道,在《摘金》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亚裔群体一直不受好莱坞的待见。根据USC Annenberg InclusionInitiative的一项统计显示,2017年最卖座的100部影片中,37部之中没有任何讲亚洲语言的角色,65部之中没有包括任何亚裔女性角色——亚裔演员没戏演,亚裔观众也很难见到来自“自己人”的电影明星。
好莱坞对亚裔的忽视,在亚裔崛起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亚裔是21世纪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美国少数族裔。 2015年,亚裔人口达到了2000万。
与亚裔人口一同水涨船高的,还有美国亚裔的平均收入。2016年,亚裔的人均年收入中位数超过5万美元,四大种族(白人、黑人、拉美裔和亚裔)中排名第一。亚裔中收入在前10%的富人们的平均年收入更是超过了13万美元,同样是四大种族中最高的。
不差钱的亚裔们,甚至为《摘金》发起了“黄金开画”(GoldOpen)运动。“开画”意为电影上映;所谓“黄金开画”,可以理解为“电影的梦幻开局”。这场运动由亚裔企业家和投资人等号召力巨大的亚裔人物牵头,他们往往花几千美元包下整场电影,让亚裔观众免费观看。其目的是为了让《摘金》冲击高票房,成为娱乐圈的热点话题。
人口和钱包不断膨胀,却长期得不到好莱坞重视的亚裔,终于碰到了《摘金》这样一部亚裔主演、讲述亚裔故事的影片。
这样看来,《摘金》想不火都难。
不少观众和影评人,都将《摘金》的上映视作一场亚裔的胜利。
比如,《摘金》集中呈现了一批东方元素,让亚裔观众,特别是华裔,获得了久违的亲切感:主角与好友在大排档享受美食、豪门呼朋唤友夜赏昙花、阖家团圆包饺子,连婆媳之间的斗智斗勇,都是通过打麻将搞定的。
又比如《摘金》通过亚裔美国人Rachel与亚洲富豪杨家的深刻隔阂,颇为难得地探讨了亚裔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令不少亚裔观众引为知音。对此,亚裔影评人 Shirley Leung的评论也许能代表一批亚裔观众的心声:“终于,我看到了一部这样的电影,它映射了我游离于美国和亚洲两种文化之间的痛苦。就像Rachel一样,有时候我觉得哪一种都不是我的根(For the first time, I watcheda movie that reflected my own life of straddling two cultures, Asian andAmerican, and like Rachel, there were times I didn’t feel like I fit intoeither one)。”
还有,《摘金》让亚裔观众得到了巨大的财富感和权力感。影片不遗余力地从服饰、饮食、装潢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渲染新加坡豪门的奢靡生活,给了亚裔观众巨大的满足感:你看看,我们亚裔也可以这么阔!拥有财富的满足感,又得以迅速转变为一种权力感。
影片开头,被大雨淋成落汤鸡的Eleanor要求入住纽约某高档酒店,却遭到了白人经历的傲慢拒绝。没想到,Eleanor一通电话就买下了酒店。当上老板娘的Eleanor,一转头就威严地吩咐刚刚还趾高气扬的大堂经理:拿拖把去,没看到地板脏了吗?
多么大快人心的一幕!
这一刻,Eleanor似乎为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亚裔在乌云中撕开了一道缝隙,如同白人经理因为惊愕而张大的嘴。
然而细看之下,无论戏里戏外,《摘金》的成功都难说是亚裔群体的胜利。
首先,作为一部从导演到演员全亚裔的影片,《摘金》对东方文化的诠释仍然是肤浅的和浮光掠影的,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展示依然停留在旅游宣传片的层次。影片也尝试碰触更加深刻的文化议题,但这显然超出了导演和编剧的能力范围。例如,《摘金》探讨了东方的家庭观念与西方的区别,但这种探讨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内容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家族荣辱高于一切,和“你们”只知道追求个人幸福的西方人不一样。这种对东方文化似是而非、简单粗暴的描摹,只会加深早已存在的刻板印象。
其次,《摘金》所讲述的亚裔故事和普通亚裔群体的日常生活完全脱节。女主角Rachel就是一个“飘在天上”的角色。对于一个出身底层的亚裔女性来说,年纪轻轻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经济学教授已经需要祖坟冒青烟了。有幸嫁入顶级海外豪门?这可能需要祖坟完全燃烧起来。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亚裔,既不是大学教授,也没有远嫁海外。Rachel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
既然电影的角色设定没有代表性,剧情上总得引起点亚裔观众的共鸣。于是,《摘金》着力突出了Rachel与杨家的文化隔阂。当拥有中国血统的Rachel回到亚洲,她发现自己要面对来自华人富豪家庭的怀疑和拒斥——虽然相貌和语言相通,她身上的美国印记却让她与纯粹的华人家庭格格不入。然而,《摘金》却没有丝毫提及,Rachel身上的亚洲烙印是否让她在美国也遭遇过类似的经历。这就给人一种微妙的暗示:美国社会才没有歧视和排斥亚裔,亚洲才是不宽容、不接纳亚裔的地方。亚裔在美国融入的很不错嘛,他们只有回到了亚洲,才发现有身份危机这回事——美国没有错,错的是别人。
只能说,这种“倒打一耙”的手法令人折服。
事实是,虽然人数多了,收入高了,广大的亚裔群体在美国仍遭受着无处不在的排挤和歧视。
比如,华裔女演员汪可盈由于好莱坞不喜欢她的亚洲姓氏“Wang”,被迫改姓Bennet。
又比如,亚裔乘客被美联航暴力驱逐。
数据表明,这些并不是个例。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于2017年组织的一场电话调查中,高达61%的美籍亚裔受访者认为,他们曾经因自己的种族而遭到就业、就医和教育等方面的歧视。
仔细想想,难道导演朱浩伟不知道亚裔在美国受到的排斥,比他们在亚洲受到的多的多?作为华裔,他当然知道,而且肯定知道得只会更深刻。
可是,他还是选择这么拍了。
因为如果真实地反映亚裔在美国所遭受的种种歧视,虽然贴近了现实,却势必会刺激大批美国白人观众的神经,造成观影中的不适。导演不傻,这个亏本的买卖是绝对不会做的。既要戳一戳亚裔观众的痛点,又不能引起白人观众的不适,怎么办?
《摘金》给出了一个非常鸡贼的解决方案。你说它完全没涉及“亚裔融入主流社会”的话题?人家明明说了。但是,它又顾左右而言它,没敢涉及真正核心的议题。这就让《摘金》看起来格外别扭,像一首蹩脚的藏头诗。
最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摘金》对亚裔也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尊重。和《黑豹》里拥有振金矿的瓦坎达人民一样,《摘金》中的亚裔们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钱。于是观众看到了杨家在自己价值6亿美元的豪宅中观赏昙花、邱家和李家斥资6000万美元举办新加坡版的“世纪婚礼”、富二代们用来开单身派对的夜店漂浮在海上,由一艘巨轮改装而成,以及女孩们包下一整座印尼小岛度假狂欢。这一切,都让观众肃然起敬,艳羡不已。
然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钱,而不是亚裔本身。
一个例证是,亚洲男性富豪在《摘金》中面目可憎,他们不是嘴大无脑,就是精虫上脑,只有主角和他的死党能守得灵台清明。影片用这种方式明白无误地指出,再有钱的亚洲人,充其量也就是个土豪。贵族?呵呵。
回头想想,就连影片的开头都逃不开这个金钱逻辑。
为什么大堂经理对Eleanor前倨后恭?因为一开始Eleanor被大雨淋成狗,不像是有钱人的样子。而之后,Eleanor用一通电话证明了,老娘其实很有钱。
用两个简单的不等式来表示,就是:
大堂经理(白人)> Eleanor(亚裔)
Eleanor(亚裔)+很多钱> 大堂经理(白人)
其中,“>”读作“鄙视”。
大堂经理没有变,Eleanor没有变,亚裔被白人鄙视的逻辑没有变,是钱改变了鄙视链的方向。把钱的因素拿掉,气质高贵,剑桥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Eleanor在那个纽约的雨夜还是要带全家睡大街的。
于是,《摘金》没好意思对亚裔观众说出来的主旨思想就呼之欲出了:这么多年了,其实别人还是看不起你。能让别人看得起的,是你口袋里多到溢出来的钱。
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对了,这正是“黄金开画”运动的逻辑。
难怪《摘金》与“黄金开画”运动相伴相生,因为它们都认同的是同一套逻辑:第一,亚裔作为一个整体,永远无法得到主流社会发自心底的尊重;第二,亚裔可以用钱,得到主流社会表面上的尊重。
这种“表面上的尊重”,对于亚裔演员和亚裔导演来说就够了。因为它意味着好莱坞已经向他们热情地张开了怀抱。无论演技如何,亚裔演员在未来都会有更多的出演机会。无论执导水平如何,亚裔导演在未来都会有更强的票房号召力。因为《摘金》已经证明了,亚裔面孔、亚裔故事就是票房的保证。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摘金》所讲述的亚裔故事毫无代表性——反正亚裔得不到真正的尊重,那影片为什么还要贴近亚裔的生活,反映亚裔的心声,让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重要的是,要用俊男美女、宝马香车让亚裔观众们看得爽,然后乖乖交钱。
《摘金》的亚裔主创们,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而亚裔观众呢?
两个小时一到,亚裔王子与亚裔公主的爱情故事落幕了。亚裔观众会随着人流慢慢退场,退回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中去。
在那里,他们会发现,没有王子,也没有公主。
有的只是鄙视链上一个属于他们的,从未移动的位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