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踏实的韭菜  ·  深入解析 Cron ...·  2 年前    · 
聪明的花生  ·  想要让你的SQL ...·  2 年前    · 
玩篮球的苹果  ·  sendSAS 函数 (sas.h) - ...·  2 年前    · 
有爱心的米饭  ·  js fetch 同步请求 - ...·  2 年前    · 
腼腆的松球  ·  segment anything_Kun ...·  2 年前    · 

黛玉为什么葬花?其实这其中暗藏了作者的玄机

桃花象征爱情。《诗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豆蔻少女如桃花般的绯红的笑靥,步态轻盈缓缓归来的模样顿时浮现在眼帘,即使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华美辞藻来形容她的美都不足为过。黛玉葬花之景则以“落红成阵”为背景,凄伤唯美的情与景的交融,使故事别有韵味。落英缤纷,黛玉一曲感叹零丁漂泊身世之《葬花吟》流传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

黛玉葬花始终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桥段,千百年来被“红学者”们津津乐谈,反复咀嚼永不乏味,仿佛一坛老酒般经久味越纯厚。女人如花,爱花亦爱己。黛玉葬花亭里埋花人,宁使香魂随土化,可见她对于审美有一套自己独特之见解。实则,葬花的源来悠久,起初在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名篇《风入松》有道:“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可见葬花于宋代已有,而且是作为清明所见的事。还有据载,红楼作者曹雪芹祖父的文录中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诗句,以及唐代的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这些难道不足以作者构思源于现实生活的不顺畅,借以抒发自己郁闷之情么?花象征春意昂扬的生命,孤冢即是死亡,“葬花”这是何等的惨烈景象?

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宝玉还和黛玉发生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令人误想翩联,也透出了两人彼此暗生情愫的迹象。在晌午日光的恍惚下,那一阵落英缤纷,又仿佛梨花带雨一般纷纷扬扬,宝玉与黛玉共阅《西厢记》时瞥见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的可人模样,顿时心生爱意,直言自己如“多病多愁”的张生,黛玉则为“倾国倾貌”的崔莺莺。此言在宝玉嘴里一出,恐怕使得自己过于轻浮了,以至于黛玉的眼圈儿竟然红了起来,名门闺秀也是有自己不堪一击的自尊心的,碍于封建思想的礼教束缚,黛玉不顿时觉得有些委屈,便怀疑宝玉用些“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不免赌气伤感与之增加。其实,两人在同一屋檐下,日久生情早就对彼此的性情知根知底了,所以听到此话时,她私底下是欢喜的。待宝玉解释时,她就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语,破涕为笑直言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这等于接受了宝玉的表白。两人的情感如此明了了,之后便不免迅速地增温起来。

黛玉最怜惜花,以至于在她偶遇宝玉撂花至水中任其漂流时,及时制止了他,切莫“流水带花”、“惨遭人家浑水的污染”,这些均是惜花与爱花的表现,终归“落红有意而流水无情”,黛玉提及花冢时着实让宝玉吃惊,竟然还有葬花这样的习俗,这样情节结构的设计非常巧妙,也勾引出读者这条纯粹强烈的好奇心。

待分别后,黛玉缓步偶至梨香小院,忽然听到小旦吟唱的《牡丹亭》戏曲,笑嗔听曲人只知听曲,未必能领略戏文上词句所带来的趣味,细听几句后便觉戏曲竟然也有这样文雅走心的词句,不免呆呆痴想,待那段“落红成阵……陷入无污泥遭蹂躏……”一出,更是激起她心事引起了共鸣,仔细忖度,不觉心动神痴,眼中落泪。恰好诠释了随后黛玉葬花的原由目的,黛玉对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遭遇是深感同情的,使她不免联想起自己的双亲早逝,自己孤苦飘零、不得不寄人篱下的身世遭遇,饱尝人间世态的炎凉,而冷暖唯有自己才知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把身处的环境喻为泥沟,愿自己能芙蕖般质本结,不带一丝污泥而去,从中看出她的忠贞和不屈。所以,她以花代己,葬花实则是对自己怜惜和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自慰方式。此时,愈发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黛玉感叹年韶易逝,恐怕“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香消玉殒。惜春叹春,怨春光步履轻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留一丝痕迹,又惧怕“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所以她不免叹春伤春。黛玉葬花的场景分为两次,文章中第二十三回的所见所闻,不免使她触景生情,心中的悲怨愈积愈深,为葬花的极度悲苦做了铺垫的准备。

黛玉葬花浓重的消极情绪对读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作者以情融景的方式,如黛玉恰遇《牡丹亭》小旦唱曲产生的消极思想,作者给前后故事发生的逻辑顺序巧妙地连贯在了一起,不仅在艺术上形成了完美的融合,也营造出了一个哀怨决绝的艺术效果,这种渐入式的灵魂暴击,给缺少深度思考的读者带来一种十分凄凉的伤感,久久不能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作者有意识处心积虑地打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同时也是在刻画自己身世,从中也彰显出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精神上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脆弱。

宝黛的爱情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部红楼,直至最后黛玉的香消玉殒,宝玉的出家,一路走来作者以温水煮青蛙式慢慢展示,给读者观望到的是一个名门大族的由兴盛渐衰全过程,结局再回首,不觉令人惊咋而扼腕而叹,黛玉葬花这情结的增添,使人物具有悲剧性的同时,更是作者给予读者掩埋下了一条线索,预示这封建没落的社会势必衰落,如同这大家族般,只余留最后的苟延残喘,这是注定不可扭转的局面,也是作者站在高角看透现实社会污浊之风气的真实写照,一个优秀的作者创造伟大作品时,并非是空穴来风的,作品中十有八九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写照。

编辑于 2020-02-17 19:23