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非营利机构融资之道 | AIAF

2015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宣布发行总额为2.5亿美元的应税债券(taxable bonds),用于在未来十年间为该馆的基础设施扩建翻修工程提供资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Campbell)在接受《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采访时表示,“这一项目将成为纽约市在未来十年间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项目。”世界权威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次发行的债券给出了“信用质量最高,投资风险最低”的AAA最高评级,并且明确表示该债券的“前景非常乐观”。虽然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债券筹资并不常见,但这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筹资手段,而且是目前国内备受关注的艺术金融的重要内容。

美国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很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营。因此,对于非营利艺术机构而言,始终面临的财务难题就是:如何消化日益高涨的运营费用,尽量减少乃至消灭财务赤字,从而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

作为美国最大博物馆和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在1870 年由一群美国社会的精英人物发起筹建的。从筹建之初就确立了该馆的“民间立场”。1880年,纽约市政府在纽约中心公园第五大道的一侧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修建了永久性馆址。虽然到目前为止,纽约市政府仍然在为该馆提供电力、灯光、暖气等资源,以及部分安保费用和维护费用,但该馆的大部分运营资金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3-2014年度报告》显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3-2014财务年度的赤字仅为350万美元。在诸多非营利艺术机构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财务状况可以说相当不错。但假如需要大兴土木,那经费就捉襟见肘了。

经过一百多年的运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筹资机制。以2014年为例,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2.625亿美元的年度总收入中,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约占33%,限定性捐赠收入约占29%,门票收入约占14%,会费收入约占11%,纽约市的公用事业补贴约占6%,纽约市的安保和维护费补贴约占4%,其他收入和非常规收入约占3%(见图1)。除了份额最大的捐赠类收入,最值得一提的是门票收入和会费收入。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门票制度比较特别,实施的是“建议票价”制度。这种“建议但非强制的票价”特别注明是“为了补贴特别展览费用,建议您支付建议的全额票价”。换句话说,参观者既可以选择免费参观,也可以选择根据建议票价或者自愿支付的票价购票参观。目前的建议票价标准如下:成人票价为25美元,老年人(65岁及以上)票价为17美元,学生票价为12美元,会员免费,12 岁以下儿童(由成人陪同)免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4年的门票总收入为3790万美元,这些门票收入来自于620万参观者。每位参观者支付的平均票价约为6.11美元。由于建议票价的上涨和参观者人数的增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在近十年间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这种建议票价制度的优点是:既避免了因完全免费而导致的财务窘境,又避免了单一票价制度带来的潜在门票收入损失,很值得国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借鉴。

会费收入同样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运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会员分为12类普通会员和4类法人会员,其会员细分工作可谓相当用心。每类会员都享有诸如全年免费参观、购物折扣优惠、提供活动场馆等对应的会员“特权”。例如,“阿波罗会”(The Apollo Circle)专门吸收21-39岁的中青年会员,该馆也会针对年轻人的特点为其量身组织相应的文化艺术活动。大都会家庭会(Met Family Circle)则主要为家庭提供艺术游学、艺术教育等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艺术活动。总裁会(The President Circle)更是被允许每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可容纳250人的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馆,可容纳800人的丹铎神庙,或者可容纳千人的展馆大厅等多个可选场馆举办2场晚宴。具体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总裁会成立后一年便使会费收入增长了2倍多。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悉心经营下,2014年的会费总收入达到了2870万美元,在非捐赠类收入中仅次于门票收入。

总的来看,美国非营利艺术机构通过发行债券筹资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应对财务危机,例如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之所以在2012年末发行了总额为1亿美元的应税债券,其中的主要用途就是偿还 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高达6300万美元的贷款及利息;二是为了开支较大的项目,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次为了基础设施建设而发行的债券。

对于非营利艺术机构来说,通过债券筹资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在保持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在债券筹资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和艺术赞助者也可以通过认购债券的方式来积极支持艺术事业的发展。非营利艺术机构在发行债券后,一方面可能会由于“负债”的增加而刺激赞助者增加捐赠额,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还款付息压力而缩减平常难以控制的非必要性开支。

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提出,“鼓励大中型文化企业采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支持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区域集优债券、行业集优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拓宽融资渠道。”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经验表明,在遭遇资金困境时,债券筹资其实完全可以成为非营利艺术机构解决燃眉之急的选项之一。

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共接纳了约630万名参观者,其参观人数创下了该馆40年来访客数量的最高记录——其中74%来自外地。游客们在纽约每人的平均开销为1145美元,平均停留时间为6.7天。并且其中54%的受访者表示大都会博物馆是他们“到访纽约的主要因素之一”。同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45.9万人次。其中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41.6万人次,国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0.8万人次,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接待观众21.6万人次,十三陵接待观众12万人次,圆明园接待观众28.5万人次,八达岭长城博物馆接待观众1.6万人次,首都博物馆接待观众6.3万人次,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接待观众7.4万人次,市文物局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7.6万人次。

如果单纯就上述这些数据来说,似乎中外博物馆之间也不分伯仲,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间的实际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这种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赵鲁滨(李可染画院文物书画研究室主任):博物馆的展陈水准还需提高

事实上,决定博物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以创收的标准来看待。首先国情不一样,目前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大多都是免费的,而大都会博物馆则是创收盈利性的博物馆,每年都有不菲的门票收益。其次,观众的来源和消费习惯也不一样,实际上去年大都会博物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游客。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国外,痛快地消费一场也在情理之中。再有就是藏品的丰富度和展陈水平,以及工作人员对藏品的研究和理解等都不一样。因此,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同。

吴少华(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多一些造血

一般而言,国内公立博物馆在体制上归属于文化事业单位,是有编制的,它们往往享受政府的全额拨款,这样的博物馆是没有活力和动力的。实际上,博物馆应该属于文化产业。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事业是需要往里面砸钱的,不求经济效益,只求社会效益;而产业则意味着它自身要具备造血功能。

黄启贤(资深艺术品策展人):文创产品缺乏对自身产品和本地历史文化的解构

现在的博物馆策展,虽然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一个普及化、世俗化的演绎层面,缺乏历史和研究所本该具有的严谨与深度。这样的展览缺乏吸引力,很难让人产生冲动。

再说衍生品,当前国内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绝大多数博物馆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力都还很弱,不是对本博物馆藏品的简单复制,就是文创产品高度雷同,缺乏对自身产品和本地历史文化的解构,同步产品的研发方面,从设计到产品到销售缺乏一个完整的文创思维,所以这些产品的销售基本上也都很难有很高的效益。

(作者马健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副主席、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商报

联系人:薛老师

BOUT AIAF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